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8-23 17:08:00
嘉靖虽然聪明,不过稚气未脱的孩子,哪里说得过这些博古通今,满腹经纶的鸿儒高士?再说杨廷和又打着维护大礼的旗号,尊崇的是正宗,是大宗,说嘉靖皇位是孝宗之子武宗传下的,孝宗父子为大宗,兴献王为小宗,大宗岂能绝后!再者,做人总得知恩图报。嘉靖皇位已即,江山一统,天下已定,不能干那吃饱了就打厨子的事,因此尊孝宗为皇考理所当然。国家大义远比父母私情要冠冕堂皇。
结果一个亲生父母不是父母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却无法证明,难怪常有人说:中国人从来不缺文化,只却常识!
最可恨的是,奏章的末尾除了百官的联袂签名外,还明确指出,但凡朝中有所异议者,都属“奸邪”,当斩。
嘉靖也试过放弃皇帝的尊严,请杨廷和来偏殿喝茶谈判,违心地对杨首辅的丰功伟绩胡吹乱捧,并表示一切好商好量,只要给自己父母一个亲生的名分。
老江湖杨首辅毫不客气,皇帝的恭维全听,皇帝的赏赐全收,皇帝吩咐的事全不办。
日期:2013-08-23 17:08:35
嘉靖一看软的不行便来硬的,为了赢回自己的爹娘,他下圣旨为自己正名分,结果没想到圣旨到了内阁,被杨首辅用“封驳”的权利给退回来了。
所谓封驳,就是首辅认为皇帝的意见不对,把圣旨退回的一种制度。
退回的理由也冠冕堂皇,不尊大德,不崇大义。
所谓天理正义,却容不下人情伦常,我不仅想起一句话:
道德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百姓的冤屈可问官府,皇帝的委屈向谁申诉呢?
朝廷全是杨廷和的党羽,自己倒成了名符其实的孤家寡人。
那段时间,嘉靖差点崩溃,孤独无助,压抑郁闷,一上朝就是让自己废弃父母的民主建议,一退朝就是冰冷阴暗的后宫寒室,他经常凝望残月,感觉自己就像这皇城的弃儿,多想有人能帮帮他呀!
日期:2013-08-23 17:09:09
有人说,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我说:不怕领导没爱好,就怕领导没烦恼。领导的烦恼,就是下属的机会。
一群人从嘉靖的愁容中看到了机会,
最先看到这个机会的人来了,他叫王瓒,字思献,号瓯滨,礼部左侍郎,正三品。浙江永嘉乡人,孝宗弘治八年中举人,九年春中进士第,殿试得一甲二名,也就是榜眼。
王侍郎当年在工部任职时,曾受命到安陆州监工修建兴王府,在兴王府生活几年,与兴王朱祐杬也就是嘉靖的亲生父亲结有深交,因而对杨廷和名托忠义暗中揽权的做法很不赞同,更重要的是,认为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凭借着和嘉靖父亲的交情,再为嘉靖说情,很可能是个仕途翻身的契机。
但他当然知道自己力量单薄,于是四处网罗与杨首辅政见不合者,准备上疏替嘉靖出头认爹。
但他毕竟道行太浅,行事不秘,被杨首辅收到了风声。
杨廷和一听大为恼怒,自从向皇帝上疏议礼,百官附和,不想正在关键之时,竟然出现了反对者,而且还来自礼部,还是正三品的左侍郎!杨廷和严令不得声张,暗里派人查寻王瓒的过失。
日期:2013-08-23 17:09:51
调查结果一出来,杨首辅大跌眼镜。
原来这王瓒人品干净的一尘不染,节操清白的一塌糊涂。
只查到王瓒在正德十四年九月书奏折时写了5个错别字,手下人无奈,。这样的错误是无法治罪的,不过老谋深算的杨廷和却深沉地说,不需要治他罪,只要他滚蛋就行了。
杨首辅的计策是这样的,既然连给皇帝的奏折都能出错,证明王瓒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于是便派王瓒的好友汪慎(已被杨收买)送给他一只精雕细刻的玉石笔筒,一只玉石笔架和一双玉石镇纸,都是陕西滋水的宝物。陕西滋水以出产美玉而闻名古今,相传秦始皇的玉玺就取自这里的玉石。
几天后,就有传言说首辅杨大人价值不菲的端砚和镇纸不见了,还有人说在礼部王大人那里看到的纸砚有些与首辅的那两件东西似曾相似。
当然一切都是秘密进行,虽已满城风雨,而王瓒却一直不知。
接着便是礼部尚书毛澄登场,作为王瓒的老领导,他当然假装到王瓒那里视察工作,结果发现王瓒办公桌上的砚盘和镇纸正是杨廷和的,于是严加盘问。
王瓒自然如实道来,并请汪慎作证。可此时的汪慎早被派到山东青州公干,六百里加急请他回来,得到自然是矢口否认。
怎么会这样,自己最好的朋友居然会骗自己,王瓒感觉到刺骨的心寒。
19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曾经说过:“大英帝国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官场上当然是最讲利益的地方,利益够大,朋友又算的了什么。
这时王瓒百口莫辩,而杨首辅则大度地出现,非常大方地表示愿意将砚盘和镇纸送给王瓒,只是王瓒身为礼部高官,理当为克己复礼的典范,现在这件事自己不追究,但是却不适合继续担任京官了。
至此王瓒才明白一切,但已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好卷了铺盖带上家眷去了南京,乖乖养老。
日期:2013-08-23 17:10:18
京城唯一想为皇帝说话的人被撵出了京城,以后谁还敢替皇帝说话?
还真有,不过他并不是真为皇帝说话,而是在为自己的命运说话。
这个人就是在礼部做观政的张璁。
张璁(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后因和嘉靖皇帝朱厚熜同音,嘉靖帝为其改名孚敬,赐字茂恭,与王瓒同为浙江永嘉人。
张璁13岁时,便以卧龙自许,读书宽博,精通五礼。
他早在弘治十一年便中了举人,正当他意气风发之时,却发现自己衰神附体,连着复考七试不第。此时他已四十有五,看来高中皇榜,此生无望,再要是执迷此路,恐怕追悼会和庆功会只能一起开了,他从此心灰意冷,对科举彻底失去信心。
恰此时,他遇到了御史萧鸣凤,萧御史主业告状,副业算命,一见张璁,觉得面相奇伟,非要他的生辰八字卜卦不可。
结果一算萧御史大呼:“此后三年当成进士,。”
张璁本已万念俱灰,听了这安慰到近乎嘲讽的话语,惨然一笑,转头就走。
哪料到萧御史箭步上前,拉住他:
兄弟,相信我,再考一次,这次不仅能中进士,还必将入阁为相,大富大贵。(将大贵,倾动海内,与世无比)
被他这一忽悠,张璁体内夭折三十多年的功名之心重又燃起,终于在三年后正德十六年(1521),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可年已48岁,几近天命之年。
日期:2013-08-23 17:10:44
虽然中了进士,不过成绩实在一般(二甲第七十余名),自然没被选中庶吉士,更加注定无法成为翰林,入阁为相更是黄粱一梦。看来萧御史最多算个半仙,大富大贵这辈子别指望了,混吃等死当个小官僚吧。
他被分配在礼部做个观政闲职,正巧赶上少年天子孤家寡人嘉靖与杨廷和众臣为了“大礼”之事争得不可开交。
在王瓒被贬南京后,深思熟虑的张璁决定上书驳斥杨党,支持嘉靖。
他的密友纷纷劝他,王瓒就是前车之鉴!众臣皆知首辅实权在握,少年皇帝不过是龙椅上的摆设!你替他说话,等于以卵击石,自找死路。要是像王瓒那样贬至京外算你命好,就怕像江彬那样,被安上“反贼”之罪名,白白送了卿卿性命。
但张璁咬定青山绝不放松,密友见他如此执拗,便拿出龟甲占卜。
龟在中国,是一种命运的象征。中国人自古就烧龟的背,从裂纹里判断命运,在中国人眼中,千年王八万年龟,龟是长寿的动物,它有足够的阅历来告诉人类吉凶福祸,可惜的是,龟不说话,所以只好用火刑逼供。烧出的裂纹,经过解释,有利,皆大欢喜;不利,就不敢动。并表示,是吉是凶全由老天定夺。
张璁一脚踢开龟甲说道:唐太宗为了抢政权,杀他哥哥和弟弟的时候,左右劝他下决心,不然你哥哥弟弟就要杀你,唐太宗始终犹豫,最后搬出乌龟来问卜,张公谨走上去,抓起乌龟,丢在地上,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今天要做这事,已不容怀疑,如果卜的结果不吉,难道就不做不成?
于是唐太宗就不问卜了。周武灭商纣以前,也先问卜,结果竟是不利,大家都害怕了,姜太公把乌龟丢在地下,用脚去踩,并且朝着所谓神物大吐口水,说死骨头哪里知道什么吉凶?在姜太公的坚持下,周武王还是出兵了,并且以弱胜强,在牧野之站中大败了商朝军队,夺得天下。说明这种东西根本毫无用处,我为忠孝天命上书,何惧之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