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
第9节

作者: 锐圆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6-11-23 13:48:32
  【一一六】从仓鼠到厕鼠
  (前208年)于是赵高侍二世方燕乐,妇女居前,使人告丞相:“上方闲,可奏事。”丞相至宫门上谒。如此者三。二世怒曰:“吾常多闲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请事!丞相岂少我哉,且固我哉?”……,欲案丞相;恐其不审,乃先使人按验三川守与盗通状。
  ……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资治通鉴》卷八 秦纪三
  我们再讨论一下李斯。
  李斯是战国时期著名学者荀况的学生。荀况,后人尊称他为荀子,与孔子、孟子的待遇一样,都是“子”,荀子其实我们都很熟悉,他的《劝学篇》一直收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是每个中国人都背过的。荀子现在被划为儒家,但和孟子不同,主张“法后王”、主张“性恶论”,欣赏“法”、“术”,所以,也有人认为他是法家。我第一次知道荀子,就是在文丨革丨批林批孔运动中,当时中央文件,林彪的罪行之一是“尊儒反法,攻击秦始皇”,一下子,连我们的老师都傻了,因为在1973年前后,大家都是史盲,老师念得稀里糊涂,学生听得晕晕乎乎,随后,我记得我们的语文课加了几篇活页课文,讲秦始皇年轻有为,也有韩非的寓言,加上报纸杂志包括小人书都是连篇累牍地宣传儒法斗争史,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都是那个时代通过那种方式认识的。“批林批孔”客观上起到了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呵呵。
  荀子是法家,主要是他的两个著名的学生都是法家,一个是韩非,一个就是李斯。我看过一本讲韩非的小人书,当时我看到他被李斯害死,当时就有“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一类的感慨,现在知道,儒家杀儒家,法家砍法家,朋友害朋友,自己人整自己人,那是相当正常的。
  阅读中国历史,后世的阅读者都有心理定势,比如,对李斯这样的,经过名师教导的,我们把他归纳于读书人行列,他参加政治活动具备了充分的正当性,而对于赵高,因为他是阉人,我们在心理上就不接受他,毫无疑问地把他判定为“小人”,孔夫子“君子”、“小人”的二分法,其实对我们影响至深,用这一套看历史,历史就很简单,忠臣孝子,奸佞小人,阵线分明,正邪立判。可是人是复杂的,历史的每一步,都是人在推动,有所谓的规律性,也有很多偶然性,充满戏剧的张力,让我们好奇,让我们感慨,让我们着迷。
  李斯之所以能引起我们的争论,是因为我们都替他有些不服气,他的学识、才华和对秦帝国的功绩,都是赵高不能比拟,从内心我们不愿意看到他被赵高修理成这样,认为他死的冤。为古人平冤,是读书人自己给自己加码的义务。
  李斯得到大家的好感,主要是因为《谏逐客书》,这篇文章不仅写的文采斐然,关键是道出了读书人个个皆有的情怀,就是希望帝王家广纳贤才,而自己已经把缺省值定为贤才了。李斯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仅此一文,足以让大家对他其他的行为都愿意宽恕,比如参与焚书坑儒的策划,这项罪责大家更愿意加在秦始皇身上,秦帝国的一切恶,都放在秦始皇这个筐里,李斯可以被摘出来,作为读书人致仕的成功者之一,摆在那里,激励后人。
  李斯的一生,是从仓鼠到厕鼠的一生。司马迁善于用细节展示人的性格,性格则又决定了人的命运。李斯从老鼠在谷仓和茅厕的不同境遇,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就是谋取好的位置,保住好的位置。这与儒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人格修养距之甚远,作为常人,对环境斤斤计较,幸福指数不会高,作为政治家,对此耿耿于怀,不免进退失据。就象一般的庸手,对几个子过于计较,肯定丢失大局,李斯在政治斗争中没有基本立场,一切以是不是还处在仓鼠的位置为指针,结果被政敌欺之以方,李斯之败,与他这种爱计较的性格有关。
  在沙丘,胡亥取扶苏而代之,这是违背秦始皇本人的遗愿的,在中国皇朝更迭,先皇的遗愿就是合法性和正当性,李斯在这个关节点上没有坚持,而没有坚持有原因又完全是考虑自己的利益,这就让他失去了前朝元老的合法性,失去了与赵高斗争的政治资本。
  李斯在一开始,可能以为自己参与策划、实施了政变,有拥立之功,自己也是二世的控制人之一,甚至是主要控制人,这是他接受赵高方案的重要因素,扶苏继位,他会失去控制的地位。后来,李斯发现了赵高对二世的控制十分严密,自己根本插不上嘴,分不到羹,转而想调整策略,想让傀儡皇帝变成独立自主的皇帝,自己仅施加影响力,他在继对赵高之狠没有正确判断之后,对二世胡亥之昏也没有做出正确判断。他向二世写举报信,揭发赵高,说赵高专擅大权,贪图私利,有谋反的野心。而赵高在二世胡亥心目中接近完美了:“夫高,故宦人也;然不为安肆志,不以危易心,洁行修善,自使至此,以忠得进,以信守位,朕实贤之;而君疑之,何也?”
  李斯仓促之间的反击,反而陷自己于不义的境地,误判形势,对关键人物二世胡亥到底怎么想,也没揣摩清楚,这一回合李斯虽然先出招,但这样的臭招数只会加速自己的灭亡。

日期:2006-11-23 16:24:13
  【一一七】从仓鼠到厕鼠(续)
  (前208年)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戌、转。”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辩,有功,实无反心,欲上书自陈,幸二世寤而赦之。
  赵高使其客十馀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资治通鉴》卷八 秦纪三
  李斯给二世上书揭发赵高,李赵之间的矛盾激化,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极其普遍,朝中有两党、两派或两个巨头,彼此不和,互相攻讦。这时,皇帝居其间,有皆听之妙,有操控之柄,当然,皇帝必须是所谓“明君”,如果是昏君,要么误杀误判,要么两派争吵不休,朝政长期处于混乱之中。不管什么情况,皇权在政争中的裁判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裁判存在并有权威,政治就仍在轨道上运行;裁判不公,政治就会走向偏狭,最后导致危机;如果裁判的连地位都不保,就是政局混乱,就会有乱臣贼子或野心家逐鹿问鼎,寻求裁判的位置。
  李斯、赵高、胡亥正是处在这常见的三角逐力中。
  李斯给二世上书,二世胡亥居然担心李斯杀掉赵高,这就很值得推敲:一是情况是李斯在这个时间确实有“清君侧”的力量;二是胡亥发昏,对李、赵的实力的判断正好颠倒了。如果李斯有力量干掉赵高,那么为什么他只使用“批判的武器”而不动用“武器的批判”,为什么光揭发而没有行动,看来李斯此时已没有操纵军、警的能力了。如果是第二种情形,那么赵高这个人就太深了,他在二世面前一直示弱,雌伏不发,一发即中。
  李斯下狱,是因为和右丞相冯去疾一起劝谏二世停止重点工程,修正劳民伤财政策。二世这次明确地翻了脸。从通鉴的历史文本看,赵高并没有在期间下药。有意思的是,赵高当时对二世能最后杀掉李斯并没有百分百信心,反而一直担心二世对李斯网开一面。于是赵高派了好几拨人到狱中,冒充二世的代表看望李斯,李斯自然要申冤,结果是更加严厉的审讯,直到李斯住嘴。这时,真正的二世的代表戏剧性地出现了,是不是赵高拿捏准了,故意出这个主意,让二世派个信得过的人去探问李斯?李斯面对皇帝的使者,果然不敢做声了。腰斩咸阳市的决策清晰地下达了。
  李斯是被二世抛弃还是被赵高算计,或者两者皆备,已经不重要了。
  政治人物在大的关节上还是要站稳立场。这样,即使失败,也能得到敌人的尊重。
  对于二世,失去李斯,赵高就没有制衡了。这一点,做皇帝的杀重臣前一定要想透。
  对于赵高,我们无话可说,这样的狠角色,最好别在人生当中碰到。
  对于李斯,我们只能致以同情。李斯入仕前以仓鼠为榜样,临死前想到是“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李斯是上蔡人,在上蔡的日子,在李斯心目中,或许是做“厕鼠”,今天以仓鼠挨一刀,比在老家做厕鼠何如?
  司马迁状李斯,以鼠始,以犬终,岂是闲来之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