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案往事——一名刑警的真实讲述》
第11节作者:
_小哥_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住持奉祖先、孝双亲,值得敬佩啊!”我笑着赞许,接着又问,“住持之前始终没有娶妻生子吗?”
“没有。”他低头喝茶。
我站起来,在屋子里踱了一圈后站在窗前。窗户开着,窗外的院落在阳光的普照下一片宁静安详,除去几只麻雀清脆的啼叫,院子里几棵风姿婀娜的柳树犹如画中之物静止不动。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人世间的纷纷扰扰,实在是苦不堪言,但这里却真是个修心养性的好地方,令人羡慕!”我不由得心生感慨。
“倏然蜕去有形身,蝶梦蘧蘧幻亦真,心似闲云任去往,休将泥爪问前因。”觉慧的眼神似乎变得意味深长起来。
我微微点头,走到床边,拿起了放在床头的一根长笛,回头问道,“住持通晓音律吗?”
“咳咳......”他咳了几声,随后嘴角上翘,淡然一笑。“青黄赤白黑,五色令人目盲;宫商角徵羽,五音令人耳聋;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我心已死,这也只不过是一件玩物罢了!”
“是啊!利欲炽热,即为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但是,世人都说诸法空相、本无一物,可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人?”我回到桌子前重新坐下,盯着他的眼睛反问,“住持,你说对吗?”
眼前人看着手中的茶杯,默不作声。白净面庞上的阴郁之色,愈发显得浓重。
十几分钟过去,一壶茶喝完,我们起身告辞。
觉慧执意相送。
“敢问住持俗名怎么称呼?”我边走边问。
“莫子安。”觉慧爽快地回答,不见半点隐瞒。
“哦,莫子安!很好听的名字。对了,觉慧住持,您去过顾村吗?”
“顾村?”他忽的停了下来,面无表情的盯着我。“顾村是哪里?我现在只知道晨钟暮鼓、诵经唱赞,哪里去过什么顾村?”
“呵呵,”我笑了笑,说道,“没什么,只是随便问问。”
从观内出来,走了很长一段距离,我回头望去,莫子安还呆呆的站在那里。但他视线的焦点并不在我们这儿,而是望着远方,似乎深情恍惚。
在葱葱郁郁的山色之中,他孤寂的身影竟与村东的那个妇人几乎一般模样……
日期:2015-10-10 13:01:59
回到县城,我们接上老胡。老胡说,虽然在顾村的摸排工作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但是此案决不能放弃,专案组决定重新研判并且进一步梳理线索,老胡把这项工作交给我和汪旗继续负责。
当天晚上回到市区时,已经是七点多钟了。分手前,我和汪旗约定周日上午到单位加班,汪旗初来乍到,痛快的答应了。我开车向家里驶去,默默无语的路灯、泛着白光的斑马线、头顶处高架桥的阴影,望着窗外的阑珊夜色,一切如此熟悉却又恍若隔世。
日期:2015-10-10 21:00:26
妻女安好,让我心里安慰,周日一早,我又赶到了单位。
打开电脑后,我查询到了莫子安原来的户籍所在地,几分钟后,汪旗揉着惺忪的眼睛也走进了办公室。我叫上他,开车前往位于吴东区的师大教师宿舍。
“生哥,大周日的,咱们这是上哪儿啊?”汪旗问我。
“我想查一查莫子安这个人。”我回答。
“谁?莫子安?……是那个道士吗?”汪旗长大了嘴巴,“咱们查他干啥?”
Z市以文化城闻名,我们到的吴东区更是高校云集,这一带文化氛围浓厚,居住者的素质也普遍较高,而D师大又是这其中所有高校的佼佼者,全国闻名。
我们找到了要找的这栋教师宿舍。宿舍楼位于学校院内一隅,跟不远处气势恢宏的教学楼,还有现代化的图书馆、体育馆比起来,这几排宿舍楼楼体陈旧,有着明显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建筑特征。
抬头望去,一扇扇明亮的窗子在阳光下反射着温和的光芒,残缺的屋檐记载着远去的风雨。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在这栋建筑中,二十几年的光阴匆匆而过,多少个家庭在这里经历了无数的爱恨情仇和悲欢离合。
上上无穷大,下下无穷小,前前无穷始,后后无穷终,天地无尽循环。老胡、汪旗还有我,我们这些干刑警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百年之后无人记得我们,如同被掩盖的泥沙。但是,我们选择的职业却需要我们逆流而上,去回溯和还原一段段真相,我们都是在不停寻找答案的人。
进而不前,退而不后,无始无终。我们不停的遇到一些原本与我们并不相干的人,然后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过去,走进他们的内心。我们要了解他们的爱憎,要明察他们的善恶,要揭穿他们的真伪;我们要倾听他们的陈述和辩解,还有信誓旦旦的保证和羞于启齿的忏悔。
日期:2015-10-10 22:27:14
很快,我们找到了莫子安原有的住处。
当我们敲开房门后,一对小夫妻接待了我们。两个人都是二十五、六岁的样子,都不是本地人,男方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女方是一名报社记者。提到莫子安,小两口仍然心存感激,赞不绝口。他们说莫子安为人真诚、彬彬有礼,出让房屋的价格不仅公道,还把全部家具都送给了他们。但是,当我们问到莫子安和莫子安家庭的其它状况时,二人都说并不了解。
之后,我和汪旗煞费苦心的走访了周围的邻居,但由于这里是最早的一批教师宿舍,原有的居住者均是八十年代以前就参加工作的教职员工,算起来年龄可能都在六十几岁以上,所以或离世或迁移,所剩者已经寥寥无几。整整一个上午,我和汪旗一无所获。
已经下午一点多了,饿着肚子的我们实在坚持不下去,想要找个地方先吃点东西,至于还回不回来,我心里暂时也没什么打算。我们悻悻的走到楼外,楼角的一个老人却吸引了我的目光。老人正坐在小木凳上,双手拄着拐杖,面容安详的晒着太阳。
我本来就不甘心,于是走过去,想最后碰一下运气。
“老爷子,您好。您是在这楼里住吗?”
“嗯,二十几年喽,打有这个楼我就在这儿住。”
“那我向您打听个人,那个单元,五楼,原来住着一个叫莫子安的,您认识吗?”我用手指着楼上。
“莫子安……”老人思索了片刻,“哦,你说的是张老师的儿子吧,大高个的那个?”
“对,对,对!是大高个!您有印象?”
“怎么没印象啊,”老人把下巴支在拄着拐棍的手背上,“我是快被埋进黄土的人了,命苦的人我这一辈子也见过不少,可像他那样虽然命苦但又很优秀的,只有这一个!”
我拽着汪旗蹲在老人的身边,将近一个小时的详谈过去,莫子安的身世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了起来。
日期:2015-10-11 14:51:38
1983年的春天,一个年仅13岁的男孩背着瘫痪多年的母亲住进了这栋宿舍,这个男孩就是莫子安。莫子安的父亲原本是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对于民乐的造诣在全国来说都可以称得上屈指可数,他的母亲同样在师大任教,教的是中文,也可谓才貌双全。但是,一场不幸的浩劫降临到了这个家庭的头上,莫子安的父亲不忍暴力与侮辱,选择以死抗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