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
第19节作者:
锐圆 日期:2006-12-12 00:57:56
【一三一】韩信一生做的最对的事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资治通鉴》汉纪一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
韩信和老板的沟通能力不是很好,他很孤傲,也不会踏踏实实从基层干起,让领导慢慢了解自己,这种人,“怀才不遇”四个字在心里念叨的次数最多,因为他们的才,都藏在心里,老板确实很难遇到。
韩信让自己价值得到认可的办法,其实很现代,就是跳槽,人才是跳槽跳出来的,球星是转会转出来的,人和商品一样,使用价值是内在的,但价值或价格是通过销售实现的。你觉得在现在的单位不值钱,那就跳槽吧。如果跳了N次槽,工资待遇都没有涨起来,结论就比较伤心,你确实不值钱。
我们今天读到的历史缺少细节,我们不知道项羽对这位当过他的执戟郎的韩信有没有印象,项羽在今天的企业里,就是万能的老板,什么都自己做的最好,个人英雄主义那是相当严重,所以在他眼里,可能就没有人才。项羽自认为是超级“万人敌”,对韩信这样真正的“万人敌”式的人才反而有排斥心理。安排韩信做执戟郎,是不是相当于安排一个博士做门卫?如果是,则不是不重用的问题了,而是一种蔑视或者污辱。在没有学历一类标识的社会,才华都在肚子里,项羽也许没有存心轻视或蔑视韩信,但以韩信敏感的性格,有受辱的感觉也很正常。韩信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表现得非常出色,把项羽哥哥打得落花流水,这里面除了食君禄忠君事的职业精神以外,也有对项羽不能用己的一种报复情结。韩信曾对朋友说过:“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被楚而归汉”。而“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韩信对项羽有很强的报复的意味,对自己价值的蔑视比杀父之仇更让人耿耿于怀,你看不起我,我就要用击败你的胜利证明我的能力,让你懊悔到死!韩信能受袴下之辱,但不能受老板漠视之辱,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不能忍常人之能忍,其卓尔不凡由此可见。
现代的职业经理人也常常有这种情结,在一个企业受到压抑,跳槽到同行的另一家公司后,发奋努力异于平时,这都是要证明给老东家看看:是你眼瞎了,不是我无能。
黎叔说“二十一世纪最贵的是人才”,其实,自古以来,有竞争,人才会有价值。当时天下大乱之际,像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辅汉则汉强,辅楚则楚强,两大阵营的范增和萧何都认识到了韩信的价值,韩信跳槽时,范增也派人追过,但范增追韩信是为了杀之,萧何追回来是要封台拜将,由此楚汉胜负定矣。
韩信在汉营,蔫了叭叽,做大事没机会,做小事肯定不会好好干,基本上不是个好员工。有一次居然犯了事差点被军法处死,韩信只是死在临头,才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韩信一辈子做的最对的事,就是没事找萧何唠嗑,估计当时汉营中大家都没啥事,萧何还有时间和这位帅哥聊聊,这是我们发现的,韩信唯一一次表现出会做人的例子。
日期:2006-12-12 22:56:13
【一三一】萧何一生中风险最大的事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资治通鉴》汉纪一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是真正的帝王麾下的龙、虎、狗。研究帝王术的人都知道,帝王的人才结构是:“龙虎狗,样样有”。张良是龙,张良本是韩国贵族,以“灭秦复国”为政治理想,只是想借刘邦的力量达成自己的理想,所以并不以功名为念,和刘邦的关系也是亦师亦友;萧何是刘邦平民时期的老朋友,更是一起创业的元老,是刘邦最信任的大管家,萧何虎踞中军,刘邦万事放心。而韩信则是革命军中马前卒,标准的“功狗”。后来他也以狗自况,“狡兔死,走狗烹”,就是形容自己。我们发现,龙虎狗各有分工,张良“运筹帷幄”,分管战略策划;韩信“决胜千里”,分管经营业务;萧何居中协调,一手抓财务,一手抓内部管理。老板手下有这样的“金三角”,就不用那么操心啦,打打球,泡泡妞,喝喝酒,齐活了。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脍炙人口的故事。刘邦在登基之后,发表了一次重要讲话,主要是评价三大革命功臣,说到萧何,他的功劳是“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没有提推荐韩信的事。如何追本溯源,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功章应该有萧何的一半。我小时候看过一本小人书,韩信在离开楚营时,遇到了张良,张良给韩信带了一封举荐信,向刘邦推荐韩信,韩信到了汉营,没有拿出来报名进帐,而是揣在怀里,直到萧何追回来拜将之前才交给刘邦,刘邦一看连张良也推荐韩信,双保险,自然很开心。后来,在“大人书”里没有看到类似的文字。其实,让张良、萧何同时举荐,用以证明韩信是名牌产品,有点先验主义。旧时的演义小说好玩这一套,一个人一出场,能耐已经标定,隋唐第几条好汉已经评定好了,再斗起手来还有什么看头。金庸的刚开始写武侠,陈家洛、袁承志都是师出名门,一出江湖,鲜无敌手,没有脱旧小说的习惯路径;直到后来,主人公都笨蛋到大侠(郭靖),从小混混到大侠(杨过)……,都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有了成长的过程,这样我们才有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
所以,站在刘亭长的立场上想想,他确实心里打着鼓,韩信没有业绩不说,自己对他也没有亲自接触和了解,他几乎是在萧何的胁迫下委韩信以重任。在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这出戏里,萧何反复向刘邦推荐韩信N次,刘邦每次都摇头,最后一次,萧何跪下愿以全家的身家性命向保举,比今天深圳玩的“深户担保”风险高了不知多少,刘邦看到萧何不惜冒如此风险举荐一个年轻人,最后也为之动容。
萧何推荐韩信,没有丝毫利己之心,完全是为了革命事业。我们且不说戏文里的“全家性命”,如果我用全家性命担保某位比如飞机哥哥做总司令或国防部长,人家说,你家几口人和我的千军万马比,那还叫性命吗?萧何是拿自己积累下来的所有的政治资本来换取刘邦对韩信的信任,这也是一种赌,但境界很高,风险则更高。
萧何此举,对韩信是有识,对刘邦是有忠,对自己则是有胆。这样有胆有识忠于革命的干部,几乎濒临灭绝了。
萧何在进入汉中后,显然权力大张,对刘邦哥哥说话也很随便:“你聘请高管不能像招个小秘一样,看中了就直接上岗了。你得印发红头文件,开上正式的干部会,……”刘邦只好说:行行行,心里骂,老萧真是个事妈。
萧何策划的封坛拜将仪式,方便韩信日后的工作,军中需要权威,权威要一刀一枪拼,没有机会,就先搞这么个仪式替代一下。更重要的是,是敲定一下刘邦的这一决策,因为小范围内说的事,老板随时可以改口。当然,萧何也是把筹码全部往赌台中间一推,全跟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