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一脉:以小说的形式来讲诉我的经历》
第41节作者:
柒堺 外婆笑了笑,跟邓道姑说了句自己先去拜了神,等下再聊,邓道姑含笑点了点头。
虽说我不是第一次跟着外婆到天后宫里拜神了,但每次来我都觉得很是新鲜,特别是我看见几年前那棵已经死了桂花树,如今却活了过来,还散发出醉人的桂花香,让我觉得这宫里的道士与道姑不是凡人。
我不知道这宫里的道士用了什么手段让这棵死了桂花树是如何复活的,但我听大人们说,是这宫里一位叫马勇奇的道士在入住第二天让人往桂花树中间的剖开地方倒了水泥,然后第二年初春,这桂花树就抽出新芽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迹象,而马勇奇也被我们村子里的人称为真神人。
一走进正殿,便看见三清神像历然在目,左边是的太上老君,手执八卦扇,慈眉笑眼,中间的是元始天尊,右边的是手执灵珠的灵宝天尊,你仔细观看下,会发现这三尊紧闭着嘴的神像都在笑,没错,就是笑而不露齿的那种笑,跟活人的笑无异。
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在后几年,当天后宫再一次大修的时候,当我们天后宫里的人请人把三清神像移到旁边的偏殿时,这三尊神像的笑容消失不见了,无论你怎么观察,都看不见他们笑了,再也没有在正殿时候的那种笑容,用我们村里老辈的话说,就是这神仙也会打怪(生气)的。
拜神的时候,确实很繁琐,不但要叩头跪拜,而且你还要等坐在神台旁边的道士敲罄(一个黄铜做的圆钵),一共敲三下,敲一下你就叩下头,说是不敲罄你拜的话,神仙收不到你的诚意,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但确实我们这里拜神,一直都是这样。
当拜完神再次回到正院的时候,由于时间还早,除了外婆外,并没有人这么早来叩拜神仙,那邓姓的道姑此时正跟一名姓陈的道姑在正院里打着太极拳。
我一看到这她们在练拳,心里也是痒痒的,80后嘛,小时候看见电视里放的那些武侠片,都幻想着一天自己能够像电视里那些演员一样,学会绝世武功,然后飞檐走壁,行侠仗义,所以我立马甩开脚丫子,跑到那两名道姑旁边,像模像样的跟着她们的样子,比划起来。
从古至今,华夏传承下来的内外拳种数不胜数,而内家拳--太极拳更是最有名的内家拳种之一,至于太极拳是何人所创,至今在武林里还有着不小的争论。
很多人都认为太极拳是由武当开山祖师--张三丰所创,但在武术界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争论不休。一种说法是,认为太极拳在六朝的韩拱月、程灵洗、程珌,唐代的许宣平、李道子,明代的殷利亨时,早有此项拳术。只是各自的叫法不一,或名三十七势,或名后天法,或名小九天(共十四势),或名十七势,虽然名称不同,而实质是一样的。
民国以后出的书,以太极拳为宋末张三丰所创的说法最多,张三丰历史也是传说不一。据清代黄黎洲所撰《王征南墓志铭》载:“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
由于太极拳的理论根据是以中国传统儒学和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太极理论”,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而道家和道教正是此理论的发挥者,于是道教、道家与太极拳的关系问题也引起武林人士的重视,张三丰创拳说实则是这一现象的反映。这一观点由来已久,“陈王庭创拳说”盛行以前,即为传统定论。如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曰:“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且附有《张真人传》。更早如李亦畲《太极拳小序》中也说:“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今人亦多有赞同此说者。其佐证文献如《三丰全书》.其中记载“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等。
对于太极拳究竟是不是武当开山祖师--张三丰所创,这一点目前无法考证,但太极拳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传至当今,却是分支众多,最出名的几支便是--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等支派,而最有意思的一点便是杨氏、吴氏等支派都是师从陈氏太极拳。
最被大家所熟知的太极拳,我想并不是这些正宗太极拳支派,而是公园里大清早那些大爷大妈在练的那些太极拳,虽然他们练的也叫太极拳,但与之真正的太极拳相比,那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我想稍微有点眼力劲的朋友,在看到公园里的那些大爷大妈,只要你身强体壮,即便你没练过,你上前去挑战那些公园里的大爷大妈,那百分之百的胡乱比划,你就可以打倒几个。
也真是因为这样,太极拳慢慢的沦为世人眼中的老太太老头子打的拳,年轻一点的人都不屑去学习这种曾经威极一时的无上拳种,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太极拳没有一点威力,只适合老头老太太练,又怎么会传承成百上千年,那不是有病吗?
古时学拳,那是得拜师的,绝不会像今天这样,你有钱就能找个武馆练习,中国的拳种,不管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几乎没有什么拳种是像韩国的泰拳道、泰国的泰拳这些拳种可以速成。
外国的拳种,你苦练一年,便有小成,要是作死的练,你天赋高一点的话,那指不定对上十来个人都能轻松的击倒,但这些拳种远远达不到我们中国拳种的那种威力,虽然中国拳种练起了速度慢,但它不会因为年龄的限制,威力便下降,反而是越来越精进,不像练搏击的,年龄大了,你就得退役。
中国有句古话叫“拳怕少壮”,这一句话我想是当时的古人说给那些来我国交流的外国人听的,因为外国人只注重身体外部的磨练,从而忽视了内在的锤炼,所以以这句话来定义当时外国的拳种。
不管你信不信,你无论有多么的年轻,无论你的肌肉有多强硬,你只要遇上中国民间的一些真正的老者高手,即便对方是古稀之年,想要击倒你,那也只是需要一招,所以“肌肉不过是外国人的东西罢了。”
中国的拳术历来讲究内外双修,也就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最重要的便是在那一口气上面,这种气并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的,而是一种无形的意识。刚开始练的时候,需要你舌顶上颚,向上提肛,加上自己的想象,每一次出拳都想着有一股气随着你的拳或脚共进退,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潜意识。
而外练筋骨也不并不是胡乱的拿着自己的拳头去砸硬物,让自己的骨头在能够承受住硬物的碰撞后,再换练习的目标。中国内外兼修的拳种里,那些练习的人,没有哪一个人的拳头上会有老茧,因为他们会在练的同时,以药酒辅助,随着功夫加深,他的手上的皮肤在药酒的浸泡下,会比一些女孩子的皮肤还水嫩。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