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秋我做主——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
第60节

作者: 海棠栖露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是时战车为军事攻守运动的主要凭依,每乘战车都是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车上配备甲士三人:左执弓主射,右执戈主击,中执辔主御。许伯等三人各立足于自身的职责而确定了致师的标准:御者驾战车直驰敌军营前,让车上的旌旗擦过敌营的壁垒;车左一面发矢射敌,一面代御操缰,让御者下车去整理好马的颈革;车右于此时杀入敌营,斩取敌军首级,并抓回一个俘虏。当然,这是致师的高标准,一般人难以作到。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致师的要义就在于表现勇武。

  致师之举,一般发生在交战双方均已摆开阵势之时。一方致师,另一方当然不会坐待,必然要予以反击。
  上引邲之战楚方许伯等三人致师,下文即言:“晋人逐之,左右角之”,只是由于乐伯善射,“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方逃脱了对方的追击。对于遭受致师的一方来说,未能抓获或消灭致师者,则被视作一种耻辱。邲之战中晋方的赵栴,即因“怒于失楚之致师者”而请求赴楚营挑战。
  所以,致师是相当艰巨而危险的任务,致师者往往战死或成为俘虏,如《左传?文公二年》载晋国的狼瞫,“既阵.以其属驰秦师,死焉。”《左传?哀公十七年》载“齐国观、陈瓘救卫,得晋人之致师者。”皆为例证。正因为致师要冒极大的危险,故高水平的致师者重在以轻松自如的风格来显示自己超人的勇敢和卓绝的武艺。入垒、杀人、获囚、归营,都在神情自若、敏而不乱中完成,惊心动魄的冒险化为一种搏击的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关于晋楚棘泽之役的一段文字,大约是这类高水平致师者精彩的描写了:
  晋侯使张骼、辅砾致楚师,求御于郑。郑人卜宛射犬,吉。子大叔戒之曰:“大国之人,不可与也。”对曰:“无有众寡,其上一也。”大叔曰:“不然,部娄无松柏。”二子在幄,坐射犬于外;既食,而后食之。使御广车而行,己皆乘乘车。将及楚师,而后从之乘,皆踞转而鼓琴。近,不告而驰之。皆取胄与櫜而胄;入垒,皆下,搏人以投,收禽挾囚。弗待而出。皆超乘,抽弓而射。既免,复踞转而鼓琴,曰:“公孙!同乘,兄弟也。胡再不谋?”对曰:“曩者志入而已,今则怯也。”皆笑,曰:“公孙之亟也!”

  晋国张骼、辅跞两位,可谓致师专家了。由于事前慢待了郑国的御者,而御者某种程度上说又是决定乘士命运的人,故他们二位的致师任务就加倍的艰险。但他们却从容不迫到这种程度:临近敌营方登战车,最后一刻方解囊戴盔,在御者关键时刻两次以突然疾驰相报复的情况下,竟仍能蹲在车后的横木上悠闲地弹琴;完成任务后胜利归来,对御者的不合作行为毫无愤怨,而是豪爽友善地谈笑风生。这和风度,在当时无疑会博得全军的欣赏和赞叹。

  致师贵在从容中显出勇敢,所以有时还讲究穿插以“顾献”之礼。春秋时代及其以前,战场多选在山下的莽野之地。当时人烟稀少,禽兽甚多,战场往往也就是猎场,试看《逸周书?世俘》篇所记牧野之战,周军在战胜商军的同时,就曾猎获过虎、麋、熊、豕等大批动物。所谓“顾献”,是指在背后有敌人追击的情况下,射取动物作为礼品,回身献给对方。出现这种场面时,追击的一方一般也就以礼相报,不再追逐。这可视之为古代的一种军事道德。

  日期:2015-03-30 22:49:47
  第十六章 九合之始(一)
  公元前682年,南宫万作乱,引发宋国政局动荡,一年之内连续换了三任国君,并波及到了其他国家,这为齐桓公干涉中原事务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借口。
  次年春,齐桓公号召中原诸侯到齐国的北杏来举行盟会,以共同协商如何平定宋国的动乱,最终到会的诸侯包括鲁国、宋国、陈国、蔡国和邾国。
  由齐桓公主持的这次北杏会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国际关系交往模式。
  在此之前,诸侯间无论爵位尊卑,无论国力强弱,结盟时彼此的身份是平等的,虽然不可否认有些诸侯会在某种程度上主导同盟的意志,但他们名义上仍然是一种互利互助的关系。
  而北杏会盟,齐桓公公然以盟主自居,使鲁、宋、陈、蔡、邾五国诸侯居于从属的地位,这引发了天下各国的瞩目与思考。
  在诸侯的盟会上担任盟主,只有周天子曾经拥有过这份殊荣,譬如敲响商王朝丧钟的“八百诸侯会盟津”,就是周武王发号施令、统一指挥的代表作。
  春秋以来,周王室不断衰落,无力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充任盟主的盛况不再,但这并不代表周天子已将主盟的权力下放给了诸侯。

  所以,齐桓公擅自以诸侯的身份代行周天子的部分职权,一方面说明了周王室的孱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桓管新政的作用下,齐国的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北杏会盟透露出的另一个信息是,中原诸侯对于齐桓公这种擅权的行为并不十分买账。
  这一点,可以藉由诸侯们的到会情况得到论证。中原诸侯那么多,响应齐桓公号召参与盟会的却只有五个。
  五国之中,鲁国属于半推半就的类型,因为鲁、齐关系目前处于时战时停的敏感期,所以鲁国虽然不甘心居于齐国之下,但最终还是不想拂逆齐国。
  宋国迭遭内乱,亟欲取得齐国的扶持,迅速平复国内的政局。
  陈国和蔡国是一对难兄难弟,面临楚国的巨大威胁,希望投靠在齐国羽翼之下。

  邾国是一个小小的子爵国,小国有一条重要的外交原则就是不讲原则,谁厉害它就跟谁混。
  其他中原诸侯,包括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国家,则统统把齐桓公的号召当做了耳边风。
  这种参差不齐的到会率,生动地告诉了齐桓公,要想赢得中原诸侯的广泛敬畏,无论是发自内心的也好,还是被逼装出来的也好,齐国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但不管如何,主盟北杏终归是齐国的巨大成就,是对桓管新政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效果的积极肯定。
  就其场面而言,三人即可成众,齐桓公召集了五个诸侯,虽不是轰轰烈烈,却也马马虎虎将就得过去。
  就其意义而言,北杏会盟标志着中原诸侯对齐国威权的初步认可,它是齐桓公九合诸侯的伟大开端,齐桓公一生的霸业从此拉开了序幕。
  日期:2015-03-31 10:24:52
  第十六章 九合之始(二)
  记得曾经与一位小朋友探讨北杏会盟。他对齐桓公的行为甚是不屑,他的理由是:齐桓公明知自己的实力还没有达到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地步,偏偏要广发请帖,结果请得多,来得少,这不是自讨没趣么?

  这位小朋友的观点并没有逻辑错误,只是认识还有点肤浅。
  老师可以负责任地说,以齐桓公的眼光,他肯定不会天真到以为中原诸侯都会前来捧场的地步。
  也就是说,中原诸侯有的来,有的不来,其实都是齐桓公预料之中的事。
  或者更确切地说,齐桓公就是希望借北杏会盟的机会,看看到底哪些诸侯会来,哪些诸侯不会来。
  因为,通过观察中原诸侯的到会情况,齐桓公可以对齐国的综合国力有一个全面的评估,看看齐国的影响力到底延伸到了中原的哪些区域,然后据此调整自己的外交策略。

  这就好比,假如一个人想了解自己在单位的人际关系如何,只需办一场喜宴,然后看看哪些同事会出席一样。
  北杏会盟之后,齐国先是发兵吞并了抵制盟会的遂国(舜裔的封国,据说是鲁国的附庸,总之很小,与齐国相邻),有意无意向中原诸侯传达了某种违令必究的意味。
  不久,齐桓公又发动了对鲁国的攻击,鲁庄公派曹沫领军抵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