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
第10节作者:
王者觉仁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杨广北上涿郡,为他构划已久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做最后的准备工作……
杨广几乎只用了最短的时间就获得了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帝王梦寐以求的一切——社会稳定、人口增长、民生富庶、国力强盛、四海升平、万邦来朝……
一种辽阔而巨大的幸福感猛烈地撞击着他的心扉。
一幅名为“大业”的盛世蓝图就这么光芒四射地展现在杨广和所有世人的面前。
如果杨广就此收手,如果这驾疯狂奔驰的帝国马车就在大业七年适可而止地打住,那么杨广绝对不会成为二世而亡的“隋炀帝”——从而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
如果杨广懂得什么叫“居安思危”、“物极必反”,如果他懂得珍惜物力、体恤民情,那么帝国马车绝对不会在短短六年后一头跌入万丈深渊——从而摔得粉身碎骨。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可惜杨广之所以是杨广,就因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完美主义者、一个充满乌托邦色彩和浪漫主义激情的骄傲帝王!
杨广之所以在大业七年下决心打一场开国以来最大的战争,就是因为这个独步古今的完美主义者在那幅接近完美的“大业”蓝图上发现了一个小小的斑点、一个微微的瑕疵。
这个斑点就是——高丽。
这个瑕疵就是——高丽不愿向隋帝国臣服。
高丽一天不臣服,“大业”就谈不上完美。
所以杨广绝不能容忍。
做为一个从出生到现在几乎没有什么愿望不能满足的天之骄子,做为一个自从登基以来几乎无往不利无所不能的圣明帝王,杨广绝不容许这个东北边陲的蕞尔小国胆敢挑战大隋帝国宗主国的地位、胆敢蔑视天朝的权威!
可它偏偏就挑战了、蔑视了。
早在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丽王国就曾跨过鸭绿江入寇辽西,同时“驱逼靺鞨,固禁契丹”,并暗中联络突厥,企图共同对抗隋朝。高丽的军事挑衅严重威胁着隋帝国的边境安全,极大地激怒了隋文帝君臣,举国上下都发出了征服高丽的呼声。“开皇之末,国家殷盛,朝野皆以辽东为意。”(《隋书•刘炫传》)
开皇十八年六月,隋文帝下诏废黜了高丽王高元的王位,命汉王杨谅、尚书左仆射高熲、将军周罗睺等人率水陆军三十万人征讨高丽。
然而天不佑隋。杨谅的陆军在途中遇到洪水,致使粮道断绝、瘟疫流行;而周罗睺的水军又在海上遭遇风暴,舰船大量沉没。朝廷不得不下令撤军。还没抵达战场,隋朝远征军就已损失大半,回到长安后,伤亡人数竟然达到了十分之八九。这对隋文帝杨坚和整个帝国而言,都不啻于一个奇耻大辱!
尽管随后高丽王高元为了避免全面战争,不得不遣使谢罪,并上表自称“辽东贱恶如粪土的臣子高元”,但背地里却不甘为隋朝臣藩,一直在暗中拉拢已经归顺隋朝的东突厥。大业三年杨广北巡至东突厥启民可汗的王庭时,碰巧高丽使者也在那里。启民可汗不敢隐瞒,遂与高丽使者一同晋见杨广。
随同杨广出巡的黄门侍郎裴矩趁机向杨广进谏:“高丽本是商朝末代王孙箕子的封地,在两汉及晋朝年间,都曾经设为郡县,而今却不肯臣服,俨然另成一个国度。先帝意主征伐,由来已久,只因杨谅无能,出师不利。现在正逢陛下盛世,怎能轻易放弃,使衣冠文明之地沦落为化外蛮夷之邦?!如今他们的使节亲见启民可汗举国汉化,臣以为可以利用他们的恐惧心理,迫使高元入朝称臣。”这一番话正中杨广下怀。他随即命人向高丽使者宣诏:“朕因启民可汗诚心归顺帝国,故亲自驾临他的王庭。朕明年将前往涿郡,你回去告诉你们国王,让他前来觐见,不必心存疑虑。朕接待他的礼节,将和启民可汗一样。如果不来朝贡,朕将率令启民可汗,一同前往你们的国土巡视!”
隋朝天子对高丽王国的威逼恐吓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高丽反应冷淡。
杨广既没有等到高元的入朝觐见,也没有看到高丽王国尽到它应尽的臣藩礼节。
杨广愤怒了。
他决定要让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高元和他那不堪一击的弹丸小国付出代价。
血的代价。
从大业四年起,杨广就开始积极整顿和扩张军备。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向富人征收捐税,用以购买数量庞大的战马。由于国家在短时间内大量收购,致使每匹战马的价格高达十万钱。同时他还命令有关部门检阅武库中的各种武器、装备和辎重,务求精良新颖,一旦发现粗制滥造,立刻将监造军械的官员斩首。此外,杨广在大业四年下令动工的洛阳至涿郡的“永济渠”,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东征高丽开辟一条快捷的运输补给线。
大业七年春天,国内所有的大型工程相继竣工。还没等疲惫不堪的臣民们从虚脱和崩溃的边缘回过头来,杨广就迫不及待地发布了一道战争诏书——讨伐高丽。
二月二十六日总动员令下达:命全国军队不分路途远近一律前往涿郡集结。随后,一道又一道十万火急的敕令从洛阳的显仁宫迅速飞向帝国的四面八方……
三月,幽州总管元弘嗣便奉命前往东莱(今山东莱州市)海口督造三百艘战舰。由于军令严急,监工官吏拼命督促,全体工匠日夜站在水中劳作,片刻不敢休息,致使腰部以下都生出蛆虫,最终死亡人数达到十分之三四。
四月,奉命北上的江南、淮南水兵一万人、弓箭兵三万人、岭南的短矛突击兵三万人等各地精锐部队络绎不绝地涌向涿郡。
五月,河南、淮南、江南各郡奉命制造辎重运输车五万辆,前往高阳郡(今河北定州市),用以装载军服、盔甲、帐幕;命令还要求不许使用牛马,而由士兵自己挽拉;同时征调黄河南北的大量民夫随军北上,以供军需。
七月,再次征调长江和淮河以南的民夫和船只,将黎阳仓(河南浚县境内)和洛口仓(河南巩县东)的粮食运往涿郡,船队首尾相接一千多里。与此同时,满载着军队、武器和攻城器具的大小车辆也日夜不停地在各条道路上穿梭奔驰,途中基本上始终保持着数十万人,道路为之堵塞;时逢盛夏,大量士兵和民夫纷纷倒毙,致使尸体枕籍、恶臭满途,天下为之骚然……
这驾疯狂奔驰的帝国马车就这样轰轰隆隆地冲上了战争轨道,瞬间变成了一辆喷射着死亡火焰的战车。
朝野上下都不约而同地预感到,隋帝国很可能最终焚毁在这团歇斯底里的火焰中。
惟有一个人并不这么认为。
他就是隋炀帝杨广。
此时此刻的杨广依然壮志满怀、成竹在胸。
他觉得只要把盛世蓝图上那个小小的斑点抹掉,他就能以一个千古一帝所应具有的完美姿态当之无愧地走进青史了。
四十三岁的隋炀帝杨广站在公元611年(大业七年)的洛阳,习惯性地用他那华丽的四十五度角仰望帝国的天空。
他坚信,即将进行的这场战争必将把他和他的帝国推上前所未有的巅峰。
他坚信大业七年必将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最辉煌、也是最值得回忆的一年。
是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杨广是对的。
大业七年的确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
然而,它却不是最辉煌的。
而是最黑暗的。
它也不是最值得回忆的。
而是最不堪回首的。
因为大业七年是一个拐点——
是杨广人生中的一个致命拐点、也是大隋王朝的一个致命拐点。
就在这一年冬天,隋末大起义的第一把烽火,由一个叫王薄的人在齐鲁大地上点燃。紧接着,刘霸道、窦建德、高士达、杨玄感、李密、刘黑闼、杜伏威、李子通、翟让、宋金刚、林士弘、高开道、徐圆朗、梁师都、刘武周、郭子和、薛举、李轨、萧铣、王世充等各路英雄、枭雄纷纷登场……
虚幻的盛世蓝图转眼化为灰烬。
大隋帝国的天下瞬间烽火燎原。
而笑到最后的那位英雄就是杨广的表兄,名叫李渊。
七年后,他和他的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一起,强势崛起于群雄之间,夺取了隋朝的天下,定都长安,国号——
大唐。
(序章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