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煮酒也有段时间了,手痒,也想写一篇古代的帖子,借一些历史事实发表一下个人见解。
此文依据的是一些基本的历史事实,力求从人性的角度来还原历史人物;中国有句古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说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在各种环境中都能折射出来,也是统一的,可不是说这个环境里面是他,换个地点、环境他的个性就变了。
欢迎各位有识之士讨论,我非常喜欢理性的思考和讨论。
当然其中也有不少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敬请指出。
先贴一下两个人书法,也可以从中看出一些个人品质和性格:
先来一张朱棣的:
再来一张方孝孺的:
再发一遍凑字数-----混煮酒也有段时间了,手痒,也想写一篇古代的帖子,借一些历史事实发表一下个人见解。
此文依据的是一些基本的历史事实,力求从人性的角度来还原历史人物;中国有句古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说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在各种环境中都能折射出来,也是统一的,可不是说这个环境里面是他,换个地点、环境他的个性就变了。
日期:2014-02-27 13:58:05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字希直,享年46岁,官至正市级(正5品)文职干部。明江浙行省台州路宁海县(今属浙江宁波市)人。明实录里面对方孝孺的前半生没有记载,明史里面有个小传: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明史·卷一百四十一》
从中看出老方在当时的文坛非常有名,人们称之为"小韩子",也就是小韩愈。老方是近视眼的可能性非常大,--"读书日盈寸",一天读一寸厚的书。当时很有名望的学问家、书法家胡翰和苏伯衡都认为比不上他,胡苏死时老方也不过20多岁,可谓少年有成啊。据说老方当时每写一篇文章,人们纷纷传诵。
隐隐然老方已成为当时的一代文坛领袖。
从老方的两首诗里面可以一窥其志向:
乘时功易立,处下事少成。
君看萧曹才,岂若鲁两生。
贤豪志大业,举措流俗惊。
循循刀笔间,固足为公卿。
---《闲居感怀十七首》之一
诗中的萧曹应该是指汉初的萧何和曹参,都是治世之才,估计也是老方心中的目标;老方要以此为榜样,干一番事业出来,老方是一个有志于功名的人,这一点从他其它的诗词中也可以看出来。
万事悠悠白发生,
强颜阅尽静中声。
效忠无计归无路,
深愧渊明与孔明。
----《立春偶题二首》
这一首不知道成于什么时间,我估计是很可能是靖难后期,把看似矛盾的两个人隐士陶渊明和一代明相诸葛亮联系在了一起,想效忠皇帝自己又无计可施,想当隐士又走不了,表达了老方苦闷、彷徨的心情,忠臣与隐士老方一样也没干成。
从这首诗里面也可以看出老方自视甚高---"深愧渊明与孔明"。
日期:2014-02-27 15:37:11
明史里面记载的一件事,可以看出方孝孺挺有品质的:
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老方病了,在床上躺着,而这个时候家里人来告诉他:家里没吃的了。老方笑着说:古代名人子思三十天才吃9顿饭,也不是我们一家穷啊?!
"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这句话如果真是老方原话的话,也能折射一部分他的心理境界出来:---古代名人很多都穷啊,所以我们穷也没关系。而不是从儒家正统出发:君子固穷,君子能安于贫穷,但是还是不错的,能笑对贫穷。
当时的知识分子不种田,不做官的话又没什么经济来源,生活中面对贫困的几率非常大,而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老方的一些优秀品质。学问又好,又有名,当然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就很大了。
日期:2014-02-27 18:04:05
朱棣比方孝孺小了3岁,生于1360年,明太宗实录记载他"比长聦明睿智仁孝友悌出于天性勤学好问书一览辄记终身弗忘",明史里面说他"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
10岁封燕王,21岁就藩。靖难前2次率军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北元太尉,相当于北元军队的总司令),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明实录、明史对这两次战争记载也不是太详细,但从中可以肯定两点:
1、朱棣的军事素质很强,威望非常高,以至于靖难当时很多将领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还铁了心的给他卖命。
有人争论过燕王、晋王军事素质的问题,我觉的从靖难时期曾跟随燕王的将领的表现已经看出朱棣的军事素质和威望了,大家吃的都是朝廷的俸禄;应该是忠于朝廷啊!当燕王处于危难之时,几乎是孤家寡人啊----就领着800多家丁造反,几乎是必死无疑!跟着他还很可能还要塔上全家人的性命,可是朱棣一造反,这帮人就义无反顾的跟着他来了...
2、朱棣在北平很得民心,在靖难政府大军围城之时甚至出现了一帮妇女出来向官军扔砖头的事情。
日期:2014-02-27 19:41:31
下面要详细的分析一下靖难时期各人物的表现及其折射出来的人物性格和心理:
1、朱元璋的死及埋葬礼仪中朱棣和朱允文的表现
《明史》的记载是“(朱允炆)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诏行三年丧。”明实录载:"三十一年闰五月乙酉 太祖崩是夜即歛七日而葬(辛卯日)皇太孙遂矫诏嗣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踰月始讣告诸王且止毋奔丧 "。
在朱元璋的死及埋葬日期在明史、明实录上是一致的。
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这是不得了的事情啊,在古代和平时期没有比一个皇帝死亡更大的事情了,按照一般的礼仪讲--一个皇帝死了,尸体停殡宫中起码要放将近一个月,这时被称为「大行皇帝」,停殡期间举行丧礼仪式。嗣皇帝、皇室成员、百官军民服丧服二十七日,停止娱乐、婚嫁活动。
而建文皇帝怎么做的呢?7天就埋了,更有甚者---朱元璋死了一个月才"讣告诸王且止毋奔丧",为什么?!
新皇帝在老皇帝大丧礼仪上的表现是非常大的事情,帝王行为是天下的表率。
而建文的行为像一个仁孝之人所为吗?他会不会对老朱做了什么亏心事啊?!
有人说朱元璋让这么干的,我觉的不大可能,从史书上的记载看朱元璋是一个亲情观非常重的人,退一步讲他即使不让诸王奔丧,也不可能让把死讯过一个月才告知诸王。
明太宗实录上说建文是"遂矫诏嗣位",有没有可能呢?!
从老朱死后建文的态度和削藩的力度看,"遂矫诏嗣位"未必是空穴来风。
日期:2014-02-28 22:18:07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