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下梢尽出妖蛾子》
第48节

作者: 卢奕天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5-08 19:14:00
  第三十二回 花鞋大辫子
  “既然二位是来看望在下,就更不应该在卢府门前闹事啦,让街坊四邻看了还以为我在外面招惹是非,仇家上门了呢。你们俩也别争了,登门就是客,咱今天来个不分先后,一块进来吧!”卢一天无奈,一手一个拉着将老黑十和小王老儿二人进了院。
  到了上房屋内,众人分宾主落座,仆人上茶已毕,老黑十先开了腔:“大少爷,您了这回在海光寺开逛,真是给咱们天津卫的老少爷们长脸了!没别的,以后缺钱,直接到三不管儿袁八宝局拿。如果是攒局儿缺人儿,只要您一招呼,芦庄子脚行的几十个弟兄眨眼就到。我们三爷说了,以后芦庄子锅伙里有干的绝对不能让你喝稀的。”
  说半天这嘛叫“开逛”呢?“开逛”是天津卫的锅伙混混儿特有的标名挂号的方式,在全国那是“蝎子的粑粑,独一份”。要说“开逛”得从清朝末年的“花鞋大辫子”说起。那时候,当混混儿有特殊的穿戴也就是花鞋大辫子。先说花鞋,清朝末年有正经事由儿的男人是绝对不穿绣花鞋的,一般贫民都是穿撒鞋和圆口布鞋,再穷的穿麻鞋和草鞋,有钱的穿靴子,时髦的穿皮鞋,军队穿马靴,只有小脚儿女人才穿绣花鞋。

  从咸丰年间以来,外国的新鲜玩意儿就不断传入中国,西装、改良旗袍、皮鞋、领带、口红、香水、高跟鞋、烫发等时髦的打扮开始出现于商贾巨富豪门贵胄等上流社会,一时间古典服饰文化和现代服饰文化双重体现在人们的穿着上。例如中山装就是这一时期基于外洋学生装改革而成的国产服装,这种款式是传统与时代的完美结合,因孙中山先生率先提倡并穿用而得名。
  天津卫的混混儿都是要脸儿要面儿在街面上混的人,肯定也得紧跟时代的变迁赶这个时髦,可一般刚出道的混混儿都是穷苦人出身,哪有钱买那些贵得要命的洋玩意儿啊。可怎么说混混儿也是“摔打茬剌”、“提提讲讲”的玩闹儿,装束肯定得异于常人,得让人打老远一看就知道这位爷不好惹,胆小的立马儿就得绕道儿。这才出现了标新立异的“花鞋”。
  混混儿的花鞋跟女人的绣花鞋可不一样,鞋店里根本就没得卖。那时候,想穿花鞋都得找人给绣,混混儿都是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上哪找绣鞋的女人去呢?别忙!有地方。天津卫专门有“缝穷”这一行,就是贫家妇女手提一个竹篮,备些针线布片,走街串巷为穷苦的单身汉缝补破衣,挣几个小钱儿糊口度日。这一行集中在西门外的南小道子、北小道子一带,也就是现在的黄河道和西马路交界。

  想穿花鞋的混混儿先从鞋店买一双青面儿圆口布鞋,然后到南小道子找一个大婶给绣,绣的图案一般都是牡丹、杜鹃、茉莉花什么的,早期用黑线或者灰线,后来也有用银线和金线的,有的还把鞋边儿扦成白边儿。近代,河北省出现了一个黑社会组织叫“白鞋帮儿”,就是清朝末年天津卫混混儿花鞋的改良版。
  日期:2014-05-10 12:20:00
  再说“大辫子”,崇祯十七年清兵入关以后,摄政王多尔衮就颁发“剃发令”让老百姓都得剃头留辫子,“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杀了不少人。早期清并是以剃发为汉人归降的标准,那时候是发型是大部分头发都剃掉,只留脑后小手指细的一绺,拧成绳索一样下垂,因为横截面儿只有铜钱大小辫子特别细所以又叫“金钱鼠尾式”。为了配合发型,成年男子的胡子也只在上嘴唇留十几根儿,真有点耗子的感觉。

  到了顺治年间,人们留的头发越来越多,脑袋顶的头发横截面儿再也不是一个铜钱大小了,基本都有一巴掌宽左右,辫子也越来越粗,这时候叫猪尾。为了配合发式,下巴也开始留胡子了。到了嘉庆以后,成年男子的发式逐步演变为我们在电视剧中看见的样子,前面剃得锃光瓦亮叫“月亮门儿”,中间保留长发,头发分三绺编成一根儿粗辫子垂在脑后,这时候的辫子叫牛尾。
  与其说是满清统治了汉民,还不如说满族逐渐被汉族同化了。明朝以前,中华大地讲究的是“身体发肤,授之父母”,损伤毛发为不孝之一。所以,尽管清兵入关以后强硬的让人们改变头发的样式,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辫子还是变得越来越粗。清朝后期,就连八旗子弟也不以“金钱鼠尾”为美了。
  到了清末,这辫子已经成了一种文化。当时,辫子又粗又亮那是身份的象征,只有每天山珍海味鸡鸭鱼肉的有钱人,那营养才跟得上辫子才长的又粗又长,从某一方面说,辫子的粗细长短直接反映了家世地位。混混儿们当然也不能“露怯”啦,一个个儿把辫子养的又粗又长,后来越演越烈,开始续假辫子,辫子里掺上大量的假发,这有个名儿叫“辫联子(za)”。这还不算完,还得把茉莉花插在大辫子的缝隙里,稍微奢侈点的用霸兰花。辫子里插上花儿不光是为了好看,最大的作用是代替香水儿,所以混混儿们选用的多为茉莉、霸兰这种香味儿大的花。

  前文书说过,混混儿有在宝局门前“叠了”找一顿打然后拿挂钱的,这在锅伙里行话叫“卖味儿”。“卖味儿”不失为一条快速成名的捷径,也算“开逛”的一种。可是宝局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再说也不是每一个混混儿都有那股子艮劲儿能卖出味儿来,万一扛不住,挨打的时候“哎呦”一声,那就算是栽了行话叫“走基”,永远不能进锅伙混饭吃。所以,混混们还有一种相对安全的“开逛”方式,那就是逛街!

  这逛街可是有讲究的,得专找当地锅伙的地盘儿逛。“开逛”的小混混儿穿一身青色裤袄,长衣是“十三太保”的疙瘩派儿,不能穿着得披在身上,不系纽扣。腰里扎着月白色的洋绉搭包,脚穿蓝布袜子,再配上“花鞋大辫子”,辫子不能耷拉在脑后,得盘在胸前。有道儿也有讲究,迈左腿拖右脚这叫“拉拉跨”,意思是经历过大小阵仗见过世面,落的残疾。
  就这么逛荡几天,锅伙的寨主或者当地的老混混儿前辈就会出来,一口粘痰啐在身上张嘴就骂挑三拣四。可不管这位前辈说的什么,小混混儿都得把辫子立刻甩在脑后垂手侍立,规规矩矩的挨这顿骂。有的老前辈还得让他把花鞋脱下来,手里拎着花鞋光脚走,这小混混儿都得一一照做。就这样连续骂过几次,当地的锅伙就收了“开逛”的人,这位爷也就算找到了饭辙。“开逛”之后可不算完,天津卫的老少爷们都有礼儿有面儿,不出两天津门所有的大小混混儿都得登门道贺,这就是锅伙百年来的规矩。

  成名以后,混混之间不免会产生摩擦,动手打架之前有个程序叫“盘道”。混混儿之间,盘的这个道就是问对方何时开的逛,跟现在到新单位应聘问你何时大学毕业是一样的。所以说,“开逛”是每个混混儿必须经历的过场,贫民百姓变成混混儿的转折点。每一行有每一行的规矩,JiYuan的姑娘下海“挂牌儿”,戏班子的“登台”,小偷的出师“上街”
  都是这个道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