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朱棣和方孝孺》
第24节

作者: tyalunt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4-28 21:59:54
  首先一个基本事实是朱棣6月17日确定即位并即位的,而且在当天诏告天下。因为帝王即位可不是小事啊,这在当时是最大的事情,即位当天一定要诏告天下---我即位了,我现在就是皇帝了,以后大明(你们大家)就要听我的了!
  接着看《明史》.列传29.方孝孺传的论述:"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

  也就是即位前朱棣把老方叫过来让他给起草即位诏书,老方又哭又闹。咱们先假定这是真的,那就说明这件事发生在6月17日,因为这一天朱棣才确定要即位的。从"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这句对白里面也可以看出来这是在朱棣即位前,老方不肯,朱棣一怒之下马上就把老方杀了。从《明史》.列传29.楼琏传里面"成祖既杀孝孺,以草诏属侍读楼琏。"的论述也可以看出来:老方不肯起草诏书被杀,朱棣又让楼琏来起草即位诏书,确实是在即位前把老方杀了。

  《明史》.列传29里面论述的很清楚,有些"奸臣"像陈迪、卓敬等这些是在朱棣即位后杀的比如--"燕王即帝位,召迪责问,抗声不屈。命与子凤山、丹山等六人磔于市 --明史.陈迪传" 。
  可是这根本不对啊,《明史》.成祖本纪里面已经明确老方、齐、黄被杀是在6月25日,在朱棣即位后8天才杀的,明显牛头不对马嘴啊,编造水平不高啊!
  还有更离谱的,根据《明史》.方克勤传的论述"(方克勤)子孝闻、孝孺。孝闻,十三丧母,蔬食终制。孝孺,自有传。"---明确方克勤就两个儿子:一个叫方孝闻,另一个就是老方。可是到了《明史》方孝孺传里面老方居然又冒出一个弟弟来,叫方孝友:"孝孺有兄孝闻,力学笃行,先孝孺死。弟孝友与孝孺同就戮,亦赋诗一章而死。"
  《明史》.列传29是给朱棣定义的"奸臣"们立传的,明显是取材于野史,所以相关论述都没有记载具体发生时间,而野史瞎编滥造的水平从中可见一斑!
  日期:2014-04-28 22:07:43
  《明史》.方孝孺传中还用插叙的手法来了一段"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姚广孝在朱棣在北平起兵之时(或者是发兵之时)对朱棣托付说:"你攻下南京之时,老方一定不会投降,千万不要杀他,杀了他天下就没读书种子了!
  要叫我说姚广孝说的这些话一点谱儿都没有:好像朱棣起兵攻下南京就跟板上钉钉一样---不费吹灰之力,朱棣就那点人儿,还没水军,就能攻下南京来?!再说南京也不是攻下来的;话说回来在朱棣的要求下,你就能保证建文惊吓之下不把老方这些人杀了?!南京即使你能攻下,你就能保证建文不领着老方跑到四川去?就能保证建文会自焚或者建文乖乖把皇位让给你?!
  还招降老方?!---你起兵去南京干嘛去了你不知道吗?!
  《明史纪事本末》及大部分野史都有这个说法,从侧面烘托出老方在文坛牛哄哄的形象。其实你翻一下所有野史,包括《明史》.列传29,所有被杀的"奸臣"的论述里面都有"不屈"二字,好像朱棣每个都要招降一遍,这些人都严词拒绝!加上这个"不屈",所有"奸臣"都显得很高大,那建文自焚的时候你们干嘛去了?!
  日期:2014-05-05 19:24:22
  按《明史》.列传29的说法:老方临死前还写了首辞:"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三纲易位兮四维不修。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庶不我尤!" 这首辞跟老方的一贯文学水平不符,而且在我查到的最早野史版本里这首辞不是这样的---在靖难战争结束80多年后的宋端仪写的《立斋闲录》(成书于成化17年)里面记载的版本是这样的"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三纲易位兮四维不修。骨肉相残兮至亲为仇,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庶不我尤!" ,可能其它写野史的认为这一句"骨肉相残兮至亲为仇"编造的痕迹太明显了,因为骨肉相残最早的肇事者不是朱棣,是建文,在逼死朱柏的时候,用这一句骂朱棣就不合适了。所以明朝中期以后的野史版本都把这一句过滤掉了。

  《立斋闲录》记载的关于老方被杀的记载是这样的--"文庙初即位,欲诏天下,问姚广孝可代草者。曰:“必须方孝孺。”召之数次,不来。以势迫之,不得已,孝孺持斩衰而行。见文庙,命草诏,乃举声大哭曰:“将何为?”辞敕。左右禁其哭,授以笔,即投于地,曰:“有死而已,诏不可草。”文庙大怒,以凌迟之刑刑之,夷其族。孝孺学于宋濂,其文章傍沛,议论波澜,类东坡之才,而忠义之气凛然不可犯,濂不及也。 (天顺日录。) 先生既应召,擢蜀府教授,引道匡主,独秀于玉叶中。寻用交荐,侍讲内阁,一时倚重,凡将相间所为,惟先生之咨。四方夷裔,得一字宝于玉璧。晚路埼危,皎皎大节,出人所难,先生易之,今犹薰灼耳目也。噫!先生之淑履如此,天宜有以培祐之,而澌荡惨于无遗,如此岂理也耶!自古有然又何云异?

  (天顺间同郡赵洪正学文集序。) 希直为绝命词云:“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三纲易位兮四维不修。骨肉相残兮至亲为仇,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庶不我尤。”令尹郭绅又尝即先生故居所谓祠堂者而新之,盖洪熙初先生之遗族得从宽法而为之者也。 (成化己亥翰林谢铎逊志斋集序。) 逊志,先生自号;正学,蜀献王所命。洪武二十九年六月间任将仕佐郎、汉中府教授。三十年九月尚在汉中。今校南京锦衣卫镇抚司监簿,除前编缺坏外,所存簿籍载正学宗族抄扎人口有八百四十七人,族叔文度、文恭、海、敏,族侄谅、经、良,族弟希定、希崇、希用、希善,族侄孙起宗、起成、起庄、小荀、居安、渊胜,族孙崇俭等。"

  下面结合其它野史和《明史》详细的分析一下。
  日期:2014-05-05 21:17:39
  先从前面几句开始--"文庙初即位,欲诏天下,问姚广孝可代草者。曰:“必须方孝孺。”"----这个最假,查所有的正史、野史里面,在朱棣进南京的时候,姚广孝在哪儿呢,根本没在朱棣身边:--在北平,和朱高炽一起镇守大本营北平呢("道衍辅世子居守。 --《明史》.卷145.姚广孝传,其它同。")。就算从6月13日南京城破当天朱棣就派人去请姚广孝到南京,那时候没有飞机和火车,快马从北平到南京要7天左右,一来一回要半个月才能到南京,这时候朱棣早即位10多天了,还写什么即位诏啊?!

  在明朝中后期的野史《姜氏秘史》、《建文皇帝遗迹》和《革除遗事》等里面还是这个说法,可见这个时期写野史的态度很不端正,以讹传讹。到了晚明时期的个人修史就开始有所考证了,这个说法就变了,因为这个说法根本经不起穿凿,太假,在《国朝献征录》、《国榷》和《明史纪事本末里面》等史料里面就变成了"文皇发北平,僧道衍送之郊,跪而密启曰:“臣有所托。”上曰:“何为?”衍曰:“南有方孝孺者..... ---《明史纪事本末》.卷18,其它大致相同",《明史》.列传29就采用了这种说法(不过不是跪拖这么夸张),这说法比以前更像真的了,让你一眼看不出来这是假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