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物理——旅行到时与光的尽头》
第23节作者:
一朵熊ss
宇宙飞船在广袤的空间中可被近似为一质点,在相对静止状态,其轨迹不随时间而变化,只有简简单单一个点(即图中原点O)。由于空间的均一性与各向同性,把该点置于坐标系任何位置,其形状皆不会改变(如何才能改变一个点的样貌)。
当飞船开动,情况立刻变得有趣起来。假设飞船以恒定速率v直线前进,如图所示,其轨迹即为一条直线。由于飞行速率恒定,不论取起飞后的3-5分钟时段,还是第1003-1005分钟进行测量,线段的形貌将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可以说,时间与空间一样,均匀而稳固,时间轴上的各点同样遵循平等原则。
那么如果开得更快呢,把飞船的速率设定为v’(v’>v),图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如图,在速率v’下,与前例同样的时间间隔内线段的长度增加了,但点与点之间依旧是等距;因此,坐标系依旧可以随意地滑动、翻转而不引起轨迹的扭曲。也就是说,速率为v’时的运动图像与速率为v时并无本质变化——若不定义具体参考系,我们甚至无法分辨自己究竟以多大的速率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为加深理解,此处插播两则不符合伽利略惯性系的范例以供比较。状态四是处于匀加速运动状态下的飞船,由图可以看出,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飞船走过的路程在逐渐增长。此时,若将坐标系移至别处,所截取的线段将与原先不再一致。换句话说,你若处于变速运动当中,即使不借助参考系也能自行做出判断。正如开篇故事中,你所乘坐的火车突然来个急刹车,身体前倾的瞬间你将马上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状况。状态五是飞船驾驶员一不留神喝多了之后的杰作,很显然,取不同时间段,你将得到一组风马牛不相及的抽象画,不论是否变换坐标系,它们都不太可能等效。
再回到伽利略惯性系,我们已经论证了:不论速率大小,各匀速运动系统之间并无本质差别;可是,为何不能分辨静止与匀速运动呢?点与线,它们的轨迹图像看起来简直天差地别。考虑从匀速运动的飞船上描绘空间中相对静止的一点。此时,假若飞行员并不知道自己在“动”,他只是如实地记录下向自己慢慢靠拢又远去的质点的坐标,那么,任意时段,其轨迹都将是一条舒展的直线。在均匀流动的时间与空间中,点与线完成了一次奇妙的转化。
日期:2014-11-23 13:20:50
相对,还是绝对?
恰如伽利略所言,运动与静止,不过是相对概念而已。但牛顿作为一个独断专权的铁腕人物,做为一名时刻挺立在风口浪尖的物理学家,凭借的就是他对“绝对”的信仰,万般变化莫不臣服于理,从一粒微尘到日月星辰,一切事物的行为皆可由统一的法则预先做出推测,又怎能容忍相对的存在呢?相对,就意味着即使穷极世间所有理论也依然无法做出判定。
不,牛顿绝不能容这样的模棱两可有立锥之地。于是,在《数学原理》的开篇,在道出他所有伟大发现之前,牛顿首先把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设定在了“绝对时空”之中,虽然可感知的匀速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但一切的背后却深藏着一片无法触及的宁静,构成这片天堂的空间各向同性,不随运动状态或观察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在同样永恒而均匀流泻的时间中无限扩张……
自然和自然律全被暗夜掩藏
上帝说:让牛顿降临吧
于是一切就有了光亮
运动与静止在相对的沼泽中挣扎
牛顿说:让绝对来主宰你们
从此,在相互平等的各层时间与空间背后,徒然屹立起一座“绝对静止”的高塔, 它威严地俯瞰着众生,不可捉摸,却又无处不在。
于是,整座古典力学大厦就这样建立在了人类永远无法到达的绝对时空之中,虽然偶有质疑之声,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天体运行特点皆被牛顿体系一一言中,他的时空观也日益深入人心。
直到两百年后,麦克斯韦横空出世,他沿着前辈法拉第的思绪在古典力学旁边独自建造起一座恢宏的电磁大厦。一时间,低调务实且交游广阔的引力与轰轰烈烈地兵分两路、正负相杀的电磁力在宏观与微观领域各统一片江湖,表面上相安无事,实则早已暗流涌动,各自都期盼着能有机会一较高下。其实,战争的导火索就隐藏在号称由“上帝之手”写就的麦克斯韦方程组之中。
要弄懂个中缘由,让我们先回到故事开头那辆飞驰的火车上,这一次,你不再抛小球,而是挥舞手电筒,打出一束光。假若手电筒的照射方向与火车行进方向一致,根据速度叠加原理,站在地面的路人甲观测到的光速应该是c+v,(注:文中凡出现“c”皆指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其值只比空气之中略大,对计算结果要求不严苛时,二者时常混用。v为火车时速。);而当你转过身朝着火车行进的反方向照射,路人甲检测到的结果应该是c-v。还有更奇异的,假若路人甲此时正驾驶着一辆“超光速”飞船,且行驶方向与你所乘火车相同,而你依旧顺着前进方向打光,那么路人甲的无敌座驾不仅将远远地把你给甩在身后、更逐渐把光也甩到了身后。于是,在他的视界里,光竟倒过来朝后奔逃!
也许这事儿在你以往的经验中再自然不过了,五千米比赛最后的冲刺阶段,你正是依靠这一招把原本近在身旁的对手一下子甩到了爪哇国。但麦克斯韦却告诉我们,光速c是无论如何都不允许被超越的。依据电磁理论的核心内容: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而变化的电场又孕育着新的磁场;二者相互交叠,便源源不断地创生出传播速率为c的电磁波。此刻,设若某观察者以同样的速率c飞驰在这列波旁,那么从他的角度来看,电磁波的速率应该是c-c=0,这列波将为你而停驻。而这却与滋生电磁波的核心要素——变化——自相矛盾,凝固的电/磁场如何孕育新的电/磁场?而“场”之不存,“波”将焉附?
因此,倘若麦克斯韦方程组成立,那无论选择何种参照系,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率c皆不会受到影响;而路人甲的坐骑再快,也绝无可能超越c。在古典力学的背景下,电磁波的传播速率只有跟随参照系的转换而改变才能与体系完美契合,而麦克斯韦竟然主张“绝对”的光速。眼看两大体系各自为政互难妥协,交锋在即,而提供此次较量契机的,不用说——正是持有波与粒子双重护照的光。
就像国人习惯于反复追问孔孟老庄一样,西方学界在遇上重大问题时,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从希腊先哲那里寻求帮助;从“乌托邦”到“原子”,上古时代那群可敬的思维漫步者从来不孚众望,不论哪一领域,学者们都能从先哲的著述中搜寻出几枚抽象名词。而这一次,大家欣喜地挖掘到了“以太”,尽管这一单词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带着亚里士多德“第五元素”的诡秘面具出现在世人面前,但真正把它纳入物质体系来考量的却是现代哲学之父: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为解释太阳系内各行星的转圈运动,笛卡尔将以太化作大大小小的涡旋,密布于每一寸虚空,它看似无形却有型,各实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靠它才得以传递。可惜,不久之后万有引力即强势登场,以其隔空发力的“超距”效应将尚在襁褓之中的以太学说一脚踢出了历史舞台,不得已,以太只好默默隐居于幕后,卧薪尝胆以待东山。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