《这也是清朝--继续当年明月没讲完的故事》
第60节

作者: 旧时清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5-05 22:00:36
  04内部的叛乱
  就在永历帝的军队向湖南节节进军的时候,另一件令整个清廷震动的事情发生了,南明之前的被动局面立刻得以缓解。原本投降清军的明朝军队开始出现了大规模地反叛现象,成建制的投降军队开始“反水”,宣布重新接受南明的领导。
  顺治五年正月二十七日,清朝江西提督金声恒和副将王得仁在南昌宣布起兵反清,接受永历帝领导;四月初四,清朝广东提督李成栋在广州宣布反正,南明广西军事压力瞬间;十二月初三,清朝大同总兵姜壤在大同发动兵变,附近十一城随之沦陷。顺治五年可以说是一个清朝内部叛乱的年份。面对着不断传来的反叛报告,多尔衮完全忙的焦头烂额。更重要的是,内部反叛所带给清朝的巨大心理打击,他们所害怕的汉人团结一致不肯投降的局面似乎出现了。本身就对汉人怀着猜疑之心的满族人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猜测,满汉关系又到了一个紧张的临界点。

  清朝的上层贵族们完全不反省自己,只是简单的将叛乱的原因归结为汉人自身的贪婪。搞笑的是我们今天的一些历史著作也这么写,说金声恒和王得仁之所以会“反正”完全是因为他们不满足于清朝提供的提督之位。可是我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同样的军功满族人甚至是蒙古人就可以升到王爵这样的高级职位,而汉族官员却什么都得不到呢?这背后实质上仍是清朝在政策上的偏见,正是这种偏见让金声恒他们选择了那条反叛的道路。跟着一个有功不赏,有错就罚的主人谁也受不了。我本无意为金声恒这样的人翻案,他们是没有所谓的道义的,但是蓄意抹黑他们也没有什么意思。我们不可以太苛求一些人,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圣人。拿着圣人的放大镜去看人,很多人就会成了小人。所以,有时候标准很重要。

  李成栋的“反正”和金声恒相比就显得更有浪漫色彩了。当时的一位大诗人,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二流诗人吴梅村(在一个没落时代是出了一流人物的)为陈圆圆写过这样一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怒为红颜”。说的是吴三桂为陈圆圆而引清兵入关的故事,多少有点红颜祸水的味道。罪恶,你的名字叫女人。这其实是中国历史的内在逻辑。李成栋遭遇到的和吴三桂完全相反,他的一个爱妾赵姬用自己的生命激起了李成栋的男儿血性。根据一些笔记小说的记载,在金声恒起事之后,李成栋也想“反正”可是一直下不了决心,然后赵姬以死劝谏。这样的故事也只能在野史之中找到的,那些端坐在庙堂之上的所谓历史学家是不屑于这样的故事的。

  姜壤的大同兵变则完全就是阿济格的责任了。姜壤是一个没有多少野心的人,他对大同总兵这个职务也很满意。他之所以反叛也是因为一个女人,一个和他并没有多少关系的女人。有一次阿济格手下的士兵掳了一个大家族的女人,这个家族又和姜壤有点亲戚关系,于是姜壤就去求情,希望阿济格能够看在自己的面子上放了这个女人。在姜壤看来,自己跟清军这么长时间了,这点小事阿济格一定会答应的。可是没想到,阿济格极其粗暴地拒绝了,还口口声声骂姜壤只是一条狗而已,将他一把推下了自己的马车。无奈的姜壤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个无辜的女人被阿济格的士兵糟蹋。就在这一刻,他选择了反叛。一个汉奸也是有底线的,这关涉一个男人最后的尊严。为了活着他们选择了投降,这最后的尊严就成了他们唯一安慰自己的借口。千万不要把一个人往绝路上逼,狗急了还会跳墙,更何况一个人呢?

  当金声恒反叛之时,多尔衮就派出了自己最得力的亲信谭泰率领着正黄旗和镶白旗前往讨伐。随着李成栋的反叛,谭泰的清剿范围进一步扩大。这是一场关涉满洲人的信心之战,多尔衮容不得失败,此时南明一旦死灰复燃,此前所有努力也就全白费了。所以等到姜壤叛乱的时候,多尔衮更是选择了亲自出马。
  谭泰本来是正黄旗的,他和刚林一样是个识时务的人,看到多尔衮强势就主动投靠。多尔衮也非常信任他,他和何洛会一起成为了多尔衮在两黄旗内部的两大军事支柱。等到后来多尔衮倒台,顺治亲政后大清洗,他因为背景厚也没什么事儿。因为谭泰和佟图赖是姻亲,而佟图赖的女人是顺治的老婆,后来的康熙的母亲。但是谭泰这人比较嚣张,要是一般人看自己躲过一劫也就老老实实消停了。可是谭泰不,他公然当着小皇帝的面撸袖子咆哮,结果自然是给已经亲政的小皇帝弄死了。最开始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定是将谭泰灭族,可是经过佟氏家族的运作就变成了只杀谭泰一人。比较有意思的是,顺治是依靠鳌拜弄死谭泰的。可是等到后来康熙亲政之后,鳌拜也和谭泰学,当着康熙的面撸袖子咆哮,结果是相同的剧情再一次上演了。看来历史最大的教训果然是人们从来不把教训当教训啊。

  但是谭泰打战确实比较猛,敢在皇帝面前撸袖子的能不猛吗?面对着金声恒的7万步骑,谭泰带着自己的5万多八旗骑兵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结果金声恒先率军撤了,跑到南昌城躲了起来。九江这样的军事重镇不费吹灰之力再次落入清军之手。等到南昌被包围之后,永历帝又派遣李成栋率军20万前往解围。可是结果却是“清军夜袭,成栋军溃退不能止”。等到第二年,“谭泰遣诸将乘胜袭击,成栋兵溃,溺水死”。至此江西全境平定,南方叛军势力被完全扼杀。

  南方“反正”军队仿佛在一瞬之间被抽干了战斗力,跟随清军的时候,他们是百战百胜,可是“反正”之后却是丢盔弃甲,输的要多惨有多惨。这样的变化实在是太令人不可思议了。同样的军队为什么能差别这么大呢?因为他们的主人不同。军事只是政治的一种手段,在一个没落的政治势力之下军队的战斗力自然会发生惊人的蜕变。就像200多年后,曾经无敌于世界的清军依旧会变得不堪一击。就像300年之后,一支刚刚击败了强大日军的国民党军队却迅速地败于中共军队之手。军事只是政治的晴雨表,一个新兴的政治势力的崛起很多时候是没落的军队里力量无法阻挡的。

  大同这边由于多尔衮的亲征就有意思的多了。多尔衮一到大同就摆出一副高级领导的架子,写信劝诫姜壤投降。姜壤也一本正经地回信,指责满族人赏罚不公。就在多尔衮准备开打的时候,忽然传来消息,多铎得了天花。多尔衮立即赶回北京,征讨之事也就松了下来。等到多铎死去,多尔衮化悲愤为力量再来征伐的时候竟然是久攻不下,一气之下,多尔衮跑回了北京,把这事儿又交给了阿济格,谁惹的事儿谁负责。最后姜壤的手下发动了反叛,大同城破。因为阿济格的存在,等待大同的自然是血腥的大屠杀。

  这三次发生在清朝内部的叛乱和前面的任何一次反抗一样最后都以清朝的强力镇压而告终,可是胜利的真的是清朝吗?把想做自己朋友的人硬是生生地逼成了自己的敌人这能算是一种成功吗?你可以用武力镇压反抗,可是你能确保每一次都能镇压成功吗?这样的反抗是没有尽头的,后来随着清朝内部的绝对稳定,这样的抵抗逐渐从地上走向了地下。可是却将成为未来威胁帝国的一大隐患,当帝国陷入颓势之时,这样的隐患终将爆发。

  是非公道,谁胜谁败,自有后人评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