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3-13 11:07:07
这天晚上,孙镗和恭顺侯吴瑾都在朝房值夜。番将中有一个都指挥叫马亮的,恐怕事情败露,偷偷溜出来告诉吴瑾。吴瑾急忙催孙镗由长安右门门隙投入奏疏。皇上接到奏疏后,立即下令捆绑了曹吉祥,下令严闭皇城和京城九门。
曹钦发现马亮逃跑后,半夜里飞驰到逯杲家,把逯杲杀了。又在东朝房砍伤了李贤,把逯杲的头给李贤看,说自己的行动是逯杲激成的,逼李贤替他上疏声辩。曹钦又到西朝房杀了都御史寇深。曹钦他们进攻东、西朝房,不得入,遂放火。
日期:2014-03-13 15:19:44
京师守城军士急拆河边的墙石填塞大门,叛军在门外往返呼叫。孙镗派自己两个儿子急召西征军士到东长安门攻打曹钦。曹钦转攻东安门,在路上遇到吴瑾,把他杀了。曹军又纵火,东安门被烧毁了,但门内的朝廷守军却乘势加柴,火更猛,叛军无法入内。
这时天已渐亮,曹钦党羽稍稍散去。孙镗领兵追杀曹钦,斩了曹铉;孙镗的儿子孙辄砍中了曹钦胳膊后被曹军所杀。曹钦企图突破安定等门,但城门全部紧闭,曹钦只得退回家中抵抗。刚好天降倾盆大雨,孙镗督军攻入曹钦家,曹钦投井自杀。曹铎及其家人,不分老幼尽被孙镗军斩杀。
日期:2014-03-14 09:41:49
曹吉祥一家发动的兵变,一夜之间即被镇压。
三日之后,曹吉祥被处以车裂的酷刑,其党羽汤序、冯益等都被诛。
万贞儿虽是处在后宫内闱,但经常听闻太子和牛玉公公谈起前廷之事。太子说,他的授课师傅经常以当朝国事为例教导储君未来的治国之道。万贞儿也跟着太子耳濡目染听闻了不少治国之策,加之她一直对窦如海的匿踪耿耿于怀,所以一直留心打听军中之事。
日期:2014-03-14 15:34:03
当万贞儿听闻拥立皇上复位的首要功臣石亨和曹吉祥竟然预谋叛乱以致身首异处、满门抄斩时,不由感叹这世事还真是变幻无常。昨日还是大权在握,安享荣华富贵,今日却落得个血溅满门,满眼凄凉。
昨如芳草朝露,今却夕阳断垣,原是一刹那之间的轮回。
曹氏一族的叛乱得以平息,怀宁侯孙樘和他的儿子都立了大功。而孙樘则是后来候选太子妃的淑女吴月如的舅父。
日期:2014-03-15 10:08:31
第三十二章 淑女选妃
石亨和曹吉祥之乱,从天顺三年秋天开始至天顺五年盛夏结束。天顺五年七月之后,石、曹兴兵作乱的党羽被诛杀,皇上开始疏远冒“夺门之功”的石亨、曹吉祥的党羽和门人,日益信赖和重用李贤、王翱等贤臣。前廷贤臣当道,国家也就日益安定下来。
在石、曹作乱的一年多时间里,大明王朝还经历了一件惊动朝野的大事:皇上开始着手为虚岁十三岁的太子朱见深备选太子妃。
日期:2014-03-15 12:55:44
天顺三年的秋天,皇上下旨开始正式为太子甄选太子妃。后宫牵头这件事的是孙太后、钱皇后和周贵妃,负责具体承办的是太子东宫总管太监牛玉。牛玉也是皇上最信赖和器重的太监之一,由他来操办甄选太子妃之事,皇上心里放心。原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吉祥谋反被诛后,天顺帝擢升牛玉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仍主管太子妃甄选之事。
明朝历来的规矩,为了防止外戚干政,中宫皇后、后宫嫔妃和太子妃的遴选并不特别注重门第,不少嫔妃都是来自于民间良家女子和普通小官宦家庭的未嫁女眷。大明历朝中宫皇后也只有成祖皇帝的徐皇后是开国功臣徐达之女,其他皇后都不是出身于显贵人家。
日期:2014-03-16 13:55:16
虽然如此,甄选太子妃的风声一出,朝中还是有不少大臣纷纷把自家适龄的女儿或者姊妹推荐入宫参与遴选。
从天顺三年秋天开始,太监们先期下到全国各地挑选一批十岁至十五岁之间,姿容出众、品行娴雅的的民间良家女子入宫待选。宫中的姑姑从中剔选出五十名优异者备选。
日期:2014-03-17 09:55:39
太后、皇后和贵妃从这五十名中再择出十二位家世清白、年龄适宜、品貌端庄的淑女入宫参与太子储妃的当面甄选。最后由当今皇上从十二淑女中亲自择定三位淑女作为太子妃的备选者先期教养在宫中。待到太子正式成人,大婚那日再择定一人为太子正妃,其余二人为太子侧妃。
天顺四年五月十二日是十二淑女入宫参选太子妃的好日子。那一日,淑女殿选的元晖殿热闹非凡,十二位年龄十至十五岁之间的妙龄女孩花团锦簇、袅袅婷婷地站了一屋子。
日期:2014-03-17 15:01:24
听闻十二淑女参与甄选太子妃,乔韵儿一早就拉着万贞儿去看热闹。她俩躲在离元晖殿正殿不远的偏殿里,只听到牛玉公公洪亮的声音不断传来:“传羽林前卫指挥使吴俊之女吴月如觐见……”
乔韵儿悄悄地说:“这次选出来的只怕就是将来的中宫皇后,我们后宫未来的主子呢。但愿选出的是一个温柔娴雅的淑女,可不要选出一个像景泰朝杭皇后、唐贵妃那样专横霸道的人来,不然我们宫人就有得苦吃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