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
第3节作者:
锐圆 日期:2006-11-2 20:23:18
【锐圆读通鉴随笔一○五】陈涉煽动了一下翅膀
(前209年)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是时,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因天下之愁怨,乃杀将尉,召令徒属曰:“公等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皆从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坛而盟,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资治通鉴》卷七 秦纪二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希望快乐到永远的美好理想,在他做上皇帝宝座的第一年,就开始被现实击破。
统一的秦帝国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像焰火一样,在历史的天空,迸发出耀眼的光芒,继而灰飞烟灭,人们对他的强大第一反应目瞪口呆,然而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垮台了,于是第二次目瞪口呆接踵而来。历史像傻瓜一样,张着嘴发呆。
秦亡的导火索,就是区区九百人的揭竿而起,这种力量的反差,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进程是那么不可捉摸,历史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她的魅力也缘于此。
陈涉吴广,匹夫发难而天下影从,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就是陈涉这只蝴蝶的小翅膀一煽乎,于是引爆了摧枯拉朽的飓风,帝国雄伟的大厦就此崩塌。
“蝴蝶”的逻辑非常简单、清晰:横竖是死,与其窝囊地死,不如轰轰烈烈地死。每朝每代,在我们的身边,总有若干位赌性巨强的英雄,在灭亡和富贵之间用生命下注。
“蝴蝶”的策略也是相当到位,诈称公子扶苏、项燕。项燕应该是他们起义地点大泽乡所在的故国楚的贵族,和扶苏不可能站在一起,陈涉这样做,就是为了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向秦二世发出愤怒的吼声。
从后来的情况看,秦长子扶苏的旗帜不好使,号召力不够,粉丝不够多。这就使这次暴动不局限于“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也不是“只换皇帝,不换法统”的暴力政变。而是改朝换代,国祚不享。当时的陈涉以及后来的项、刘,他们刚开始发起和响应暴动的时候,并没有改朝换代的想法,而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复辟,他们推举楚国的贵族作为起义的领袖,而最令人吃惊的是,项羽在灭秦之后,以无可置疑的领袖地位,居然把自己和下属不加区别地统统封为王,也没想做皇帝,似乎也没有明确自己天下共主的地位,他在政治上的幼稚同样也是让历史目瞪口呆。刘邦做到皇帝,完成了从造反到改朝换代的全部流程,在后世,除了像刘秀这样的贵族“复辟”以外,其他人造反直接打造自己的品牌,因为走刘邦的路径,已经是标准答案。
陈涉揭竿而起,罕见地获得了历代主流历史学家的认可,在儒家系统,他是实践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伟大学说的代表,孟子也是个愤青,主张“造反有理”,前提是君主已经异化为“独夫民贼”。司马迁卓有远见地把陈涉列入“世家”,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藏书》,甚至把他列入了帝王排行榜,称陈涉为“匹夫首倡”。***当然更不客气,词云:“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在文丨革丨中,中国历史已经变成了农民起义史,由陈胜吴广到李自成洪秀全,农民起义也形成了自己的道统,陈涉当之无愧地成了农民起义的“始皇帝”。
儒家系统小心翼翼地精挑细选,把陈涉确定为唯一的人民反抗合法性的代表,作为战略力量和思想武器,用以约束和威胁不听话的皇帝主子。秦始皇、陈涉都是这样作为榜样或典型存在于历史上的。
日期:2006-11-4 10:21:07
【锐圆读通鉴随笔一○五】王侯将相 还是有种
(前209年)初,大梁人张耳、陈馀相与为刎颈交。秦灭魏,闻二人魏之名士,重赏购求之。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里吏尝以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馀之桑下,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馀谢之。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陈中豪桀父老请立涉为楚王,涉以问张耳、陈馀。耳、馀对曰:“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陈涉不听,遂自立为王,号“张楚”。
——《资治通鉴》卷七 秦纪二 中华书局版第255页
农民起义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被贵族篡夺成果,一种是自己蜕化为贵族。陈涉是前一种,朱元璋是后一种。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有了政权,就有了一切,再继续保持“无产阶级”的字号和品牌,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搞“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也就是掌权以后,还要做无产阶级,那就是全社会都是无产阶级,全部都是穷人。难之乎?难矣哉。
陈涉起义之后,得到天下的响应,原因忒简单:“天下苦秦久矣”。中国人是最能忍受的民族,只要赏口饭吃,骑在脖子上拉屎问题都不大。秦始皇国力太强,军力更强,性格更更强,所以只懂得用大棒,二世不知调整为何物,致使全盘崩溃。陈涉讲:“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还讲“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还讲“苟富贵,勿相忘”,说明这家伙是个民间精英,这种人什么时候都有,有发展空间,是建设力量,没有,就是不稳定因素。陈涉造反,全国响应,陈涉很意外,六国遗老遗少也很意外,当然意外之余也有惭愧。但是,这帮家伙政治经验还是有的,张耳、陈馀之流,用文丨革丨语言讲,就是迅速地“混进革命队伍当中,妄图复辟资本主义”。他们给陈涉的建议和朱升给朱元璋的基本一样,有一条叫“缓称王”,从常情判断,这个策略对陈涉是有利的,找一个六国的后裔,做个傀儡,可能要比自己冲在前面好一点,项梁就是这么做的。
从这些情况看,六国的势力和影响还是有的,起码当时造反的人,都多多少少或真或假地想借助一下他们的余威。
陈涉显然缺乏统筹大局的能力,也没有时间学习和培养这种能力,更要命的是,他没有一种天生的素质,这一点刘邦比他厉害,就是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从谏如流。时势造英雄,有时候时势来得太快,造出来的英雄只是粗糙的毛坯,就像今天的超女一样,人气很旺,影响力也挺大,如果这时能接受专业的指导,背后悄悄补课,最后名至实归,也就成就大事了。倘若自以为天纵英才,谁也不屌,后果基本是死得很难看。
由秦帝国的崩溃我想到了清帝国的崩溃。辛亥革命从形态上看,与陈涉起义颇有类似之处。都是一不小心,就用竹竿捅塌了巍峨的大厦,武昌首义也是急就篇,即兴表演,谁也想不到,大清国就此忽喇喇大厦颓倾。第二个相似点是,一处火起,顿时燎原,体制外的造反力量和体制内的异己力量相互呼应,先以推翻旧王朝为共同目标,然后随即从革命演变成权力斗争。第三个相似之处,陈涉是反秦革命第一浪,最后死在沙滩上,虽然他没有主动放弃主导权,但主导权还是被旧贵族夺走了。武昌起义的下层士官,一开始就放弃了主导权,从桌子下拉出了旧官僚黎元洪,由此看来,帝王将相,还是有种的。最后还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就是都发端于楚。唯楚有材,多是造反之材。www.ry114.blog.sohu.com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