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11-07 02:25:00
如果给家长们出一道题:孩子和钱或者东西哪个重要?我想大家都会不假思索地选孩子。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不断地看到家长违背了这种最初的意愿,因为打碎了一个碗,丢了本字典,自行车被偷了……等等这些物质上的损失,而责怪谩骂孩子。
人有一个特点,在有错误的时候,每个人最本能的反应其实是反省。但是为什么有的人看不到在做自我反省呢?那是因为在反省之前,他已经受到了责怪。一个人在受到别人谴责的时候,我们的反应是为自己找理由找借口,来驳斥这种谴责。从表面上看,我们好像不愿意承担这个错误的责任,但是内心深处是因为我们不愿意背负这种谴责的压力。
我们身为成人,在工作中,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有想得不周到的时候,丢三落四的时候。试想你的同事责怪你工作上的失误,家人责怪你处理事情不周全,开始一两次我们可以虚心接受,但如果这种指责不断的发生,我们会不会非常反感,会马上去找理由借口反驳这样的指责呢?如果对方接受了既成事实,不是去指责而是积极的想办法改变状况,解决问题,我们是不是心里会很歉疚,想下次一定要特别注意呢?!
这个道理通用与与爱人,家人,和孩子的相处。
成人受到指责,因为心智比较健全,对自我价值认识比较全面,很少会因为这种挫折而自我否定。最多会情绪低落,十分不快。
孩子们就完全不同了。他们不会想我丢了东西,弄坏了东西,是因为我不小心,下次注意就可以了。他们想的是:我真的很笨,很没用,爸爸妈妈说得对,这点小事我都做不好以后还能做什么大事呢?孩子们这个阶段,是以大人的判断为自我价值的判断,他们每天都在希望能够取悦于父母,一直非常小心翼翼地观察父母。所以父母或者老师的评价,会对他们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正面的肯定,会让一个孩子积极向上,萌发出内心深处的自觉性;负面的评价,会让一个孩子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但是他们又没有能力摆脱这种影响,不得不和这些给予负面评价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这些负面的影响慢慢积累,他们就会厌恶自己,有自残的行为,甚至产生厌世的念头。
我有一对堂姐妹,小时候伯父带他们来北方玩。北方的饮食与南方十分不同。堂妹吃馒头的时候,实在咽不下去。伯父说必须吃下去,她就都塞在嘴里。伯父当着我们全家人的面,在餐桌上就给了堂妹一个大嘴巴。我那时候还没有上小学,看到这样的家庭暴力吓地说不出话来。堂妹的眼泪马上就出来了,伯父说:“不许哭!”她嘴里含着馒头,哽咽着,眼泪不停的流着。
他们待的时间不长,我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但是这一幕,却一直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堂妹那时候感受到的羞辱,难过,怕要过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平复。
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堂妹自杀了。后来听伯母说,堂妹把一个碗放在灶台上烧坏了。伯母训斥了她几句,就上班去了。等她下班回来,发现房子被打扫的干干净净,堂妹留了一张字条,说不愿意再拖累父母活下去了。她喝了农药,送到医院的半路上就已经不行了。
后来我听老妈说,堂姐是伯父伯母自己带大的,堂妹从小被送到了外婆家。大一些回来以后,生活习惯,脾气秉性都非常不适应。伯父伯母因此也不是非常喜欢她。在她自杀之前,已经离家出走了两三次。
爷爷那时候和我们住在北方,接到伯父的来信,老泪纵横。我老爸也特别后悔,说不知道她曾经离家出走过,如果早知道就把她接过来,也不会发生这个悲剧了。
你可能会觉得,我的伯父伯母的文化素质很低,不知道怎样养育孩子。可其实我伯父毕业于哈工大,在当地的一个工厂当厂长。我的伯母是小学校长。包括我上一篇写的那位大姐,也是受教育非常良好的知识分子。教育孩子,与孩子保持一个非常好的关系,往往和受教育程度不成正比。这需要父母真心的爱孩子,时时刻刻把孩子的感受放在比其他的东西更重要的地位上。
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总是会回想起堂妹。她走的时候也就是七八岁的年纪。她承受了多少的痛苦,曾经有多么的希望得到父母的爱,心里要有多么绝望才会走到这一步?
这是身为父母所犯下的渎职罪啊!
我们对待身边的朋友总是非常友善,来做客的小朋友不小心弄坏了东西,弄脏了地毯,我们从来不会大吵大闹,冲他们发脾气。他们只是我们生命中的过客,为什么对过客我们都能够做到豁达谅解,对自己身边的孩子却要斤斤计较,施以恶言呢?在我们的心目中,到底是一个摔坏的杯子值钱,还是我们企盼了许久,孕育了许久的小生命更值得去呵护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