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看世界》
第41节

作者: 鄙视抢沙发的
收藏本书TXT下载
  前面有朋友问在“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的问题。这个命题就大了,涉及的问题很多的。我只能从法制和东盟的地缘文化情况大致评估一下风险指数,至于赚钱与否则要看各自的本事了。
  评估一个地区的长期风险要看三个方面。一是该地区本身的安全情况。这种安全包括政治稳定度和民族矛盾。总得来说中南半岛和华商出现种族冲突的机率比南部那几个穆斯林岛国要低很多。
  二是中国对该地区的影响。即一旦出现大规模侵害华商利益事件,中国政府能不能出面保护,及这种保护的力度有多大。基于我在海权突围中所分析的,印尼、马来西亚对于中国的战略地位要更高,而受中国的地缘影响又较小。我很怀疑如果真的出现华商利益受损的情况,中国政府能够强力出面保护。
  三是当地的法制情况。这种法制情况情况有时并不等同于“清廉度”(对于商人来说,有时候贪污反而是件好事)。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置身于法律之外的“亚文化”,问题的关键这种亚文化的安全度有多高。象俄罗斯这种一方面容忍“灰色清关”的存在,到了一定时候又运用强制手段“剪羊毛”的做法是最不安全的。有个法律名词叫“恶法亦法”,法律本身的宽严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是否能得到有效的遵守。“亚文化”也是一种“法”

  这些情况咨询当地的朋友会更清楚。我在这里只能从理论上提供一点标准。

日期:2009-08-20 22:26:15

  还是先回到台湾问题吧。其实于我的本意本来是想直接告诉大家台湾迟早会回归的,然后绕过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太敏感,说多了上面不高兴,台湾“人民”不开心,板油们也会扔砖。不过已经讲到这份上了,不讲讲也说不过去,就大概说一下好了。

日期:2009-08-20 22:30:11

  说到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可以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若即若离”。说他远,又不算远。以至于岛上的居民除了“原住民”外基本上都是从大陆迁过去的;说他近又不算近,海峡的宽度和台湾本身的物产,足以让台湾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里发展。

日期:2009-08-20 23:11:33

  我曾经说过如果算起来,西Z有可能算是最后纳入中国的土地。其实台湾纳入中国的时间也很靠后。让我们先大略了解一下台湾开发的历史。
  台湾本来的原住民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山族,也就是国际上所说的“南岛民族”。简单说就是居住在南太平洋那些小岛上的原始民族,从人种的角度来说不属于东亚民族。
  尽管台湾距离大陆的距离并不算遥远,但由于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陆权国家,对海外的土地一直不感兴趣,因此除了少数民间移民外,一直到明朝末年都没有大规模移民台湾。史书最早关于台湾的记载是孙权派了一万士兵上去探路,结果发现没什么油水,抓了几千原住民回去交差了事(据说因为投入与产出严重不符,领兵的将军还受到了严厉的处分)。

  真正台湾受到重视是到了明朝末年,我们知道明朝初年,郑和曾七下西洋,现在关于永乐皇帝为什么要派郑和出海争论很多。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的政治家们并没有因此而发现海权的重要性,郑和事件只是作为一个意外事件被历史湮没了,官方重又下达了禁海令。
  但沿海的居民已经尝到了海外贸易的好处,所以并不愿意回去种地或只在海边打打渔。于是走私与反走私成了明朝中后期的一大项重要活动。由于当时的贸易对象主要是日本,所以出于维护共同的利益,这些明朝的“赖昌星”很自然的和日本人结合在了一起,携手武装反对阻档他们财路的大明政权。这也就是正史所说的“倭寇”,可以让爱国青年们聊以**是,在明代“倭寇”的头基本都是中国人,日本人大都是做马仔的。

  这场战争最终以明朝政府的胜利而告终,但这并不意味着海上走私活动有所减少,只是由于丰臣秀吉在朝鲜被明朝打怕了,而对日本人下达了禁令。既然日本人已经基本不参与这种武装走私行为了,也就不好再把“倭寇”的帽子扣在这些强悍的水手身上了。
  至于明朝与“倭寇”们的战斗究竟应该如何定性,现在史学界有不同的声音,不过这并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我们所要注意的是正是这场走私与反走私的战争凸显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开启了大陆对台湾的第一波开发热潮。

日期:2009-08-20 23:24:45

  在日本人还在参与走私行为的时候,日本南部的沿海地区是不错的基地。但在日本人退出以后,中国方面的“海商”们需要另外再找寻一个根据地了。(最后一次有史记载的“倭寇”事件时间是1624年)
  1606年做为新一代的“海商”代言人——郑芝龙出生了,我们无从知道他是什么时候从事“走私”这份有前途的职业的,我们只知道他最初的老大也是把基地设在日本的。不过在他18岁那年,也就是1624年,出于我前面所说过的原因,他将根据地搬到了台湾。那时候他已经自己做了老大了。由于郑芝龙入行的时候“倭寇”这个名词已经不流行了,因此他很幸运的没有被贴上“倭寇”标签,而是被称做“海商”或“海盗”。不要小瞧了这种分别,前者事关民族大节,后者说不定会被当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虽然从实际行为上两者并没有区别)


日期:2009-08-20 23:34:37

  不过年轻时候的日本之旅也并非没有在郑芝龙同志身上留下一点纪念。最起码他娶了一个日本妻子,这个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足以影响世界历史的重要人物——郑成功。母亲的国籍并不能影响郑成功做为华夏民族英雄的的形象。在父系社会母亲的血统并不重要,事实上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日籍的妻子并不会去试图影响丈夫和孩子的价值观(在抗日战争时,有很多嫁给中国人的日籍妻子都将自己视为中国人)


日期:2009-08-20 23:45:07

  在郑芝龙到达台湾的同一年,荷兰人也到达了台湾。其实作为当时的海上强国,荷兰人已经1601年就试图打开中国的大门,并象葡萄牙人那样在中国沿海获得一块根据地了。他们开始选中的目标是离大陆更近的澎湖列岛,不过大明水师在与“倭寇”的战斗中已经成长了起来,荷兰人的几次试探都已失败而告终。
  不过大明水师也仅满足于将荷兰人赶离澎湖,双方最终达成合解(1624年)。荷兰人不再侵扰澎湖,而大明朝廷也放任其将基地设在台湾。对于明朝来说,那块地方还太遥远了,何况当时陆地上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办。

日期:2009-08-20 23:53:10

  郑芝龙当时还只是海盗,所以对于荷兰人并无对抗的实力。所以便带着所有家当回到了大陆继续做他的老本行。不过在大陆做这种犯法的营生毕竟不比在海外,总是要担心被官兵操底。当然办法也不是没有,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也来做官兵。这没什么好奇怪的,自从《水浒》诞生后,它就一直被山大王们做为教育用书而收藏着。山上的大王可以学,那海上的大王当然也可以用。所谓小尼姑的头,“和尚摸得,阿Q也摸得”。


日期:2009-08-21 00:04:47

  好在官府最近被北边的事忙得焦头烂额,也正好想“以盗制盗”,双方一拍即合,郑同志就摇身一变成了明朝的总兵官(1628)。穿上了官衣总得做出点成绩吧。于是昔日的兄弟们纷纷成了郑芝龙的手下败将,识相的也共同做了官军。
  官府收郑芝龙除了对付海盗,更主要的还要防荷兰人。这也正合郑芝龙的意,有了官府做后盾腰杆子自然硬了不少,1633年郑芝龙于福建沿海金门海战击溃荷军舰队。不过商人就是商人,如何利益最大化才是他们最关心的。最终郑同志和荷兰人达成合解,共同开发台湾,也共同垄断对日贸易。
  海盗出身的郑芝龙其实并不信任政府,如何在海外经营一块自己的根据地才是他最关心的。于是大陆第一次大规模的向台湾移民开始了,在最初的几年便达到了数万之众。而当时荷兰人在台湾只有几千人。

日期:2009-08-21 00:14:30

  随后的历史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了,基本的脉络是郑成功退守台湾,赶走了荷兰人,开始了第二拔的大规模移民。1683年施琅收伏台湾,又开始陆陆续续向台湾移民,到1811年移民人数总计180余万。到了1853年太平天国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战乱,大陆地区又掀起了一波移动高丨潮丨。及至190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台湾转而开始接收日本移民。1945年国军接收台湾将日本势力清除出去,并随后开始了最后一波的移民高丨潮丨。


日期:2009-08-21 00:22:22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