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容误读——撕开野史面纱,直面历史真相》
第35节

作者: 九孔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因此有人批评诸葛亮不舍得放权,架空刘禅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诸葛亮自己也亲口说过刘禅并不是一个愚笨的孩子“智量甚大”,那么到了他亲政的年龄怎么不还政与他?说他没有经验什么的都是扯淡,做什么事谁一开始就有经验的,都是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不让刘禅自己亲政,怎么让他获得将来执政的经验?
  这个时期的诸葛亮和曹操非常相似,曹操也是封了武平侯,丞相并开府治事,领冀州牧,也是大权独揽。而刘禅和汉献帝刘协也是难兄难弟,两枚橡皮图章,摆设。
  日期:2014-04-22 22:43:23

  刘禅从见习皇帝到正式皇帝的转正工作整整用了十年时间,知道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刘禅千盼万盼的日子终于来了,苦尽甘来,没有相父的日子终于开始了。
  刘禅在这十年中的心情肯定是不爽的,我们从他后来的表现可以看出来。但是表面上刘禅完全没有这样的脸色,在十年中都是以大局为重,为相父为中。诸葛亮的一系列军事活动,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要没有刘禅在大后方的支持,是完不成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禅的隐忍功夫和以大局为重的政治头脑,他傻么?昏庸么?
  时间进入刘禅执政的第二个时期,就是诸葛亮死后的二十年,这二十年中刘禅所做的几件事情,那叫一个漂亮,不是聪明人根本想不出来。
  第一件事情,诸葛亮在前线五丈原病故的消息传到成都,举国震惊。刘禅也嚎啕大哭,伤心欲绝。全国人民要表示对诸葛亮的哀悼,纷纷请求要在各地为丞相建碑立庙,结果刘禅不同意。人民没有办法,只好私下里偷偷的祭奠。后来有人提出不能再全国各地立庙那就在成都为丞相立一座庙,结果刘禅还是不同意(后主不从)。

  眼看朝野的关系僵持在那里也不是办法,于是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就上书苦口婆心的劝谏后主,先以前朝先人为例,说“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做人应该要懂得感恩,丞相为我们的江山社稷劳苦功高,应该要对他进行表彰,但是说要在成都建庙也不是办法,因为我们先帝的太庙就在成都,所以臣下建议可以在丞相的墓前为其树碑立庙,歌功颂德。这样刘禅才勉强同意。

  这像不像是刘禅对诸葛亮一直未能放权给他的一种报复?试想一下,诸葛亮的墓远在定军山,哪个人吃饱饭没事做大老远跑这么远去祭拜丞相?
  第二件事,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废除丞相制度,以后不再设立丞相,将权力收归己有,以免再次大权旁落。刘禅的做法也创新,他命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后来又命其为大将军;他又命令费祎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蒋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费祎主管军事,兼管行政。两位大臣,权力互相交叉,侧重点各有不同,又互相制衡,谁也不能代替谁,这样一来,实际权力完全掌握在刘禅一人手里而已。这样的政治格局和权力平衡岂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想出来的?

  第三件事,在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军至辽东讨伐公孙渊。北方曹魏的主力队部正在辽东,那么在蜀汉看来是一次北伐的好时机。但是刘禅给蒋琬下的命令却不是这样,他说现在辽东发生的反对曹魏政权的事件就相当于秦末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啊,这是上天要亡他们曹魏啊。但即使这样,爱卿也不能轻举妄动,爱卿现在所要做的是整治行装,奖帅三军,进驻汉中。等到东吴方面也开始行动,我们才开始行动,我们和东吴两方面互相照应,再等到曹魏内部又出现问题时,我们就可以发动总攻,杀将过去。(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这种命令像一个弱智儿童下的么?其实早在诸葛亮时代,刘禅面对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提出过不同意见,说相父刚刚结束对西南部落的征讨,回到成都屁股都还没坐热又要急于北伐,相父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的。这表面上看起来是对诸葛亮身体上的担心,但是暗中也说明刘禅对诸葛亮的北伐心里是持反对意见的,但是当时他没有这个能力阻止相父的这一行动。等到诸葛亮一去世,刘禅马上下令停止令国库空虚,又劳民伤财而且还没有得到一点好处的北伐运动。

  最后一件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一件事,作为刘禅的谢幕演出之作,刘禅表现的更加成熟,更加赋有城府。事情发生在刘禅投降被封为安乐公后,离开成都来到了洛阳,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乐不思蜀”这个典故的原出处。
  话说刘禅来到洛阳后,有一天,晋王司马昭宴请刘禅,正在推杯换盏之际,司马昭命歌女跳起了蜀地的舞蹈。旁边的蜀汉旧臣看到此情此景都忍不住泪眼婆娑,只有刘禅一人谈笑自若,好像什么也没看到一样。这下连司马昭都看不下去了,对手下的人说,一个人怎么可以无情到这种地步。又有一天,司马昭问刘禅想蜀汉自己的老家么?刘禅想也不想就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这里吃的好,住的好,又有好玩的,我感到很快乐么,不想念祖国旧地。

  和他一起来的蜀汉旧臣郗正看不下去了,告诉刘禅下次如果晋王再问起想不想祖国,你要说自己祖宗的坟墓还远在那里,我没有一天不想念的啊,无时无刻都在想念,说完还应该闭上自己的眼睛以表示悲痛。果不其然,司马昭又一次问起,这次刘禅按照郗正所关照的那样全部演出来了,完全是一副演技派模样。这下司马昭感到奇怪了,这怎么好像不是你自己的真实想法么?我怎么感觉这好像是郗正的啊?听到这里,刘禅立刻睁开眼睛哈哈大笑,“恭喜你答对了,就是郗正教我这么说的。”司马昭左右的人都笑了。

  在这件事情上,长久以来大家都和司马昭一样,人怎么可以无情到这种地步?这种这么没有心肝的事情也只有他刘禅才能做的出来。但是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一下,站在刘禅的角度想一想,他这样做有没有他的理由?
  完全是有的,因为刘禅为什么会来到洛阳?作为人质,作为俘虏而不得已离开成都。我们再想一想,司马昭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问刘禅这个问题,为什么他一直纠结于这个问题而不肯放过刘禅?刘禅和司马昭心里都非常清楚,他无非是想试探一下刘禅,看他还有没有复仇的野心?有没有东山再起的图谋?如果刘禅一开始就表现的非常的伤心,那么刘禅的命也就可能不保了。刘禅正是太明白司马昭的这个诡计他才会不得不出此计策,以麻痹司马昭,让他相信我刘禅已经没有一丝复仇的气焰,甚至于我刘禅已经完全忘记过去重新生活了。这样一来既可以暂时的保住性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二者跟着我一起来到洛阳的旧臣有五六十人,一定要保证他们的安全,不能因为我一人害的人家五六十人的性命。

  有人可能会认为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种猜测,你把人家刘禅说的冠冕堂皇,人模人样,或许人家刘禅根本就是傻蛋一个,说出的话根本就是他当时的想法。但是我觉得根据在他执政期间的表现,以上的猜测完全是可能的,因为刘禅根本就不是一个弱智,而是一位颇为聪慧的一个人。
  或许是因为文学作品的影响太深,或许是因为刘禅的前人们刘备、诸葛亮的光芒太耀眼,以至于无情的将其遮蔽,才显得刘禅是那样的无能。但是说句良心话,刘禅虽然不能称其为一个有德有才的明君,但是也不是一位真正的昏庸无道的昏君,只能说他是一位中常之君,要是其出生于政治清明之时,可以成为一位不错的守成之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