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在表现来看,在北面,齐赵之间只是在不停的发生一些边境摩擦,几乎没有重要战事。而在南面,齐国也只是在防守。两面加在一起,给人总的感觉是齐国害怕和楚国赵国发生伤亡惨重的全面大战,所以它退缩了,忍让了楚国,同时减轻了对赵国的压力,这离当初大家所担心的齐国扩张还差的很远,这种担心也就逐渐平息下来,连楚国都开始想自己当初是不是有些反应过度了,徐州相王那一年之后,它没有再度对齐国发动大的攻势。齐国做的足够小心翼翼,它也比较成功地做到了掩人耳目,只不过,削弱赵国的进度因此变的很慢,时间变的很长,这是不可避免的。
日期:2015-01-04 12:56:12
赵国的感受却是有苦说不出来。从徐州相王到五国相王这11年时间里,赵国只是在前325年被齐魏分别击败,还有此前的前328年被秦国击败,满打满算也只有这三次足以记入史册的败仗,三次败仗不能算是小损失,但是它的实际损失应该比这大的多。前325年的失败之后,赵国已经觉得有些承受不住了,这样下去赵国会被拖垮,所以它决定全面改变对外政策以扭转局势。它向魏国派出使者,表示希望和魏国改善关系,也愿意奉魏国为盟主,参加一个由魏国组建的联盟,后来,它参加了魏国所发起的五国相王行动。
这是后话,我们的目光再转到秦国身上。徐州相王之后,魏国被楚国和赵国牵制着,秦惠王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它重用来自魏国的公孙衍,开始展开收复河西的军事行动。公孙衍表现出色,他顺利地消灭魏军,占领了河西地区,而就在这个当口,一个重要事件发生了,张仪来到了秦国。
日期:2015-01-05 15:32:30
张仪被楚国赶出来之后,楚国不知道它错过了一个崛起的大好机会。张仪接着度过的是一段茫然的日子,现在还能到哪里去找一个可以让他当棋手的地方呢?正好这时秦国攻占河西的消息传来,张仪突然意识到他以前犯了个大错,居然把一整个国家给漏算了,对于战略家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失误。别人可能认为秦国是趁魏国抽不出手来捡了个便宜,习惯于对各国实力进行严密分析的张仪不会,齐威王也不会,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便宜可以让人随手去捡。
魏国是被赵国和楚国牵制着,但它还有一个盟国齐国。齐魏对楚赵,很难说魏国这一方居于劣势,公平的说还有一点优势,而且自从齐国变的越发低调,战况也没有那么激烈,所以魏国的处境并不是很严峻,至少不比桂陵,马陵之战中被齐国击败后的那段时间更严峻。桂陵,马陵之战中,魏国在东线全力出击,挑起战争,只留下一个龙贾在西线专门负责防御,当时的魏国战况紧急,对龙贾无法提供有效援助,结果龙贾牢牢地站在那里,让商鞅多次吃瘪,只获得了微不足道的进展。最后商鞅只好用外交诡计来俘虏公子卬,以便让自己空荡荡的成绩单上有东西可写。魏惠王对龙贾的表现非常满意,对他的防御才能非常欣赏,让他担任河西主将长达30年时间。
日期:2015-01-05 16:24:16
现在,虽然魏国抽调不出主力来,但它完全可以给龙贾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援助。面对已经在河西经营防线这么久的防御名将龙贾,秦国却按部就班的把他消灭掉,张仪因此得出结论,这个秦国有一定实力,至少是中等,而且往上还有未知数,即使它只有中等实力,比起以前所评估的不堪一击,可以忽略,已经是一个巨大飞跃了。而现在离商鞅倒台也不过几年时间而已,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呢?秦国引起了张仪的极大好奇。
只有一个解释比较靠谱,秦国本来有实力,但以前的领导者不行,没有把它发挥出来。现在的领导者行,纠正了以前的错误,所以在这么短时间内秦国的表现才会出现一个本质变化。它的领导者行吗?确实行。他聪明,选择了一个适当时机发起进攻,既比较省力又不引人注目。他有识别和甄选出真正人才的眼光,在攻占河西的过程中,公孙衍证明了他的能力。他愿意破格提拔人才,包括来自外国的人才,对张仪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楚国的经历让他明白了,并不是你有本事就一定可以求到理想的职位,别人愿不愿意用你是个大问题。于是他想,既然没有其他地方可去,为什么不去这个秦国试试呢?
日期:2015-01-05 17:38:54
张仪之所以判断秦国的实力从中等往上可能还有未知数,是因为秦国在攻占河西的时候显得不是很辛苦,一副犹有余力的样子,事实也证明了张仪的猜想,攻占河西后,秦国没有就此收手,而是继续发动对魏国的攻击。一只秦军杀出函谷关,一只秦军从河西度过黄河,它们都在向魏国纵深推进,一路上凯歌高奏,打的魏国节节败退,这是前329年的事情,这时,张仪急匆匆的赶到了秦国,并且见到了秦惠王。我估计,张仪见到秦惠王后最先说的话是以下内容:就现在,立刻下令,命令秦军停止进攻。
经过和张仪的交谈后,秦惠王接受了张仪的意见,而且很快就做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放弃公孙衍,用张仪取代他。公孙衍刚刚为秦国立下显著功勋,而张仪只是空口白牙的说了一番话而已,秦惠王却认为张仪比公孙衍更强,而且他还很不给公孙衍面子,把他赶出了秦国。即便公孙衍不如张仪,以他已经表现出的能力,在秦国做个将军应该还是绰绰有余的。公孙衍把这件事视为奇耻大辱,他把剩下的时光都投入了竭尽全力反对秦国的事业中,不争馒头争口气,他就是要报复秦惠王,同时也要证明自己比张仪强。
日期:2015-01-05 22:16:45
公孙衍继续进攻,张仪紧急喊停,这就是他们两个人的重大区别所在,也是军事家和战略家的区别所在。河西原本是秦国领土,收复河西是必要的,可以巩固基地,增加实力,弥补防御体系的漏洞,但是收复河西后再继续进攻就没有必要了。按照公孙衍的意图,秦军应该什么时候停下来呢?大概是一直打到打不动为止,占领尽可能多的魏国领土。其他国家本来对突然冒出来的秦国不了解,对它的实力是低估的,公孙衍这么做等于在帮助它们纠正错误认识,而且给了它们一个精确估算秦国实力的机会。在张仪的眼里,被低估是秦国的一个特殊优势,可以利用起来做很多文章,自己白白地把它放弃掉不是太可惜了吗?
更可怕的是,这些国家里面也包括齐国。自从秦国在河西不断获胜,齐威王已经开始了对它的专门关注,秦国接着还能继续占领魏国本土的大片地方,齐威王对它的关注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他正在不断思考,这个凭空出现的国家到底有多少实力,对整个棋局能够产生多大影响。如果秦国把自己的全部实力暴露出来,齐威王发现一个强大到足以做棋手的国家开始插手棋局,这盘棋还能这样下吗?他肯定会重新考虑自己的战略,制定一个把秦国视为重要对手的新战略,这对秦国未来的发展实在是太不利了。还有,秦国已经识破了齐威王的战略而齐威王还不知道,张仪准备好好的利用这一点,如果齐威王有了新战略,张仪应该也能识破,但是新战略中秦国本身处于一个被严密监视和慎重对待的显眼位置,再想做什么事去利用它就很难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