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改革家:曾国藩》
第37节

作者: 廖正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1-27 10:25:48
  (接上文)
  总而言之,在1870年左右,清廷的财政是十分拮据的。在这种情况下,清廷如果选择开战,那就是自寻死路。醇亲王、李鸿藻这些主战派,也就有那么一点坐而论道的本事,真要他们上战场,估计会比马尾海战中的张佩纶还跑得快。
  在天津教案发生后不久,法国和德国之间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军在战争初期就连吃败仗。1870年9月2日,法军在色当遭遇惨败,拿破仑三世率领十万法军投降德军。当时,天津教案正在交涉中。于是,便有不少的历史学家指责曾国藩没有充分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在谈判桌上为中国争取更大的利益。也有人认为,清廷没有利用这一机会向法军开战,是非常愚蠢的。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

  天津教案发生的时候,中国和欧洲并没有直达的电报线路。按照当时的信息传递速度,中国要获得来自欧洲的消息,需要将近一个月。所以,曾国藩得知普法开战是在1870年8月,得知法军在色当遭受惨败是在1870年10月。这样一来,普法战争的爆发留给曾国藩的斡旋空间并不大。
  虽然曾国藩得知普法战争开战的时候,正是天津教案谈判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信息传递滞后,曾国藩不清楚普法战争的进行情况,所以他没能很好地利用普法开战这一重要时机压制住法国方面。当法军战败的消息传来时,天津教案的相关谈判已经结束了。
  日期:2014-12-01 11:14:46
  (接上文)
  虽然曾国藩得知普法战争开战的时候,正是天津教案谈判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信息传递滞后,曾国藩不清楚普法战争的进行情况,所以他没能很好地利用普法开战这一重要时机压制住法国方面。当法军战败的消息传来时,天津教案的相关谈判已经结束了。

  其实,就是普法开战本身,曾国藩也是不敢确信的。当时,交通和通信设施并不便捷,能够操作电报的又是洋人。在这种情况下,对电线传输来的情报,中国方面不可能毫无怀疑。曾国藩对于普法开战这一消息,一直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这也是他不敢太过压迫法国方面的重要原因。
  曾国藩在8月9日给恭亲王奕�6�0的信中谈及普法开战说:“法国将与布国(指普鲁士)开战的消息,我这边传言很久了。如果法国真的与布国开战,他们或许会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放弃对中国的侵略。然而,我又听说法国皇帝年纪很大了,讨厌无事生非,主张和平而反对战争。这样看来,开战的消息很可能是谣传。总而言之,无论这一消息是真是假,我们都需要按照原有的计划继续谈判,避免战争的爆发。电报传来的消息、报纸上登载的消息,都不足以取信,我们不能因此就对法强硬,导致战争的爆发。”

  曾国藩在这封信中描绘的拿破仑三世形象与拿破仑三世的真实形象有较大差别。曾国藩说拿破仑三世讨厌无事生非。其实,拿破仑三世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由此可见,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曾国藩对于普法战争的真实情况,了解甚少。从曾国藩的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我们今天被当做确切消息来源的电报和报纸,在当时人看来,可信度极低。
  实际上,不仅曾国藩等人不敢确信这一消息,就连外国人的办的报纸,也怀疑这一消息的真实性。《上海新报》一篇题为《法布两国信息》的报道中,作者先是声称法国公司轮船带来的“开仗信息甚细”,继而却说消息“皆电报也,虚实未敢遽信”,要等到外国报纸送到之后,才能确认消息是否准确。所以说在那个年代,电报带来的战争讯息往往令人真假莫辨。曾国藩采取怀疑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自然不敢过分地逼迫法国方面。事实上,普法战争的爆发对于天津教案的影响相当小。这并不是曾国藩的过错,通信水平低才是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第十六章完)
  日期:2014-12-22 10:29:10
  蔡和森外祖父葛承霖生平事迹简考
  我们知道,湘军是一支以同乡、亲朋、师生、同学关系为纽带组合在一起的军队。其中,同乡关系最为重要。曾国藩就曾说曾国荃“不独尽用湘乡人,且尽用屋门口周围十余里内之人”。作为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的家乡,湘乡县二十四都(今双峰县荷叶镇)为湘军提供了大量兵源,蔡和森、蔡畅兄妹的外祖父葛承霖,就是其中一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