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才是和珅-走出成见,走近真实》
第23节作者:
附壤 日期:2014-03-02 00:22:58
古往今来,大凡掌握实权的皇帝,都想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为此,炼丹的行业在中国古代一直长盛不衰,所以,每一个把持皇帝宝座数十年的皇帝,都是他们的幸运,但幸运,大多又变成了噩梦。
梁朝开过皇帝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期励精图治,颇得民心,只可惜后来不爱江山爱佛教,三次舍身同泰寺,糊里糊涂地葬送了自己开创的盛世局面。
唐玄宗李隆基,同样是一个有些“性格分裂”的皇帝,前期兢兢业业,一举将唐朝推向了最辉煌的顶点,但后期,昏庸的程度简直同之前判若两人,又一举将唐朝引向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若论其中原因,最直接的解释就是:李隆基做了四十四的皇帝。
历史何其相似,乾隆也是一样,同样将一朝的社稷推向了顶峰,同样又推向了下坡,同样做了太长时间的皇帝。
这些曾经取得过丰功伟绩的皇帝,都在自己的丰功伟绩中磨平了最初奋斗时的雄心壮志,他们积攒起了耀人的资本,又高估了资本,他们随着年华的老去,想要挥霍一些资本来享受人生,又低估了自己挥霍的本领。
就像65岁的乾隆,无论他对自己的身体如何信心十足,都遮掩不了脸上不断加深的皱纹,65岁的高龄,几位皇子都已先他而去,伉俪情深的富察氏,也早已化作尘土,人生中的起伏波澜、生离死别,都已经历太多,如果说年轻时他费尽心机想要受到世人肯定、万古流芳,那么在人生步入尾声时,他需要亲耳聆听这种肯定,亲眼所见这种肯定,亲身享受这种肯定。因为,人生已无多,此时不享受,更待何时?
就在此时,乾隆遇到了和珅。
而乾隆也会慢慢发现:唯有和珅了解,六七十岁的乾隆,已不是二十五岁的乾隆了。
日期:2014-03-05 21:36:37
好了,让我们再次回到乾隆与和珅第一次相遇的场景,只不过角度换做乾隆。
还是那个天朗气清的一天,还是那次不知什么原因的出行,乾隆又接到了那个要犯逃脱的奏报,恼怒的乾隆又喊出了那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
卖弄完学问的乾隆,对于是否有人能理解,应该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他清楚身边的这些满族侍卫,大多是一些唯唯渡日、不思进取的贵胄子弟,偶尔有几个“出类拔萃”的,也是武功上见长,毕竟是给皇帝当侍卫,“学文”的人谁会选择这个“职业发展道路”,更何况,想来也来不了。
所以,当下面有人喊出了:“爷谓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时。乾隆一定吃了一惊,回答的人不但知晓这个典故的来源,而且将典故中的“辞其过”换成了更合时宜的“辞其责”,可见这个人的精明敏捷。
这个人是谁?乾隆的好奇,是君臣之间一切渊源的开始。
而等到乾隆第一眼看到和珅时,毫无疑问的是,出现在乾隆面前的,是个相貌英俊的帅小伙,这一点很关键,因为从乾隆一生的用人观来看,他非常喜欢提拔相貌英俊的青年才俊(这个后面会介绍),当然,这些被提拔的青年才俊,大多是满族人。
和珅也是满族人。
一步,一步,每一步和珅都让乾隆小吃一惊,每一次吃惊也都会让乾隆走入下一步的寻探。终于,乾隆知道了,和珅曾是福建副都统常保的嫡子,将门之后,曾是咸安宫官学的学生,怪不得对论语如此熟悉,而且乾隆还知道了,和珅的表现,非常让自己满意。(奏对皆称旨)
在流传下来的记载中,这个故事的最后一句是:“自是恩礼日隆”,翻译过来就是:从这件事之后,乾隆开始了对和珅日甚一日的提拔和赏识。
可是,仅仅是和珅一次的“奏对皆称旨”,真的能让乾隆对他“自是恩礼日隆”。
当然不是!恩礼日隆的基础,绝不是和珅一次的偶露峥嵘,而是许许多多次。每一次,和珅都会给乾隆带来有如初次的那种吃惊,确切的说,应该是惊喜。
可惜的是,和珅在这段时间里给乾隆带来了哪些的惊喜,只有一段故事流传了下来:
故事发生时,和珅已经被提拔为御前侍卫了,经常能够随侍乾隆了。
这一天,乾隆在圆明园的水榭上读《孟子集注》,而和珅,则一直随侍在侧。不知不觉中,天色便黯淡了下来。
《孟子集注》,是理学大圣人朱熹对《孟子》做了注解后的著作,不要小看了这个注解,清朝崇尚理学,朱熹也被尊为圣人,地位仅次于孔子。就拿《孟子》来说,按照《四库全书》经史子集的分类,《孟子》被归类为子部,可是朱熹做了注解之后的《孟子集注》,地位一下提高到了经部。
地位虽然提高了,毕竟是注解,所以《孟子集注》中,原文都是用大字印刷,而朱熹的注解,是用双行小字排在原文下边的,两个小字才有一个大字那么大。
随着天色的变暗,六十多岁的乾隆,视力本来就开始衰退,此时已经有些看不清朱熹的注解了,于是,便吩咐身边的和珅去拿灯来。
“不知皇上看得是哪一句?”和珅有些“大胆”的躬身问道。
乾隆读了一句《孟子?滕文公上》的原文:“人之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闻言,和珅便不假思索的朗声背诵:“吉水土平,然后得以教稼穑;衣食足,然后得以施教化。后稷。树,亦种也。艺,殖也。契,音薜,亦舜臣名也。司徒,官名也。人之有道,言其皆有秉彝之性也,然无教,则亦放逸怠惰而失之。故圣人设官而教以人伦,亦因其固有者而道之耳。《书》曰:‘天叙有典,敕我王典到哉!’世之谓也。”
一口气,和珅将朱熹的注解朗诵了出来。
等和珅背完,乾隆夸奖了和珅一句:“不知爱卿竟有如此的造诣!”
又一次的惊喜!
接着,乾隆又读了一段《孟子》原文,和珅照例朗诵朱熹的注解。夕阳西下,一君一臣,一言一答,一副多么华美愉悦的场景,华美在外,愉悦在内。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