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社会不得不读的一本书:大明神算师刘伯温》
第37节作者:
京城说书匠 虽然在这四个人中,刘伯温的名气最大,能力也最强,但是奇怪的是,当其他三个人获得了显赫的官职,开始走马上任、建功立业的时候,刘伯温却什么也没有捞着,还从一个饱读诗书的“贤人”,变成了一个好吃懒做的“闲人”。
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刘伯温始终是一个顾念旧主、不奉二君的人,即使被元朝政府迫害,被迫下岗回家,刘伯温也一直对元朝心存感激之情。他甚至一直说:“自以仕元,耻为他人所用。”就是说,刘伯温以自己在元朝当官为荣,以再投奔他人为耻。这里的“他人”,指的就是各地揭竿而起的豪杰们,当然也包括朱元璋。
可见,让这种心态下的刘伯温,解放自己的思想,完全接受朱元璋的官职,全心全意地为朱元璋服务,是不切实际的。
其次,除了刘伯温本身的心态需要重新调整外,这里还有一个超现实的问题,就是以朱元璋现在的官职,他还真不好给刘伯温安排工作。
咱们前面说过,对比前面那三位贤士,刘伯温曾经当过元朝的“浙江省儒学副提案”,替元朝政府抓过一省的教育工作,虽然官职不大,但是社会影响却非常大。
要知道,在刘伯温当浙江省教育副部长时,不敢说是桃李满天下吧,也绝对有不少的门生,甚至在朝廷里面,刘伯温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可见,雇用这么一个位高权重的人,让朱元璋甚是为难。
以刘伯温的才华和影响力,朱元璋如果想挖他,理应给他一个一省的最高长官,最次也得是一个二把手,但是,在小明王韩林儿的编制内,朱元璋的官职才不过是一个“行省左丞相”,他本身的官职就小得可怜,怎么还可能授予刘伯温更加显赫的官职呢?
因此,这个册封刘伯温官职的问题,就显得异常棘手了。要是给刘伯温的官职小了,怕刘伯温不干;要是官职给大了,首先朱元璋自己给不了,其次即使朱元璋能给,那些其他的老革命者们也不干。所以到了最后,朱元璋就干脆先不让刘伯温任职,而是把他留在了自己的身边,让刘伯温当上了一名军师,就是现在的全军总参谋长。
虽然在现在的某些影视作品中,这个军师的职位老威风了,但见他拿把破扇子,在地图上指指点点,随后扔出令旗调兵遣将,一场战斗下来,敌军就全都灰飞烟灭了。
可见,能够当上这个军师(比如诸葛亮),成为全军总参谋长,那是要多威风就有多威风,要多神气就有多神气!但是现实呢,这个“威风”的职位却鲜有人问津,很多人甚至打死也不去,唯恐避之不及。为什么反差会这么大呢?其实这里的原因很简单,可以用八个字形容——毫无油水、背死黑锅。要知道,古往今来,要是评选这个世界上最残酷、最斗智斗勇的游戏,非“战争”莫属。
而战争之所以依旧如此充满着魅力,终其原因只有一个:在一场战争中,一千个指挥官,会给出一千个自己的判断,而在这场战争结束之前,这一千个判断全都是“标准答案”,且都有自己的确凿证据。但是,在战争这道残酷
无比的数学题面前,当它彻底结束的时候,这一千个“完美”的答案,将有九百九十九个被完全作废,只留下那唯一的、正确的答案。可见,要想解开战争这道史上最难的题目,我们唯一的办法只有一个,且只有一个:判断。
那么,作为一个合格的指挥官,要如何判断呢?
四个字概括:根本没招。
如果在《三国演义》里,那么这个问题就简单了,诸位将领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了,因为他们的胜负都是“天注定”。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曹操看见自己帅旗被大风刮倒后,他的第一反应不是自己的士兵滥竽充数,没有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不是怀疑这个帅旗,它是否存在质量问题,这才如此容易地被大风吹倒;而是在第一时间内,曹操做出了自己准确的判断:今天夜里,刘备这厮必定要来偷袭!果不出曹操所料,当天夜里,刘备果然前来偷袭,结果他被曹操打得大败,直接溃逃了 300 多里。
当然了,如果大风吹断帅旗,都能够跟敌军偷袭联系起来的话,那么各位有志报效祖国的青年俊才们,也就不用学习兵法了,直接改当天气预报主持人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瞬息万变、错综复的战场中,任何一个蛛丝马迹和细小变化,都能够决定整个战役的结局,因此作为军师所要干的事情就是 :根据战场中这些细小的变化,来做出判断,以获得那最终的胜利。
这就要了命了!
再说一遍,虽然这些军师平时看似很威风,但是他们根本解不开战争这道数学题,如果万幸蒙对了,作出了正确的军事判断,帮助部队打了一个大胜仗,那还情有可原。但是万一押错了,导致部队惨败,到时候追究战败责任,那真是一抓一个准,谁也跑不了。
可见,朱元璋授予刘伯温的这个官职,交代给他的第一个任务,真是相当不厚道。那又怎样!要知道,对于刘伯温而言,他坚信“是金子就会发光”的道理,说来也巧,刘伯温刚刚清闲了一个月,一个不速之客的来犯,就让他有了用武之地。
元至正二十年(1360 年)八月,陈友谅率领百万大军南下,给刘伯温立下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一个机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