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高大的巨人——隋文帝杨坚的成功之道》
第26节作者:
云淡心远 日期:2014-06-09 08:27:57
NO.39
雪上加霜的是,郧州(治所今湖北安陆)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治所今四川成都)总管王谦也反了!
司马消难本是北齐的公子哥,其父司马子如是北齐创始人高欢的同乡好友,也是北齐开国元勋,官至尚书令。他本人则娶了高欢的女儿为妻,历任驸马都尉、光禄卿、北豫州刺史,后来因受到文宣帝高洋的猜忌,不得已于公元558年叛逃到了北周。
入周后,司马消难依然混得不错,先后出任大司寇、梁州总管等要职,后来其女被周宣帝宇文赟纳为小皇帝宇文阐的皇后,他因此更受重用,担任了四辅官之一的大后丞,不久出任郧州总管。
其实司马消难和杨坚的私人关系还算不错,他是杨坚父亲杨忠的好友,当年司马消难叛逃的时候,正是杨忠率军深入敌境五百里把他接到北周的,两人因此结下了很深的友情,还结为兄弟,后来每次杨坚见他,都以叔礼事之。
司马消难这次造反响应尉迟迥的动机挺令人费解。
史书上大多说因为他向来就轻于去就、反复无常。不过我觉得事实似乎并非如此,他之所以从北齐叛逃完全是被迫的,而这次的起兵更是让人难以理解。
按说凭他和杨坚的关系,如果他不反,跟着杨坚前途应该不会差;而跟随尉迟迥造反,失败了自然是一无所有,即使成功了,凭他的实力和威望也根本不可能取代尉迟迥成为新政权的领袖。
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干一件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的事,这是一个反复小人应该干的事吗?
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他脑子被地沟油炸过,要么他真的是忠于北周!
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顶着“反复”头衔的司马消难不一定是反复小人,也有可能是北周的忠臣!
不过司马消难并不傻,他也早就为自己想好了退路——他所在的郧州和南陈接壤,万一失利他随时可以逃到南陈!
如果说司马消难对北周的忠心只不过是疑似的话,那么王谦毫无疑问是可以确诊的。
王谦也是个官二代,其父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的王雄,公元564年周齐在邙山大战,王雄力战而死,成了在战场上牺牲的北周最高级别将领。
作为著名烈士的子弟,王谦也因此特别受优待,父亲死后,年纪轻轻的他就被加封为柱国,袭爵庸国公,和杨忠、达奚武等老将并列。周武帝平齐后,他又再升一级——晋封为上柱国,不久出任益州总管。
王谦本人并没有多大才能,更没有什么战功,完全是因为承袭父荫而飞黄腾达,因此他深感皇恩浩荡,对北周政权感激涕零。
杨坚当丞相后,王谦为了自保,也曾派使者入京表示服从,但他始终觉得自己有点忘恩负义,良心上很是过意不去,感到愧对北周朝廷的大恩,因此在尉迟迥、司马消难先后举起反旗之后,他也按捺不住了,便立即决定起兵,响应尉迟迥和司马消难。
一时间,三方叛乱,四面受敌,刚上任的杨坚遇到了空前的困难。
对有些人来说,小小的困难就可以把他们压垮;对有些人来说,越大的困难越会激发他们的斗志。
毫无疑问,杨坚是后者。
即使面临着如此的危机,他依然一着不乱,指挥若定。
他先是派自己的老同学柱国王谊率军前去讨伐司马消难,接着又命柱国梁睿(西魏太尉梁御之子)攻打王谦。
我觉得,此时的北周形势有点像现在两党制的总统大选,杨坚坐镇都城长安,挟天子以令诸侯,仿佛执政党;尉迟迥雄踞北齐旧都邺城,举反旗以召天下,类似反对党。
如今,尉迟迥拿到了郧州、益州、青州三个大州的选票,而在另外几个大州中,徐州(治所今江苏徐州)总管源雄、利州(治所今四川广元)总管豆卢勣(西魏十二大将军豆卢宁之子)、亳州(治所今安徽亳州)总管元景山则坚定地站在了杨坚一边。
双方总比分3:3,算是暂时打成了平手。
现在,幽州(治所今天津蓟县)总管于翼和并州(治所今山西太原)总管李穆的态度至关重要。
日期:2014-06-11 08:34:20
NO.40
于翼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于谨的次子,于谨在八柱国中最受北周太祖宇文泰的信任,后来又力助宇文护建立北周,堪称北周第一功臣。因此于氏一门在当时极为显赫,光柱国就有三人(于寔、于翼、于智)。
为了争取于翼和于氏家族的支持,杨坚可谓是花尽血本,一出手就是大手笔,一方面对于翼本人加官进爵——晋封其为上柱国、任国公,并赏赐大量财物——绢一千五百段、珠宝不计其数;另一方面还把于翼的哥哥于寔提拔为四辅官之一的大左辅。
杨坚的投资没有白费,于翼最终拒绝了尉迟迥的拉拢,还把尉迟迥的使者抓起来送到了长安。
没有做出选择的只剩下并州的李穆。
71岁的李穆是北周开国元老,其资历比尉迟迥还深,地位则和尉迟迥、杨坚相当(三人同是最早的四辅官之一),他控制下的并州又是当年北齐的大本营,地势险要,兵精粮足。无论是实力还是影响力,李穆都比司马消难、王谦等人要大得多。
可以这么说,如果李穆相当于金箍棒,那么司马消难等人只不过是细牙签;如果李穆相当于故宫里的艺术珍品,那么司马消难等人只不过是菜场地摊的假玉器;如果李穆相当于嫪毐的天赋异“柄”,那么司马消难等人只不过是李莲英的残根败柳……
李穆的儿子李士荣暗中劝父亲起兵,响应尉迟迥。
李穆没有答应——他觉得还应该再观望观望,这种生死攸关的大事怎么可以轻易决定呢?
更何况,这种时候他不能急于站队——就像女人谈恋爱一样,如果主动投怀送抱宽衣解带往往会被男人看轻,只有保持矜持才显得更有魅力,也才会握有主动。
因此他一直没有表态。
此时的李穆对杨坚和尉迟迥来说,可谓是举足轻重——他加入哪一边,哪一边就更有胜算。
尉迟迥特意派使者前去拉拢李穆。
同一时间,杨坚也派出了心腹柳裘和李穆之子李浑到了并州的治所晋阳(今山西太原)。
其实用儿子打亲情牌是杨坚的惯用手段,上次对尉迟迥已经用过一次,结果投资失败打了水漂,但这次柳裘和李浑的组合却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口才极佳的柳裘为李穆分析各种利弊。
大意是,跟了杨坚,好处比银河系的星球还多,跟了尉迟迥,好处比孟非头上的头发还少;跟了杨坚,前程万里,金光大道,跟了尉迟迥前途渺茫,死路一条……
李穆非常满意,频频点头。
而李浑的回来更是让李穆非常感动——杨坚没有把儿子扣为人质,不正表明了他的诚意和对自己的信任吗?
又想到自己的哥哥李远立下汗马功劳却被宇文护毫不留情地诛杀,想到杨坚的父亲杨忠曾经是自己的老朋友……经过仔细考虑,反复权衡,李穆决定选择杨坚。
李士荣还想再劝父亲,李穆的回答是:周德既衰,愚智共悉。天时若此,吾岂能违天!——衣服过时了就不能穿,王朝过气了就不能忠。如今大周气数已尽,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天时如此,我怎么能违背天意呢!
李穆的这番话表明了他非凡的远见——北周已经不可能复兴,而杨坚要的不止是辅政大臣,改朝换代势在必行!
随即,李穆让李浑回京城复命,还让他给杨坚带去一个熨斗,并转达自己的口信:希望你拿着熨斗熨平天下!
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态度,他又把时任朔州刺史的尉迟迥之子尉迟谊抓了起来,遣使送到长安,同时还给杨坚送去了一条十三环金带——这是天子才能佩戴的东西,其意义不言自明。
作为一族之长,李穆的态度不仅仅是代表他自己,也代表了李家所有人。
他的侄子怀州(今河南沁阳)刺史李崇本打算响应尉迟迥,听说李穆已经决定支持杨坚了,不由得叹息道:阖家富贵者几十人,遇到国家有难,竟不能扶倾继绝,有何面目立于天地间!
话虽如此,为了家族的利益,李崇最后还是服从了李穆的决定,听命于杨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