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立天下——三国的历史真相》
第44节作者:
醉罢君山 日期:2014-11-12 12:21:54
《鼎立天下》
第四章 军阀割据
一、龙争虎斗
朝廷失去权力,地方诸侯坐大之势不可阻挡。
关西的故事固然惊心动魄,关东的故事同样跌宕起伏。
天下人的眼光都聚焦在两个强人身上:袁绍与公孙瓒。
公孙瓒拉袁术助阵,袁绍引刘表为外援,两大枭雄在战场上斗勇,在外交上斗智,目的只有一个:致对方于死地。
谁的拳头更硬,只能打一场架来决定。
兵强马壮的公孙瓒先出拳了。初平三年(192年),他出动三万精兵,杀气腾腾地进抵界桥(河北清河东)。袁绍不肯示弱,率军迎战。
看上去袁绍胜出的机会很小。
首先,公孙瓒拥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士兵多来自幽州,堪称精锐中的精锐,兵力上居于绝对优势;其次,公孙瓒的势力如日中天,不仅吞并冀州一些郡县,同时向青州、兖州扩张,可谓春风得意,士气旺盛。
但战争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对比,否则人数少的一方根本犯不着应战,举旗投降得了。影响战争的因素很多,其中统帅的指挥艺术至关重要。
袁绍并非浪得虚名,打从占据冀州后,他收编韩馥旧部,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从兵力上看,袁绍与公孙瓒尚有差距,只是公孙瓒有致命弱点:他过于自负了。
公孙瓒十分自负,因为他有自负的本钱。他镇守边关,乌桓等游牧部落闻风丧胆;他以两万之众,力克三十万黄巾军,斩首五万,俘敌七万,震惊天下。自皇甫嵩后,没有一个将领的战绩可与公孙瓒相媲美。
然而,过分的自负往往有代价。
在公孙瓒眼中,袁绍是徒有虚名的公子哥。他当上关东盟主,无非出身高贵罢了,并非有真才实学。更重要的是,袁绍压根儿就没打过仗。什么狗屁盟主,遇到凉州军便畏缩不前;夺取冀州是靠卑鄙的手段,若不是他公孙瓒向韩馥施压,袁绍岂能得逞?
公孙瓒有理由蔑视袁绍,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正犯一个错,一个兵家大忌。可以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但在战术上必须重视敌人。战斗没有结束,任何掉以轻心的行为,势必都要付出代价。
兵力居于劣势的袁绍充分利用公孙瓒的弱点,巧施妙计。
当公孙瓒远远望见袁军一支数百人的小部队冲上来,他嘴角浮现出轻蔑的冷笑。
呸,袁绍果然无人可用,区区数百人当先锋,那好,先把这些人给灭了。他一挥手,传令“冀州刺史”严纲率数千骑兵,猛扑过去。这架式,如恶狼冲向羊群。几千骑兵冲击数百步兵,胜负还不是弹指之间的事么?
公孙瓒气定神闲,好戏开场了。
难道袁绍脑袋撞墙了么?
当然不是。兵者诡道也,能而示之不能,是迷惑敌人。这支先锋部队八百人,均是武艺高强的壮士,由沙场悍将麹义亲自指挥。
麹义本是韩馥部将,早年效命于凉州,频频与羌人作战,为一时之良将,其部众以骁勇精锐而闻名。董卓夺权后,群雄并起,冀州牧韩馥既无才干,亦无大志,庸才一个,麹义遂起兵背叛,投靠袁绍。
以八百人对抗三万人,麹义是铁金钢吗?其实在他左右两翼,早已各埋伏一千弓箭手,在他身后,还有袁绍亲自统领的大部队。
严纲的数千骑兵直冲过来,八百步兵能顶得住雷霆一击么?
只见步兵阵形收缩,士兵蹲在地上,用大盾牌挡住身体,纹丝不动,盾牌构筑成一道铜墙铁壁。马蹄扬起滚滚尘埃,遮天蔽日,几千匹战马如洪流直奔而来。当骑兵冲到距麹义阵列前十几步远时,只见两翼人影耸动,埋伏在左右的弓箭手突然冒出来,搭箭上弓,箭如雨下。冲锋在前的骑兵纷纷中箭倒地,马匹受伤后四处乱窜。
几阵箭雨过后,骑兵已伤亡惨重。麹义大喝一声,八百壮士一手持盾,一手持矛,从地上一跃而起,冲入敌阵。严纲被打得晕头转向,刚想重整军队时,不料一支长矛忽的刺来,躲闪不及,当即被刺身亡。
严纲一死,军心大乱,麹义乘机反扑。幽州骑兵此番出击中阵亡一千余人,其他人不敢恋战,调转马头逃回。骑兵乃是公孙瓒军队中的精锐,岂料刚一交手就大败而回,全军上下无不震动。
原本以为稳操胜券,哪想刚一交手居然损兵折将,公孙瓒心中不禁一怔。袁绍见麹义得手,亲率大部队压了上去,向公孙瓒的阵地发起猛攻。战场的形势总是瞬息万变,当一方的士气打出来后,总是越杀越勇,士气沮丧的一方,很容易心理崩溃。
幽州兵团全线溃败,公孙瓒虽骁勇,却无法阻止士兵的逃跑。袁绍奋起直追,追了二十里。公孙瓒狼狈不堪,他心里还不服气,收拾残军,勒马与麹义再战。麹义不愧为悍将,再次大破敌军,抢下公孙瓒军队的大旗。
一向无敌的公孙瓒难以挽回败局,只得灰溜溜地撤退。
这是袁绍兴衰成败的关键一战。
此役的胜利,确保冀州的安全,同时也保住了袁绍的名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