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活下去——南宋的百年挣扎》
第18节作者:
暮雨飞红 日期:2014-03-17 08:17:54
面对即将崩溃的形势,金兀术翻出了自己的家底儿,也就是所谓“铁浮屠”、“拐子马”,这些东西被后世传得神乎其神,关于具体细节的争议也不少,但基本上都认为是用皮索把三个重装甲的人或马连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冲击力,而且无法后退。但有些东西其实是似是而非的,宋史泰斗邓广铭先生和不少历史学家都质疑此事(乾隆也凑过热闹),因为一旦这样做,机动性就没有了,转个弯都难透了。敌人怎么就那么彪,非得站你对面等着你来撞。再说连上了又怎么样,十二个蹄子就很拽吗?又不能变成坦克,撞倒了敌人的轻骑兵也很可能会绊倒自己,而且一倒就是仨。这种战术,缺点太明显,而且就算它是真的,这次被刘锜害得那么惨,怎么打岳家军时还要那么干?
我们知道,浮屠就是塔,一群重骑兵排成一行,齐刷刷地挥起长刀,排山倒海一样冲过来,真像是一个整体的铁塔,所以南宋人就管它叫“铁浮屠”,后来越传越走样,就变成了用皮索连在一起了。其实如果您看过《勇敢的心》或是其他欧美古装大片,见过那些只露出眼睛的重骑兵如同地震般的冲锋,就会觉得如果再用绳子把他们连上,实在是画蛇添足。而“拐子马”,是河北的签军(金国的伪军)给起的,应该就是部队两翼的轻骑兵,主要负责射箭,压住阵脚。无论是“铁浮屠”还是“拐子马”,《金史》中都没有提及,如果真的有这样一种编制,并且是曾经叱咤一时的,就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所以都是汉人给起的浑名。最能讲这些东西的是岳飞的孙子岳珂,他讲岳飞大破拐子马时,就是认为三马相连的,他的蓝本应该是顺昌通判汪若海的记述,但这个人在开战之前奉命去临安求援,没有亲身经历顺昌战役,都是回来以后听说的。而素以严谨和沉稳著称的陈规在名作《攻守方略》中,并没有相关记录。岳珂的人品不错,但毕竟他出生在顺昌大战四十多年之后,他的记述不能作为这方面的权威。当然,岳王的百战之功绝不可能磨灭,单在这一点上,金军用不用绳子连上,还真是无所谓,反正都得死。
面对“铁浮屠”重骑兵的集团冲锋,刘锜摆出了早就准备好的拒马,这些三角形的木架子上面都是长尖,骑兵冲得越快就死得越惨,当铁子们正在庆幸自己总算在撞到拒马之前停下来的时候,宋军的步兵立即上前,有的用长枪挑掉他们的铁帽子,有的把长斧子伸过去一顿猛剁。没有了冲锋时产生的动能,“铁浮屠”除了防御高,就没有什么优势了,而且重骑兵因为太笨重,两翼必须有人保护,在刘锜的猛烈进攻下,左翼的护军终于崩溃,轻骑的“拐子马”冲过来射箭,也被宋军击退,刘锜的手下有禁军的骑兵,他们的神臂弓绝对是声名远播。门户大开的 “铁浮屠”损失无比惨重,剩下的跟着金兀术一路狂奔,跑回了汴京。
日期:2014-03-18 08:45:54
金兀术回去时带着龙虎大王突合速,留下韩常守颍昌,翟将军守淮宁,阿鲁补守应天,希望这三府可以拱卫汴京,让他能稳稳心神,再图中原。这一仗败得太惨,但其实并不偶然,虽然坐镇顺昌的刘锜和陈规这两个活爹确实不好伺候,但金军的战斗力也早已今非昔比。十三年的中原生活,让女真族人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知道游牧民族为什么战斗力超级强悍,就要先看看几千年来的牧耕大战都是怎么打起来的。很明显,汉族主动出击的时候很少,基本上只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级别的才敢尝试,目的则多数是趁着自己能干,给子孙打出几十年的和平。其他时候,都是游牧民族主动南侵。那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好好过日子呢?都已经拥有了乔峰和阿朱所梦想的生活,怎么就不珍惜呢?因为生活不是小说,牧民的苦,他们自己最清楚。地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十五英寸等雨线”,这条线把中国分为西北和东南两部分,西北干旱少雨,东南则温润潮湿(大体是因为距离海洋的远近)。所以西北的人们只能跟着牲畜逐水草迁移,成为游牧民族,而东南的人们完全可以把心思放在农业生产上,成为农耕民族。
这两家是不可能永远相安无事的,因为游牧民族的生活条件非常恶劣,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农耕民族还要弱得多,后者可以利用水利工程未雨绸缪,灾荒年景国家也会有一部分赈济,再惨一些的时候可能会出去逃荒。而牧民面对天灾没什么太有效的办法,一旦夏季或冬季牧场大面积出了问题,就可能是灭顶之灾,再英明的酋长也变不出牧草来。但是,牧民一生居无定所,没有什么享乐可言,严酷的生存环境锤炼出了钢铁的意志和雄壮的体魄,而且他们有海量真正的战马,记得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过青海军马场傍晚归牧的情景,夕阳之下,万马奔腾,“隆隆的马蹄声伴随着马的警号般的嘶鸣;马鬃象燃烧的火焰似地飞扬。牧马人套杆上的绳圈在空中划出一轮轮弧线。咸水湖上惊起了一片又一片的飞鸟”,我们也可以借此想见千年以前的骑兵鼎盛时期,游牧民族拥有的是何等叹为观止的战争资源。因而当他们发现东南的人们竟然有成囤的余粮,甚至还有目不睱接的各种商品,而守卫者常常是不习战阵的步兵和缺少良马的骑兵时,他们如果能安贫乐道,不把弯刀指向中原,那真的是需要太高的修养了。而中原民族也不可能坐以待毙,因而就出现了一座与“十五英寸等雨线”几乎重合的建筑——长城。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