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玫瑰》
第26节

作者: 文渊阁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2-05 10:15:24
  这回胡允初相信了,刘安和冯志的确有些来头,那些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可小卢犯了个常识性错误,他只顾观察刘安和冯志的车,却把自己的车停在了刘安的吉普车旁边,这样自己的车也被刘安看到了。
  在胡允初频繁接触李玉的几天里,刘松年也没闲着,忙的还是那批设备的事。前几天因为卖设备,他跟职工僵持了起来,人们看得紧,设备硬是运不走。这些设备是职工的命根子,是他们亲手设计制造出来的,如同他们的孩子一样,身上有几个轴几个钉都清楚。为了这些设备,职工们饭顾不上吃,觉顾不上睡,奋战了好长时间才制造安装完成。现在设备正处于最佳使用年龄,而且仍在发挥作用,却被以低于废钢的价格卖掉,职工们怎能受得了。

  职工们心里窝着气,本来红红火火的厂子,近几年却不行了,都是领导太贪,不花心思抓生产的原因。职工们仍像从前那样卖劲干活,可领导又是怎么当家的呢?厂子都衰败成这样了,领导却只顾捞好处,以如此低廉的价格处理设备,完全不顾厂子死活。所以自发组成的护厂队昼夜坚守在厂里,寸步不离那些设备,不给刘松年可乘之机。吴长安对刘松年很不满意,嫌他办事不力,在职工面前过于软弱,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万般无奈之下,刘松年想出了一个调虎离山的计策。他谎称设备不卖了,让买家把车开走,过了元旦春节再说。买家还与刘松年吵了起来,对他中途变卦极为不满,声称要去法院告他。人们听信了刘松年的,以为设备保住了,便放松了警惕,安心回家休息去了。谁知到了晚上,刘松年连夜让买家把设备运走了。
  次日一上班,职工们惊得目瞪口呆,墙体上出现了一个大洞,设备就是从这里运出去的。大冬天的,还得尽快把洞补上。这一下人们炸开了锅,纷纷指责卖设备违法,没有经过职代会同意。还说这些设备是厂子的主要设备,卖了后厂子就不是仪表厂了,只能靠出租厂房赚钱。几名职工主动请缨,代表大家质问刘松年卖了多少钱,卖到了哪里,谁做的决定。还有人问得更加露骨,说这么好的设备为什么按低于废钢的价格卖掉,又为何当地买家八十万不卖,却六十万卖给了外地,吃了多少回扣。

  刘松年勉强作了解释,说改制并轨需要资金,厂子效益不好,卖设备是正常的。设备的确卖了六十万,但并无当地买家洽谈,更没有出价八十万之说。其实,这些设备刘松年卖了一百四十万。他瞒着吴长安吃了十万回扣,六十万上缴了总厂财务,剩下的七十万按吴长安的要求没有入账,存入了私人账户。
  设备卖得如此便宜,职工们终于开始上告。这些设备按废钢价格都值一百多万,刘松年却卖了六十万,为什么卖得如此便宜?中间差价哪儿去了?这些设备都还用着,都是好设备,却卖了这么一点钱,背后肯定有猫腻,刘松年多半是吃了回扣。
  因为不清楚其中奥秘,人们先是告到了吴长安那里。这是向老子告儿子,结果可想而知。人们又告到了局里,可局里只是不痛不痒地问了一下,后面便没了下文。好几天过去了,刘松年依然过得有滋有味。职工们没办法,于是又找到了媒体,想借助舆论解决问题。如今各媒体都开办了实话实说和百姓心声之类的节目,算是老百姓行使话语权的一个平台。
  这件事越闹越大了,电视台记者扛着摄像机来到了厂子。面对记者的提问,职工们以为事情有救了,七嘴八舌地反映了一通。记者提的问题很尖锐,职工们说得也很痛快。乱哄哄地闹了半天之后,记者上车走了,让人们等结果。人们高兴极了,以为事情马上会曝光,都等着看晚上的节目。
  可记者毕竟是记者,只能帮助呼吁,没有权力了断。何况他们也被人管着,话不是随便说的,更不想与哪个部门结怨。因此,记者回去后给局里打了个电话,说了职工反映的情况。这次局里挺痛快,表示要认真调查此事,给职工一个满意答复。同时恳请记者手下留情,不要曝光这件事。记者也明白,国企改制正在进行,事情报道出来后会有负面影响,便将这件事打入了冷宫。

  接下来局里通知了公司,说将派人对刘松年卖设备一事进行调查,发现有鬼严肃处理。其实,局里这是给公司一个信号,让公司作好思想准备,事先把问题处理好。吴长安立即通知了刘松年,让他抓紧时间作准备。刘松年是干什么的,对付这种事轻车熟路,恰好李玉不在,他便让王玲珑和宋佳连夜准备好了材料,包括资产评估表、买卖合同、设备登记表等一应俱全,且日期都是前些日子的。职工们告状说得很清楚了,刘松年正好有的放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