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
第17节

作者: 锐圆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6-12-9 16:05:55
  【一二九】他向垓下狂奔而去
  二月,羽分天下王诸将。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羽与范增疑沛公,而业已讲解,又恶负约,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之。”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汉王怒,欲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萧何谏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
  ——《资治通鉴》汉纪一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
  项羽在咸阳折腾得差不多了,于是分封诸王,首先把自己封为霸王,霸王一词,在今天有蛮不讲理,横行霸道的意味,这都是从项羽身上衍生出来的意思,在当时,霸王的“霸”,与春秋五霸的“霸”应该是一致的,只是比“王”差一级统治状态,心悦诚服谓之“王”,保持秩序谓之“霸”,霸王是天子以下诸王的老大,有点像黑社会的大师兄,当时的“天子”是“吾家所立”的义帝,项羽这时基本上没把他当回事,所以这个体制很怪,后世,没有这个能力和机缘也就罢了,如果有,决不会像项羽这样,不做皇帝做诸侯,不做师父做大师兄。
  霸王项羽不是政治家,身边也没几个明白人,有一个范增,项羽对他也不是言听计从,项羽也不知道怎么发挥这只老狐狸的作用。另外一层,范增在政治上,是拥护楚王芈心的。我认为他和诸葛亮有一点点像,诸葛亮拥汉,刘备如果以恢复汉室为己任,诸葛亮的理想和现实就一致了,当刘备犯浑要和东吴开练,诸葛亮的理想和现实就出现差距了,因为联吴才能抗曹,曹操是篡汉的元凶,东吴是抗曹也就是恢复汉室的战略合作者,这时,诸葛亮对刘备表现出来不合作的态度。范增亦如是,范增是要恢复楚国,范增协助项氏,有点借项拥楚的意思。张良也是这样,刚开始参加起义和投奔刘邦似乎只是手段和过程,让韩国故主恢复权势才是目的,只不过后来张良与时俱进,没有把拥韩进行到底。所以,在新政治制度的构建上,范伯后不会也不可能提出什么高明的方案。反而,在郡县体制内的基层干部萧何、曹参等,对皇帝领导下郡县制有比较客观的认识,没有那么恨之入骨。
  霸王分封了多少个王,没有细数,但是这次分封就象一家公司的组织机构改革和干部调,满意的不多,抱怨的不少。刘邦没有安排到关中,最不满意,差点不顾实力不济就要和项羽翻脸。项羽封王时,有点任人为亲,把传统的赵王、燕王、齐王都挪了地,而让他们手下,如赵王的部下张耳、燕王的部下臧荼,齐王的部下田都,都鸠占鹊巢,把老领导统统挤走,这个方案让老干部不开心,陷新干部于不义,效果确实很差劲。革命的成果如果不是自己做皇帝,那就应该是恢复六国,可项羽对六国之后也没有应当的尊崇,赵、燕、齐、魏都徙于它地,韩王干脆不给封地,带在身边,最后也杀掉了,自己立起来的楚王义帝第二年也给谋杀了,我们不禁要问:项羽啊,你究竟想干什么?
  项羽在政治上连续的丢分行为,把他在军事上建立的超一流优势全部抵消殆尽。现在,需要的就是有人对他说不,这个人已经在反秦的斗争中成长起来了,历史是有准备的,这个人就是刘邦刘亭长。
  秦灭六国一次,没死透;项羽再灭一次,这次效果很好,等到刘邦坐了江山,赵燕魏齐名称还在,但分封的王,不是自己子弟就是功臣,甚至是信臣,最末了,非刘氏不王终于占到主流地位,直到汉武平七国之乱,分封制终于彻底翘了,秦皇汉武,为什么经常连在一起说,就是他们在消灭封建制度上前仆后继,共同开辟了后封建时代的新局面。项羽在其间,应该是有功的,只是他不是自觉而已。
  刘邦听说把工作调到了巴蜀,勃然大怒,当时,成都还没做到第四城,重庆也没有改为直辖市,条件那是相当艰苦,刘邦要和项羽拍桌子,结果很可能是让项羽一砖拍死。好在刘邦身边人才济济,他只要一露出犯浑的意思,马上就有一帮兄弟出面,有拉的,有劝的,场面真感人。
  项羽志得意满到达顶点,然后就开始向垓下狂奔而去!任谁也拉不住。

日期:2006-12-9 22:16:24
  王夫子《读通鉴论》摘录:
  有天下者而有私财,业业然守之以为固,而官天地、府万物之大用,皆若与己不相亲,而任其盈虚。鹿桥、钜臺之愚,后世开刱之英君,皆席以为常,而贻谋不靖,非仅生长深宫、习奄人汙陋者之过也。灭人之国,入其都,彼之帑皆我帑也,则据之以为天子之私。唐克西京,而隋氏之有在唐;宋入周宫,而五代之积在宋;蒙古遁,而大都之藏辇而之于南畿。呜呼!奢者因之以侈其嗜欲,俭者因之以卑其志趣,赫然若上天之宝命、祖宗之世守、在此怀握之金赀而已矣。祸切剥床,而求民不已,以自保其私,垂至其亡而为盗资,夫亦何乐有此哉!
  汉王之入秦宫而有心,见不及此。樊哙曰:“将欲为富家翁邪?”英达之君而见不及哙者多矣。范增曰:“此其志不在小。”岂徒一时取天下之雄略乎!以垂训后嗣,而文、景之治,至于尽免天下田租而国不忧贫,数百年君民交裕之略,定于此矣。
  天子而斤斤然以积聚贻子孙,则贫必在国;士大夫斤斤然以积聚贻子孙,则败必在家;庶人斤斤然以积聚贻子孙,则后世必饥寒以死。周有大赉,散之唯恐不速,故延及三十世,而亡之日,上无覆宗之惨,民亦无冻馁攘夺之伤。后之王者,闻樊哙富翁之诮,尚知惩乎!

日期:2006-12-10 21:13:51
  【一三○】韩信的行为艺术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资治通鉴》汉纪一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
  韩信出场了。
  韩信和刘邦的出身有些一样,都是家贫出娇子,聪明懒惰,看不起庄稼活,也不愿意做小生意,游手好闲,心里想什么,他们身边的人都不知道。韩信和刘邦不同的地方是性格,刘邦豁达,咋咋呼呼,到处骗吃骗喝,韩信内忍,没有响动,到处蹭吃蹭喝。刘邦的老爹对经常对刘邦说,你看你的两个哥哥,劳动致富,村支书在大喇叭里都表扬了,你怎么办?刘邦听不进去,天天混饭,乡里为了安生一点,于是推举他做了亭长,相当联防治安队长,干脆让他名正言顺地吃派饭。韩信性格内向,平日很蔫,甚至有些腼腆和害羞,根本做不到为祸乡里,所以也没人理他。有段时间,在新昌亭长那里蹭饭,这个亭长和刘亭长一样,也有个厉害的老婆,给韩信难堪,韩信到亭长那里混饭吃,看来也是有传统爱好的,受嫂子的欺负,也是有传统积淀的。相信韩信在蹭饭时,连个喜庆话都不会说,闷声闷气,讨不到嫂子级女人喜爱,最后只能作饿晕状,靠痛苦表情博取同情分,从慈爱的漂母那里蹭个馒头。
  《史记》在写人物时,善于用小事故和细节刻画性格。韩信穷光光,但还喜欢带剑,带剑是贵族男子身份的标志,后来他因带剑招致袴下之辱。可以肯定,在一般人眼里,韩信有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自己连饭辙都没有,成天不知道琢磨什么,要是在和平年代,也就是一个二流子,最好的结果就是凭着长得还比较帅招赘做倒插门女婿,天纵英才也会终老蓬榛户牖、绳窗瓦灶之间。
  “乞食漂母,受辱袴下”是韩信的冠绝古今的行为艺术,一个人性格的描写,在后来成了励志教育的生动教材,人可以潦倒,可以接受横来的侮辱,但内心澎湃的激情和不能压抑的才华最终还是喷发出来。关于“乞食漂母,受辱袴下”,后世评价很多,主流的说法是韩信胸怀远大,要留有为之身,不屑于与小流氓打架,这都是因为韩信后面有轰轰烈烈的事功,否则,“乞食”和“受辱”的人多了,谁还记得,你如今在饭店门口碰到一个要饭的,你还会心里打个突?哦!这位将来是个韩信?
  韩信乞食受窘,穿裤裆受辱,确实是性格决定,“中情怯耳”屠中少年的评价我认为并不错,韩信是个在既有平台上可以发挥才能的人,但是自己内心是怯的。今天有的职业经理人也是这样,学问素质能力都很好,给他一个大公司,也能管理好,但是让他自己创业,反而缩手缩脚,思前想后,不敢行动。胆识,是做老板的核心要素,韩信没有这个。
  刘邦是随和的,但也是主动的,韩信是孤傲的,但也是被动的。这就是性格,这就是命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