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5-14 22:20:22
第二十一章
“这里是地幔层。”这是李波听到的第一句有关矿井深度的描述。这句话是矿区指挥官说的。
对于“地幔”这个词,李波只有最基础的概念。记得曾经在地理课上学到过,地球的岩层从外到里基本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至于其他有关地幔的知识,李波一无所知。
矿工们一进入地下矿区,就被带入一个大厅。
大厅的正前方竖立着一块巨大的屏幕,等矿工们全部进入大厅后,巨幕上开始播放录像。
录像上出现一个军官模样的人,自我介绍说是罗斌上校,是矿区指挥官。
然后录像里配合三维地理图像,向大家介绍了矿区的概况。从录像介绍中,李波了解到,矿区离地面有一千六百华里左右,属于下地幔层。
录像中简要介绍了矿区的主要区域分布,矿区内除了采矿隧道外,其余区域都处于全封闭环境。在位于地下一千六百华里的下地幔层,空间温度高达2000℃,平常人暴露其中将瞬间被蒸发。因此采矿隧道与其他区域之间都用厚重的密封闸门完全隔离开来,而其他区域通过空调系统将室温保持在22℃左右。
最后,屏幕上的指挥官用冰冷而略带轻蔑地语气告诫矿工们,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走动,或者尝试逃跑和违抗命令,一切行动听军人指挥。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按照李波自己的计算方法——可能是两、三天,矿工们首先被分成不同的工作组,接着在专业采矿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接受作业培训。这些采矿技术人员在矿区被称为“教员”。
培训结束后,矿工们就按照工作组的班次,轮番进行日复一日的采矿作业。
此刻,李波在做了几个深呼吸后,随着众人走上一片面积巨大的预备平台。平台上停放着一部部体积庞大的采矿机器。
进入隧道进行采矿作业的机器主要有两种机型,李波负责操纵的是一种较为小型的机器。
即使被称为“小型”,它的体型也相当巨大。它有约三米高,六米长,二米宽,造型奇特。李波在第一次操纵这部机器的时候,不由得为31世纪的高科技和奇思妙想由衷地赞叹,人类竟然能创造出如此精妙的机器!
李波此时正站在这部机器底下等候命令,周旭站在他左侧,他的旁边矗立着一部“大型”采矿机器。这部机器体型更为巨大,足有五米多高,八米长,三米宽。
这部“大型”机器需要两人操纵,和周旭一起操纵这部机器的搭档,正是反抗军头目石利山,他此刻正和周旭并肩站在机器底下。
等待命令的矿工们在各自的采矿机器底下站立了一会儿时间后,听见广播里传出声音:“工作组成员注意:溶液加注完毕,各项准备已就绪,请工作组成员进入驾驶舱。”
广播重复了三遍,矿工们在看守们的催促下,爬上架梯,进入采矿机器内的驾驶舱中。
日期:2013-05-16 17:18:04
矿工们进入驾驶舱后,开始启动机器。随着隆隆的巨响,从机器的两侧各伸出三根竹节状柱体,支撑着机身缓缓升离地面。几十秒钟之后,渐渐变形成一个清晰而奇特的外形——蚂蚁。
是的,就是蚂蚁!从外形看,就是一只巨型蚂蚁。从视觉上观看,可以明显区分出头部、胸部和腹部。
“蚂蚁”的头部内舱装备有一台微波探测器、作业部,还有各种设计精密的传感器和复杂的电子线路。胸部的主体是驾驶舱,矿工们就是坐在胸部的驾驶舱内操纵着一只只巨型“蚂蚁”。后腹部是储蓄舱。
地球上的矿产,绝大多数埋藏于地下。除了少数的露天矿(对于31世纪的人类,“露天矿”这个词只出现于历史教科书中。),其余矿产或深埋于陆地,或深埋于洋底。
地下的岩石层结构复杂,使得挖掘工程异常艰难,挖掘后的矿道更是崎岖不平。对于适合在平地上行驶的轮式或履带式采掘和运输机器,要想在凹凸不平、弯弯曲曲的矿道内进行便捷的采运作业,确实勉为其难。
在31世纪,人类运用仿生学原理结合高科技,制造出仿昆虫类的采矿机器,大大降低了开采难度,同时提高了生产率和安全性。
蚂蚁是穴居动物,利用蚂蚁的结构特征,可以在地形复杂的矿道内实现轻松自如的前进、后退和转向。这种机器的诞生,可以算是采矿业的一次伟大革命。
一时间,作业区内布满了成百只巨型“蚂蚁”。此时的广播切入每个驾驶舱的舱内频道,广播中传来新的命令:“请工作组成员进入隔离区,准备作业。”
一只只“蚂蚁”即刻迈开大腿,经过闸门涌入隔离区。待全部进入后,作业区闸门在身后慢慢关闭。完全关闭后,前方通向采矿隧道的闸门缓缓打开。
黑暗立刻扑面而来,当然还有可以想象到的热浪。
在远离地面一千多华里的地幔层,可见光的照射力是非常有限的。想象一下在炎热的夏天,光线照射在高温的空气中,会出现模糊且抖动的景象,更何况是在摄氏2000度的环境中。
其次,为了抵御高温,“蚂蚁”的外部采用了经过强化处理的锆合金材料。对于进入隧道的“蚂蚁”来说,驾驶舱是一个与外界完全隔离的空间。在整个作业过程中,这个密闭空间通过自身的空气循环系统向矿工提供22℃的持续室温和足够的氧气。因此,驾驶舱内的矿工也不可能通过肉眼直接观看隧道的内部环境。
鉴于地幔层的特殊情况,专家们采用紫外微波技术来解决矿道内的勘查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每只“蚂蚁”的头部都安装了一台微波探测器。采矿作业时,微波探测器处于开启状态,向周边发射紫外微波。通过反射波的波形和频率特征,智能计算系统就能判断出“蚂蚁”周围的地形、成分构造等相关信息。通过系统内的着色程序,对探查到的不同物质进行实况染色(所谓“实况染色”,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染色技术,用于将人类无法直接用肉眼观测到的事物,通过模拟上色达到直观的视觉效果。),最后在驾驶舱内的显示屏上勾勒出一幅清晰的三维地形图。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