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活下去——南宋的百年挣扎》
第21节

作者: 暮雨飞红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作为一个极富韧性的将领,金兀术绝不会就此罢休,何况当初就是他执意要南下,现在把宋朝人惹急了打上门来,如果中原再被抢回去,那他金兀术何止是偷鸡蚀米,而是把产米的大地都给丢了,如何向金熙宗交待?此时,岳家军已经从北至南占领了颍昌、临颍、郾城一线,将金军分割为东西两部分,面临被动的金兀术决定以牙还牙,攻击临颍,横向切断颍昌和郾城的联系,并进一步吃掉颍昌的孤军。这确实是一步妙棋,金兀术的狡诈多谋,让岳家军的行动险象环生,但也正因为打败的是他这样高水平的对手,胜利也才更有价值,像刘豫那种货色,在战争盛宴中充其量只能算个开胃小拌菜。

  日期:2014-03-24 08:44:48
  但是,张俊在接连挨揍之后终于开始撤退,刘锜也被朝廷从顺昌调往江南,这使得已经焦头烂额的金兀术一下子可以抽调出大量军队投入到豫中战场,岳家军压力陡然大增。岳飞并不知道,赵构派出的命令他班师的信使,正向前线飞奔而来。此时的岳飞,正经过周密的观察,看穿了金兀术的战略意图,急令岳云率八百背嵬马军驰援颍昌,令张宪从速回防临颍。在这之后,杨再兴带领着包括王兰、高林等多名优秀将官在内的三百精锐骑兵向临颍方向进发。慷慨壮烈,却也扑朔迷离的小商桥之战就此爆发。时至今日,对于杨再兴一部为何会出现在小商桥,又为何以三百骑兵冲击号称十万的金军,史学界仍然争论不休。在秦桧一党的刻意破坏下,很多关于岳飞的原始史料都支离破碎,想要还原当时真实的历史场景,已经不太可能了。唯一能确定的是,杨再兴在面对数百倍的敌军时没有撤退,而是选择了全军出击,并在大量杀伤敌人后全部阵亡。

  对此,后世看法各异,有人认为杨再兴是在率部巡逻,有人认为是去临颍传达岳飞的军令,还有人认为是去打通和颍昌的联系,当然,还有比较没谱的认为是岳飞为弟弟报仇,故意坑死杨再兴。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我想试着从情理上作一点分析。如果杨再兴当时是在巡逻,那就可以算是侦骑,不会有作战任务,金军并不是空降到杨再兴面前的,如果刚一发现金军的前锋部队就立即撤退,金军的大部队不可能追上他们。如果看见敌人就必须打,探马们早就活不成了。所以他最应该做的就是回去向岳飞报告军情,这才是他的职责所在,率领巡逻兵和敌人主力决战,是没有道理的。如果是去传令,那为什么要带三百精骑呢,而且传令也不是他这个级别要做的事。如果是去打通和颍昌的联系,那三百人又太少,三百人能对付的敌军,根本不可能切断颍昌和郾城的联系。至于岳飞故意让杨再兴去死,且不说这是侮辱岳王的人格,这个时机适合这样做吗?恐怕最坏的人也不会吧,除非是傻坏傻坏的那种,而且如果想要杨再兴死,当初又何必收降他,这还得赔上三百个背嵬精兵。

  日期:2014-03-25 08:47:44
  所以我认为极有可能是岳飞派杨再兴去增援临颍,而岳云已经带走了八百人,考虑到郾城大战中的损失,岳飞手中的背嵬马军已经不能再抽出更多了,没人知道金兀术会不会再回来搞斩首行动,所以杨再兴只带走了三百精骑。而如果我上面的猜测是正确的话,当杨再兴在小商桥遭遇金军主力后,便真的不能再退了,主帅下达的任务是支援临颍,跑回郾城就等于临阵脱逃,而且还很可能会将敌军引到郾城,一旦金军发现郾城的兵力并没有得到补充,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杨再兴只能拼死一搏,就算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只能选择尽力突过敌阵,去往临颍。

  杨再兴是一位英雄,而不是莽夫。当年他被岳家军俘虏,张宪是想杀了他的,因为他血债太深,但杨再兴主动要求见岳飞一面,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当年韩信在刘邦军中当小军官时,因为被连坐,差点被杀,临刑前见到滕公,连忙高呼“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这才被救下来。杨再兴的情况应该也是大同小异的,如果他真的一点也不爱惜生命,又何必多言?都是想留有用之身做有益之事,所以,如果他此时是带着三百个人在野外横逛,忽然巧遇十万金军,便立即决定冲过去杀个过瘾,那他的所作所为又能有多少意义?这会是岳飞希望他做的事吗?他又如何向这三百个袍泽弟兄的年轻生命作出交待?子曰:“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做将领的如果连什么是害怕都不知道,天知道他会把军队带到哪里去?这是孔子所不屑一顾的那种“暴虎冯河”的人,也就是空手就敢打老虎(武松认为是店家骗他,不然他才不上山),没船也敢过大河的人,我不认为一向深谋远虑的岳飞所器重的杨再兴将军是这样的人。这和郾城大战也不同,那时候闯进敌人的大阵也没问题,艺高人胆大,后面有大部队支持,找不到金兀术也可以再杀出来,斩将夺旗,本来就是他的家常便饭。而此时的情况恐怕连评书里拥有不坏金身的人物都不敢冲上去了,而杨再兴为了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保护主帅的安全,也为了捍卫军人的荣誉,下达了冲击金军的命令,而三百个热血儿郎无一例外地在生命中最后一次挥起了马刀,向必死之地纵马奔腾。这种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是一以贯之的,前有楚霸王二万子弟兵,战巨鹿破釜沉舟,后有中条山八百西北军,跳黄河宁死不降。这种风骨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在大英雄不计生死去推动历史车轮时,总会有无数平凡人明知无名无利,仍义无反顾,正是“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却“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