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高大的巨人——隋文帝杨坚的成功之道》
第20节

作者: 云淡心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5-14 08:34:35
  NO.29
  宇文赟不是个没有追求的人,事实上,他一直想超过自己的父亲——父亲平定了北齐,统一了北方,他希望更进一步,消灭南陈,统一天下。
  南征的总指挥,宇文赟打算让郑译来干,他希望郑译能像当年父亲的亲信王轨、宇文神举等人一样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彻底摆脱幸臣的形象。
  郑译乘机对宇文赟说:平定江东这么大规模的行动,必须要有皇亲国戚或朝廷重臣出面才镇得住场面。我觉得随国公比较合适,不如让他去寿阳(今安徽寿县),以督办南征军务。
  宇文赟对郑译一向言听计从,加之他早就对杨坚看不顺眼了,所以没有多想,当场就答应了。
  公元580年5月5日,杨坚被正式任命为扬州(治所今安徽寿县)总管。
  接到任命的杨坚心情非常复杂,之前急着想离开京城,现在真要走了却有些舍不得了——很多东西在将要失去的时候往往会格外留恋。

  以前他在京城,是仅次于皇帝的大前疑,如果去了地方上,却成了一个普通的总管,这就相当于从总理变成省长,无论如何都会让人感觉有些失落。
  而且,杨坚一直以来都认为,就和带鱼翻炒多了就容易碎烂一样,人折腾多了就容易短命。宇文赟荒淫无度,起居无常,生活毫无规律,这样的人寿命估计不会长。如果他突然暴病身亡,自己在外地鞭长莫及,岂不是白白便宜了他人,那种“新娘结婚了,新郎不是我”的感觉让人该有多么令人难受?
  思来想去,杨坚没有马上动身,而是宣称自己得了足疾,需要养好病才能出发。
  他的足疾是真的还是假的?
  不知道。
  反正他没走,留了下来。
  常言道: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超出常人之运气。正是杨坚这一有意无意的举动,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就在5天后的5月10日深夜,宇文赟突然心血来潮,决定出巡,到了天兴宫(长安郊外的一座行宫)。
  这种事对宇文赟来说可以说是司空见惯——在他自己的眼里,他是个神,在常人的眼里,他就是个神经病。
  前一年年底,他突然想起要去洛阳,便马上下令启程,他亲自驾马,日行三百里,还命令四位皇后(当时尉迟炽繁还没有入宫)和自己并驾齐驱,一旦有人稍微慢了一点,他就大加谴责,搞得人马劳顿,不时有人倒下。
  因此这次半夜出巡,谁也没把它当回事。

  生活中有个规律,当一件事谁都不把它当回事的时候,往往会出大事。
  这次也是这样。
  就在出巡的第二天,宇文赟突然得了重病,便连忙下令返回长安。
  站着出去,躺着回来,刚回到宫里,宇文赟就觉得自己不行了,便马上下令把小御正刘昉、御正中大夫颜之仪两人召进寝宫,想让他们拟定遗诏。
  刘昉是郑译的好友,经历也和郑译几乎完全相同——同样是官宦子弟出身,同样是宇文赟当太子时的旧友,同样善于察言观色,同样极受宇文赟的宠幸。
  颜之仪呢,本来是南方人,和弟弟颜之推(《颜氏家训》的作者)两人很小就有才名,公元554年年底西魏攻陷江陵,颜之推逃到了北齐,颜之仪则被掳到了北周,因其才华出众被周明帝宇文毓任命为麟趾殿学士,后来周武帝宇文邕又让他担任侍读,辅导太子宇文赟读书,他和宇文赟朝夕相处多年,培养出了很深的感情。因此他虽然性格刚直,屡屡进谏,但宇文赟依然非常信任他。

  然而,等刘昉和颜之仪两人进宫的时候,宇文赟已经进入了弥留之际,说不出话了。
  日期:2014-05-16 08:35:43
  NO.30
  皇帝开不了口,遗诏该怎么写?

  这个问题,刘昉没有和颜之仪商量。
  因为他和颜之仪虽然同为皇帝的亲信,但性情迥异,关系不佳,两人就像油和水融不到一起去一样,根本说不到一块去。
  真正和他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铁哥们是郑译。
  于是,刘昉偷偷溜了出去,找到了郑译以及另外三个朋友御饰大夫柳裘、内史大夫韦谟、御正下士皇甫绩。
  柳裘本是南方人,后来江陵陷落后到了北周,曾担任过太子侍读;

  韦谟出自关中大族京兆韦氏;
  皇甫绩是韦孝宽的外孙,自幼父母双亡,由外祖父抚养长大,曾担任过郑译的副手——小宫尹。
  他们都是宇文赟的亲信近臣,也都是宇文赟当太子时的旧人,共事多年,关系极为密切。
  几个人在密室讨论遗诏的问题。
  继承人是没有问题的——宇文赟早就把帝位传给了太子宇文阐。

  然而,宇文阐此时才8岁,自理大小便还可以勉强,治理国家则根本没有可能,因此必须要有人辅政。
  该由谁来辅政呢?
  现在决定权就在他们手中,写谁就是谁。
  当然,他们自己是不行的,毕竟他们只是皇帝的宠臣,没有战功,没有资历,让他们来辅政,就仿佛公司老板死了就让他的宠物狗来接管公司一样荒谬。
  到底谁才合适呢?

  郑译马上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杨坚。
  论公,杨坚曾担任过仅次于皇帝的大前疑,地位高,威望高,名声高;
  论私,他是当今小皇帝的外公——虽然只是名义上的。
  当然,最最重要的是,郑译认为杨坚是自己人!
  自己人三个字,在中国古代,常常是决定一个人仕途升迁的最重要因素。
  郑译这么一说,刘昉等人都表示赞成。
  是啊,宇文赟过世,他们这帮先帝近臣就失去了靠山,如果按常理让皇族宗室摄政,这些人未必会对自己感恩戴德,更何况宇文宗室中年龄最长、威望最高的五王都不在京城;而让杨坚当辅政大臣,杨坚必然会感激他们的拥戴之功,他们也必然能永保富贵。
  五个人很快就达成了一致意见。
  随后,他们找到了杨坚。
  杨坚对此毫无准备,不肯接受。

  幸福来得太过突然,就总是会让人难以相信——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到底是躺着也中奖,还是躺着也中枪……他一时无法判断。
  柳裘忙说:时不可再,机不可失。天与不取,反受其咎。随国公你别犹豫了,否则就来不及了!
  杨坚还是没有表态。
  刘昉再也忍不住了,明明是给你送超级大礼包的怎么搞得像在推销超级滞销产品一样,情急之下,他脱口而出:你要是想干,就赶快,不然我就自己干了!

  这下杨坚放心了——刘昉等人的急迫态度告诉他,这一切肯定不会有假。
  如此千载难逢万年难遇的好机会怎么可以错过?
  机会只有一次,就是眼下这次!
  当然机会和风险总是买一送一捆绑销售的,这样干的风险也很大——做了辅政大臣就是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一着不慎,就会粉身碎骨。
  然而,正如在不容易摔伤的沙滩上跑步肯定跑不快一样,没有风险,就不可能有骄人的成就!
  人生能有几回搏,就算失败,我也认了!
  想到这里,他没有再犹豫,立即答应了下来。

  随后他以受诏侍疾的名义入宫。
  在宫中的永巷东门,正好遇到了老熟人来和,杨坚连忙问他:我无灾障不?——我没有灾难吧?
  来和回答:公骨法气色相应,天命已有付属——随国公你的骨法气色决定了你的命运,上天已经安排好了。
  其实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句话说了跟没说一样——无论是杨坚发迹当皇帝,还是倒霉被砍头,都可以说得通。
  这就是来和的语言艺术,这也是古今中外所有装神弄鬼者的语言艺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