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上皇:一个从红花变成绿叶的人物》
第22节作者:
宁正南 日期:2014-04-23 03:40:00
【大隋有杨坚 天下有开皇】
当开国皇帝不是一件容易事!
这不,杨坚不光在开疆拓土国土统一上狠下了一番功夫,而且还在其他方面也很有作为。比起统一天下来说,他的经济工作做得更好。
在还没有统一之前,杨坚就在经济上下足了功夫。
搞经济,说的挺好听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让老百姓有吃有喝,有点闲钱,日子过得潇洒一点。这个听起来不难,但实际上却不那么容易。
三百年的动乱,狼烟四起,老百姓颠沛流离,四处逃荒,没了田地,没了耕牛,你让他们拿什么去生活。
开国了,称帝了,不能够光想着享受,不管老百姓死活吧。
一定要管!
杨坚这样认为着,也这样做着。
正所谓百废待兴,百业兴旺。老百姓都眼巴巴看着杨坚如何带领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学习以前的皇帝,轻徭薄赋,勤俭节约,省一点是一点。可以是可以,但从实际上解决不了问题。换句话说,只能解得了一时的困局,但不能长久。算了,杨坚把大腿一拍,还是想个一劳永逸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吧。
从哪里开始呢,就从土地革命开始吧!
杨坚大笔一挥,圣旨下发到了地方。打土豪,分田地。一时间穷苦老百姓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手里有了土地,有了耕牛,就可以有吃有穿,还隔三差五的可以开点洋荤。高兴,老百姓高兴了,杨坚自然也高兴,但那些个养尊处优的“土豪们”不高兴了。因为他们的土地被分了,平日里那些个看他们脸色过活的“刁民”现在都吃穿不愁了,雇谁去耕田,找哪个看家护院。没人!他们恼火,愤懑,却又无可奈何。他们找老百姓去出气,觉得有点失身份。去找杨坚算账,他们又不敢。
可以说,杨坚这场土地革命虽然得罪了少数的地方豪强,却让占全国人数大半的老百姓得到了实惠。种地纳粮,天经地义。老百姓吃穿不愁了,交点赋税,又何尝不可,再说那赋税又不是很高。
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土豪们”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他们自然不甘心就这样割掉肉。他们偷工减料,阴招倍出,时不时来个状况,谎报个田亩,谎报个人头,为的就是偷空子,少交点赋税。住在京师长安的杨坚虽然看不见这些小动作,但心里却跟明镜一样。他在颁布“均田令”的同时,就敕令地方衙门预防这些问题,情节较轻的酌情处理,情节严重的,直接收拾。
有了老百姓热火朝天的干劲,有了地方衙门的认真工作,再加之杨坚的强权压力,没几年的功夫,整个大隋朝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人口多了,粮食多了,国家的赋税也在增加。但紧接着一个问题就来了。
粮食多的都发霉了!
杨坚不由得想笑。这穷的时候,发愁,正常。现在富了,竟然也发愁。难道活人还能尿给憋死。增修粮仓,不光户部要增修,全国各地,不论省、市、县、乡,就是大一点的村子都可以修。一时间,粮仓就跟抗战时期的日本鬼子炮楼一样拔地而起,到处都是。
粮食发霉的问题解决了。
就该说说统一度量衡的事了。
说起来,这有点和秦始皇时期差不多了。是的,杨坚也做了同样的事情。相比较秦始皇,杨坚的统一之路要简单了很多。他先是统一了货币,将其他币种都废除了,统一发行“隋五铢”,紧接着将全国的大中型道路来了个统一规划,官道民道多宽,必须一致,再下来,就是称重的问题,说了一斤是几两就是几两,再别给我出现个短斤少两的事情来。
这一系列硬性指标完成了,杨坚还不忘了学习一下古代明君,来个崇尚节俭。从小过惯苦日子的杨坚做了皇帝依然不改初衷。一顿饭吃几个菜就是几个,能不吃肉就不吃肉。衣服旧了就旧了,还能穿,又不是露屁股了。我是皇帝,不是土财主暴发户,非得穿金戴银,左边一个翡翠,右边就必须有个和田玉,没必要,还是勤俭点好。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老的传统还是要保持的。
在杨坚的身体力行下,皇室和官员也争相效仿起来。统治阶级如此,老百姓也都跟着有样学样。虽说钱不是省出来,是挣出来的。但带头节俭的杨坚,无形中让大隋朝繁荣的步伐由此加快了不少。
日期:2014-04-23 03:40:28
自杨坚即位之初到驾崩,前后二十余年,大隋朝在他的带领下,成了一个富强、民主、文明、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
用一连串数字来说明一下。
据不完全统计,大隋开元伊始,全国的人口有400万户,到了隋炀帝即位为帝时,全国的总人口竟达到了890万户,整整翻了一倍还多。假如一户为六个人的话,那总人口数就是5000多万。而在隋末唐初之际,经过号称治世的贞观朝的整治,全国的总人口非但没有增加,反倒在原来400万户的基础上少了20万户,只有380万户。相比较而言,贞观是比不上开皇的,至少在人口数量上。
再说说粮食储备,经过20多年的开荒,隋朝全国的土地耕种亩数成倍的增加,土地多了,粮食自然就多了。在整个隋朝短短的数年间,国家直属粮仓增加了不少,地方的更是多的数不过来,而且每个粮仓里都装满了粮食。粮食多的甚至到了没有仓库可放的地步,往往是去年的粮食还没吃完,今年新粮又有了。好多地方的粮仓都加大加高,就这样也装不下粮食,又到了粮食多的发霉的地步。虽然在粮食储备这方面,史书上的记载有所出入,但都在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隋朝的粮食储备工作做得很好,很成功。有人做了统计,在杨坚临终时,全国的粮仓的储备粮竟然能够供全国五六十年的使用。杨坚死了,但粮食储备的工作还在继续着。虽然隋末唐初也战乱了一阵子,但在唐朝统一天下之后,隋朝的中央粮仓还有隋朝余留下来的粮食。
有了余粮,老百姓也有了干劲,隋朝的赋税就随之而来的增多了。
有了钱,就有了经济基础,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就上来了。综合国力上来了,不就可以做一些原来一直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比如拾掇一下欠打的突厥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杨坚却在一手抓经济的同时,又搞了上层建筑。
改革官制,修订律法,建大兴城。杨坚一样都没落下,统统完成了。
开国了,新朝新气象。一切都要是改。在官制改革中,杨坚分两步走,先将不合时宜效率低下的北周六官制废除了,重新启用了汉朝的三省六部官制。而在地方,将原有的州、郡、县直接改成了州跟县两级。州设刺史,县有县令。大大的精简了机构,增加了办事效率。也增加了中央集权,凡是地方官吏,九品以上的任命权全部由中央任免,地方只有行政权,没有了人事任免权。同时在改革官制的同时,杨坚破天荒的初创了科举制度,用以招揽天下人才,这样就大大增加国家人才储备。
官员安排好了,就得修订一下律法。原来的古老宪法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重新修宪迫在眉睫。开皇元年,杨坚就下令制订《开皇律》。前前后后三四年的时间,《开皇律》修修改改,经过千次万次的推倒重来,将一些严刑峻法废除,又在保留下来的条例上增加一些内容,总算是出炉了。虽然《开皇律》在隋朝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力,却给后世的朝代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后来的王朝都在《开皇律》的基础上制订适合本朝的宪法。
大国就有大国的样子,大国的都城也一定要有气派。
首都是国家的脸面,不能很差,一定要最好。
那就整个大的!
开皇二年,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工程师和城市规划设计师宇文恺历时三个月的功夫,建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兴城。大兴城的雄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只能用来比较。它整体规模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是明清时期的北京城的1.4倍,是同时的西方强国拜占庭帝国的都城的7倍。宇文恺不愧是大家!按说这么大的城市,规划起来应该非常难,但整个大兴城规划却是井井有条,一点都不混乱。街是街,巷是巷,皇宫、官署、民居,三部相对分开,不相互交错。而且整个大兴城的整体布局非常规矩,像个棋盘。东西对称,南北交错,中规中矩,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理念。以至于自隋以后,历代的都城都是效仿大兴城的样子来修建。虽然我们现在无法看到大兴城当年的容貌,但我们可以从北京故宫,朝鲜和日本的古都城格局中来想象大兴城当年的气派。
大隋有杨坚,天下有开皇!
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杨坚的一生再合适不过。
是的,在帝王生涯的二十多年里,杨坚将自己能够想到能够做到的事情,都做了个遍。也一件又一件的完成了。人总是会老,杨坚的生命之火也会燃烧殆尽。在人生的弥留之际,老态龙钟的杨坚回望了一下自己治下这一片天地,满意地笑着。
是的,他该笑。他也有资格笑。他是个明君,是个有能力且有魄力的领导者。他将四分五裂的国家整合在了一起,也将整个国家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从没钱没人没衣服穿,到有钱有人有实力,杨坚将自己的后半辈子都扑在了事业上。可以说他很成功,他为他的后人留下了一笔不小的财富,也为自己的先人挣得脸面。
是该走了,钱财乃身为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神马都是浮云,走吧!
杨坚挥了挥衣袖,没有带走一丝云彩!
公元604年(人寿四年),在皇位上呆了23年的杨坚离开了人世,终年64岁。同年太子杨广即位,史称隋炀帝!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