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艺儿——聊聊古玩行里的那些事》
第36节

作者: 山径之蹊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4-06 20:34:01
  这两天一直忙,都是转发的文章,算是偷懒了,今天无论如何也是自己写一点。
  今天讲一个关于佛教艺术品的问题。佛教是我国第一大教,收藏艺术品也有很多关于佛教的主题。喜欢收藏的人当中也有很多信佛的。与佛教主体有关的收藏品有佛经,佛像,佛珠等等物品。我以关接触过一些学佛的居士,不敢说对佛教很了解,但是多少也知道一些。
  佛经中有一个说法,叫末法时期,我们处的这个时期就是所谓的末法时期,根据佛经的记载,这个时期,佛法式微,外道横行。很多人假借佛教的名义进行敛财。末法其中的一个特征就是佛教用品被当成商品来出售。
  那么这是不是说我们就不能玩这些东西呢。我专门请教过师傅。他说,第一,没有开光的佛珠是可以玩的,因为他算是单纯的艺术品,但是开光之后就是佛具。不能把玩,更不能借人把玩。第二,有佛祖形象的艺术品不能把玩,佛像可以买卖,但是所赚取的差价要用来做功德。
  说到学佛的人,其实做我们这个生意最喜欢碰到这样的人,前面我也说过,学佛的人一般都有钱。东西几乎不讲价。头几天有一个佛友过来,我们提到了这个问题。佛友说,人家有这个福报。而我对于他的说法有不同意见,我认为是有钱有人,在生活富足之后,希求更高的福报。他这回显然是默认了我的说法。但不管怎么说,人有向善之心总是好的。
  我的这个佛友是我的一个前同事,对于佛法信奉甚笃。辞职之后,也弄一些珠子之类的东西卖,发心要为佛贴金。

  绚甸和尼泊尔都是佛国,很多佛友都会去这个地方。他为我讲了一些关于这些国家的见闻。在缅甸,因为出产翡翠,而中国是翡翠消费第一大国,很多中国人去缅甸淘金。而在这里也是一个很考眼力的地方。因为中国人太多,缅甸的商城都是排队去购卖的中国人。人到柜台前,先说你要什么,比如说要吊坠,店员会拿出几个吊坠让你看,有满意的谈价格,谈好拿走,谈不好,对不起,请后面那位上来,您该走走,绝不废话。而且缅甸翡翠A 货,B 货都有,看不准,对不起,不是我们的责任。我这个佛友到缅甸是去请佛主舍利的。据风闻,缅甸某寺有佛主舍利,其不辞辛苦,高价从寺中请入一些,混入琥珀当中带到了国内。但我不知道是真是假。

  他还从尼泊尔带了几个嘎乌盒,我问上面的东西都是什么,他说是绿松,我说这可不是绿松。他说不可能,尼泊尔人都实在,不能造假。我说这两年尼泊尔可不是头几年了。都让中国人带坏了。他这才笑着说,可不是,当是我一到机场,那些人就喊,看,中国土豪来了。
  日期:2015-04-07 21:48:01
  转这一篇文章
  金刚杵是藏传佛教中常见的法器,梵语称“伐折罗”(Vajra)。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藏传佛教引入以后,成为表示坚利之智、割断烦恼、降伏恶魔的法器。
  金刚杵的演变
  古印度吠陀时期,金刚杵的原型是大天神因陀罗的主要武器,或称之为“霹雳闪电”。在古印度和中亚的一些艺术作品中,金刚杵通常被画成一根短棒,两端各有一对尖利的股叉。这样的描述应该是作为兵器的金刚杵形象。因陀罗造像在印度和东南亚(如柬埔寨吴哥窟、泰国郑王寺)多表现为骑象持杵的造型,佛教进入中国之后,因陀罗被称为“帝释天”,造像早期呈现少年帝王像,宋元后期呈现为汉地帝王装束。

  从古印度时期的兵器演绎为法器金刚杵,其原型究竟为何种式样,今已无从考证。但是从种种资料和经文的引述中,都能看出来金刚杵系源于印度,并随同佛教的兴盛开始进入中国。
  公元8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第五代赞普赤松德赞时期,曾遣使赴克什米尔、天竺等国迎请了寂护和莲花生大师进藏传教弘法,修建了西藏第一座古刹桑耶寺,对推动佛教西藏化起了积极的作用。金刚铃、杵等部分密宗法器伴随着神秘的作法仪轨在桑耶寺首次面世,而此时的金刚杵还带有浓重的印度风格,有独股、三股、五股的金刚杵,都是开口式样,也就是说中心股(又称中脉)和侧面的股在顶端相互之间不连接,呈现分开的状态。此时期的中心股豪壮粗大,呈现三棱和四棱状,且收尖的弧度很大,不论是独股,三股、五股的中股都是如此,似乎仍旧保留了兵器的一些特征。

  笔者收藏的一只三股金刚杵就是典型的9世纪风格。该杵侧股弧度较大,逐渐向中心股顶端收尖。侧股在其股身还有一个折回小尖,侧视其股形有刀锋之感。衔接侧股和莲台的龙首吻部较短,类似兽头。莲台部分的叶瓣肥硕、粗大,莲瓣上有2或3道刻纹,表现出莲瓣的脉络。莲台下有人面,大眼深目,带有典型的印度神像风格。首都博物馆馆藏一尊吐蕃分治时期(9~13世纪)鎏金释迦牟尼像台座下有一个典型的早期金刚杵形象,三股、侧股和中股分得很开,也清晰地反映了那个时期金刚杵的造型特征。

  同时期的中原正处于唐朝,唐代中原开始接受密宗,史称唐密。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银壶上的纹饰也是开股式样的金刚杵。此后,中原密教东渡东瀛,由日本僧人空海传道,称东密。东密法器至今仍有保留,基本保持了唐金刚杵的造型,其重要特征就是开口式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