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黄巾大暴走(三国中平元年)》
第50节作者:
我狂我故
等到这时候,许昌自我感觉上,时机成熟了,便自称是“阳明皇帝”,做起了“革命”事业。
这个“阳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后世那位大名鼎鼎的阳明先生,凑巧的是,许昌称帝的地方是句章,也就是现在的余姚,正是阳明先生的老家。
实在是太巧了!
但这两者之间,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平叛上位的王阳明先生,才不屑去用一个叛乱者的自封号,他的所称,是因为他所居住的地方贵州阳明洞而得来,许昌的这个称号,大有东方青帝的意思,显然是将在位的大汉大皇帝权且看成了透明人。
政府部门往常对地方势力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只要你不触及原则问题,就是在自家里闹翻里天,也没有人会去搭理,这回情形不同了,连反动标语都打出来了,所以必须要坚决打击。
会稽太守尹端首先带了人马去平叛,毕竟是自己地方上出了事,行动还是要积极一点的,结果没交上几回合,尹端输了,而且输得很难看。
鉴于许昌的扩延范围,扬州刺史臧旻觉得这绝对不是一两个郡县所能摆得平的,所以就下达了其他郡县配合联合作战的命令。
孙坚所在的吴郡在这情况下,也接到了下达的通知。
他也没动用政府的军队,以自己的官职名誉,在民间招募,一下子,就聚集了一千多人,其中包括孙家自己宗族的子弟。
正是东汉末期的很多部队一样,这是一支具有典型性的私人部曲。
带着亲手组建的嫡系部队,孙坚奔赴了会稽战场,在各兄弟部队的配合下,许昌也就很快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而此时,孙坚的人生事业,才刚刚起步。
因他的平叛有功,扬州刺史臧旻特地上书,为孙坚表功,朝廷也特此下达诏令由孙坚担任州广陵郡盐渎县县丞(相当于副县长),没过几年,他又被调任为盱眙县丞、下邳县丞。
按史书的说法,孙坚在这三任上的表现,为人所称道,吏民们也挺爱亲近他的。
在这期间,他还渐渐地培养起了自己的武装力量。
凡是社会上的闲杂市民,他都特别优待,尤其是那些“无所事事”的混迹于社会的“好事少年”,他都积极拉拢,这也为他以后的崛起,积累着资本。
日期:2014-03-10 20:52:50
黄巾带来的危机与机遇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即上一年,浩浩荡荡的黄巾起义拉开了序幕。
张角与他的兄弟及信徒们以一种翻天覆、誓要将青天换日月的姿态,摇动着末路的东汉王朝并不稳定的根基。
大皇帝刘宏派遣了三路大军前去讨伐,朱俊正是其中的一路,也正是他举荐了孙坚作为自己军队中的佐军司马。
两人可是老交情了,若是追根溯源,我们可以从那次会稽平叛里找到蛛丝马迹。
当时候,尹端太守手下的办公室主任(主簿),就是朱俊。
当孙坚在徐州属下的管辖地做着县丞时,很巧地,朱俊也被调到了同属一州的东海国,做兰陵县的县令。
在任上,两人可能接触不多,但孙坚的所作所为,必是给朱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坚也不负朱大人的期望,利用手头的资源,即在下邳笼络的乡里少年,再整合了周边的各种可开发资源,即商旅、淮、泗精兵,差不多集中了千把人,就去投奔了朱俊。
这支部队,明显就是个人的私人武装,这与朱俊的个人作风很像,这位朱大人也十分喜欢自己招集队伍,组建起私人部曲,来应对突发事件。
自己招的使起来顺手,也好指挥,没有过多的制约,而且因是自家地方上人,本身凝聚力更足,比那些朝廷军队更具战斗力。
还有一层更深的原因,那也是一笔不错的个人资本。
跟着朱俊南征北战,孙坚表现得很卖力,虽然只是一个跑龙套的角色,他也是尽心尽力地演着,但他毕竟是一个小角色,所分配的戏份不多,
因而真正的闪光点不多。
唯一可说道的,就是宛城的那次攻坚战。
杀红了眼的他,率先登上城墙,带着自己兄弟,杀入城中,宛城也因此被攻破。
事后,朱俊将他的功绩呈报给朝廷,孙坚被拜为别部司马。
以此同时,这期间有一件不小的失利,少有人提起。
在进攻西华之时,孙英雄冲得实在太猛,乘着胜利,将“穷寇莫追”的信条抛得远远的,擅自离开大部队,深入追击黄巾军的掉队分子,可曾想遇到反扑,吃了败仗不说,队伍被打散,人也受了重创,掉落下马。
估计是伤势挺重,孙坚隐藏在草中,一点也移动不得,若不是一个救星的出现,随时都有报销了帐的可能。
这救星,正是他的坐骑无名动物——骢马。
那马儿可真是通了人性,见孙坚掉下去后,没了着落,撒开蹄子,便往回跑,可别误会,这不是将主人给抛弃了自寻生路。
它跑的方向是军营。
到了营中后,马儿大声地咆哮嘶鸣,将士们正犯愁着找不到孙坚呢,听到他坐骑的呼叫及姿态,就似乎在提醒着他们怎么去寻找主子一般。
就算是死马当活马医了,众人跟随着马儿一路走去,果然在草丛中找到了孙坚,把他抬回了营地。
过个十几天后,孙坚的伤势稍微好了些,早就将过去的伤疤忘了,又一次投入了战斗。
他所不知道的,他的这种刚猛性格,遗传到了儿子的身上,最后造成了一幕悲剧。
日期:2014-03-10 21:56:25
好的建议未被采纳
时间流转到本年,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孙坚此时已经是车骑将军张温所属部队的参军事。
听从张将军的派遣,孙坚随着周慎的三万人部队,追击边章、韩遂西羌部队直至榆中城。
看明了形势的孙坚,认真担负起参军事的职责,积极地向顶头上司周慎提出自己的建议:
“叛军所据守的城池里没有粮食,必须得从外面转运进来。我愿意带领着一万人的部队,断截叛军的粮道,将军你只要率领着大军在后面接应,叛军必定会因为困乏而不敢出战,没过多久,他们便会退回到羌人的根据地去。”
“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可以集中各方面的所有力量,和他们开战,凉州也可以很快平定了。”
这样略微复杂的计谋,似乎容不下周慎那简单的脑袋,他考没考虑,就拒绝了孙坚的提议。
周慎用的是最为直接的方法,围城。
他想是以自己优厚资本,和对手打持久战,反正自己有粮有兵,就这样耗着,等城中物资用尽了,也就是收割胜利成果的时候了。
可他忘记了一句话:
“地主家也有没余粮的时候。”
孙坚的正确建议,倒是在对手手里发扬光大。
被困急了的边章、韩遂,分兵驻守葵园峡,反是将周慎军队的粮道给断了。
这回轮到周慎头大了,没了吃的,怎么出来混,还是早早的整理了包袱,打道回府。
这次撤退的成本,还蛮大,为了保证逃跑的速度,所有该被扔掉的辎重,全都给扔了。
周将军打仗没多大本事,跑起路来还是挺有能耐的。
周慎的结局,史书上没有提到,驻扎在扶风的董卓倒是收到了皇帝名义的诏书。
那是张温让他前去议事,董卓这回虽然是全军而退,那也是吃了败仗,脸上不光彩,过了许久之后,才敢去见张温。
人是来了,可心却不在。
当张温以上司的身份与口吻,责备董卓的时候,董大大一点也不见得惭愧,回答的口气,一点也不谦虚,还真没把这个顶头上司放在眼里。
旁边有个人看不过去了,在张温耳边说了几句话。
几句足以要董卓命的话。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