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黄巾大暴走(三国中平元年)》
第45节

作者: 我狂我故
收藏本书TXT下载
  “温以军礼长揖不拜。”
  日期:2014-03-06 21:43:57
  大臣的远去 宵小的上台
  九月的开头,一项新的任命下达。
  杨赐被特进为司空。

  这是天子即大皇帝对其最后一位老师的特殊赏赐。
  这时的杨赐,人生也快要走到了尽头。
  就在即将来到的下一月里,临晋侯杨赐逝世,朝廷给予他的谥号为“文烈”。
  “文治显赫”,纵观其一生,他当得其这四字的评语。
  他有着显赫的家世,祖父是因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而闻名天下的杨震,父亲是以三不惑(酒、色、财)持身的杨秉,家学渊源下,本身也不错,以博闻著称于世,为梁冀所辟,累迁至侍中、越骑校尉、少府、光禄勋,并至三公之位。

  建宁初年,更是以其学识,得以侍讲华光殿,有幸成为大皇帝的老师。
  大皇帝对他似乎没有多大的好感,但对于他的死,还是给足了面子。
  一连三天的不上朝,穿着简朴的服饰,以示对这位昔日老师的尊重,大皇帝还下诏令,特赐杨赐东园棺木素服,钱三百万,布五百匹,鼓吹送丧,百官送葬,他的儿子杨彪继续袭任其爵位。
  继任杨赐位司空的是先前的光禄大夫许相。
  许家是大家族,名气很大,政治上的声望也不低,但在士大夫族群里的评价,褒贬不一。
  这个家族里名气最大的两位,应属许劭、许靖,你即使没听过这两位的名号,也总应该听过“月旦评”吧,只要经他哥俩(堂兄弟)亲自评点过的世人,立马身价百倍,行情看涨,一跃成为政府公务员的候选人之一。

  如果说你这也不知道,那总听说过这句话吧,“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话便是由许劭的一句“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所演变过来。
  对这二位话语权威,世人们大都保持着敬仰而又钦服的态度,毕竟人家的一句话就能决定人的一生荣辱,谁也不敢得罪,许相就有些不同。
  他和他的老爹许训,历来不受士大夫的推崇,即使是自家族中人如许劭、许靖之类,也不怎么待见这对父子。
  这在十分注重宗族关系的古代,看起来似乎很反常,其实,一点也不反常。

  许训、许相父子一直以来和朝中的权宦宦官们走得很近,靠了在阉人面前的溜须拍马,他们父子在朝廷中的职位如坐了火箭般急速上升,同时地,在士大夫族群里的口碑也如陨石坠地般飞快地下坠。
  这时,春风得意的许家父子,当然不会在意这些一时的口头言论,眼前的近利,让他们看不到远处的波澜起伏,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早已让人迷失在温柔乡里。
  他们最终忘了一句话: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日期:2014-03-07 11:38:26
  太学弟子
  冥冥之中,似乎某种天意在缠绕,与杨赐一般,对黄巾有着先见之明,曾为同僚的刘陶在这十月里,跟随着先前上司的脚步,远离这个烦嚣的尘世与没落的帝国,彻底的解脱。
  他的这次结局,完全是因为一次上书。
  刘陶向来具有上书朝廷、屡屡进言的光荣传统。
  这位出生于颍川颍阴,字子奇,又名伟的读书人,据有宗谱可查的确凿证据,其祖先是皇室血统的济北贞王刘勃,作为一名宗室后裔,刘陶没有那份浸在骨子里头的贵族奢华,人们所常见的只是一个日常生活里十分简朴,而又不拘小节的刘陶。
  刘陶,交朋友有个习惯,必须得志同道合。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即使是再有权势,再有富贵身家,若是立场上难以苟同,他都不会去瞧上一眼,倒是那些寒室子弟,只要意见相投,都能被他引为好友。
  独立的个性,为其赢得一定的声名。
  使得这声名鹊起的,却是他在太学的那段经历。
  太学就是一所大学,据史学家的说法,西周时就有了他的名号,汉武帝时期,由董仲舒提议,在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朝廷特别委派有学问的博士为老师,在太学里讲授儒家经典书籍的主要宗旨,进入太学的学生,有着一个光荣称号:“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他们有可以不上税的特权。

  东汉王朝的规定,太学学生的来源,按主要途径有四:
  一、凡朝廷官员,六百石俸禄以上(包括六百),可以派遣自家子弟进太学学习;
  二、郡国所举荐明经的高材生,或是国家明经考试不及格的人;
  三、年龄在五十以上、七十以下,明经老儒,经地方上的推荐,也可入太学。
  四、当代名家的推荐,或是太学在校生的举荐。
  从特征上来讲,这是一所典型的贵族学校,进入门槛很高,即使有了郡国的推选,还要经过太常的挑选,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将来会成为帝国的官僚分子,为这封建王朝输送着管理人才。
  当然,入选的学员,并非全都是官宦子弟出身,如如今的大学般,还有些许的特招生,为那些家境贫困者稍稍开了一条缝隙。
  可他们的待遇却有所不同,一般贵族子弟享有国家补贴,穷人家的孩子只能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日期:2014-03-07 13:34:50
  新刺史的威力
  博士弟子在汉元帝时就已经达到一千多人,汉成帝时更是增加到三千多人,王莽时期,博士弟子队伍空前庞大,一万多人的规模,可说是创下新纪录。
  东汉王朝建武五年(公元29年),汉光武帝刘秀中兴大汉王朝后,在洛阳城开阳门外建立起太学。
  博士弟子们又有了一个新称呼,“太学生。”
  灵帝时期,太学生人数已增至三万多人。
  刘陶有幸进入太学,在国家首都的最高学府里,他接触到了各种形形式式的人,他们有些是名扬海内的大儒,他们有些是嚣张跋扈的世家子弟,同时还有勤工俭学的寒门学子,不同出身决定着他们不同的命运。
  在太学里,刘陶的成绩不是最为突出的,但他却是最为来事的。
  汉恒帝的永兴元年(公元150年),朱穆成为新一任的冀州刺史。
  由他来担任这职位,事出有因。
  就在这年头,冀州不太平,一直以来困扰着中华民族数百年而始终未能一劳永逸彻底解决的黄河再次泛滥,一时之间,许多百姓家庭全遭了殃。
  据官府的保守统计,总共约有十万多户人家被淹没。
  大灾之后,是大荒,紧挨着大疫,然后就是大乱。

  走投无路的人们,只得走而挺险,各地盗贼四起。
  朱穆领命赴任,临行之前,他便扬言天灾之所以难以平息,全为人祸而起,一到任上,便要好好惩治贪官污吏。
  恰巧,这冀州地界上,为官为吏的人,大都多是宦官团的成员,他这么一说,人还没开拔呢,就收到了好多宦官的拜帖,意思不言而喻,此去前程无限,还望新刺史大人多多关照。
  为避免大家尴尬,朱穆以病为由,辞退了与所有人的见面,到期立即走马上任。

  朱穆威摄力可真不一般,等到他刚渡过黄河,怪异的事发生了,各地郡县的长官们连个辞职手续都未办理便纷纷地挂印而走,初步统计下,就有四十人之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