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4-25 15:24:03
⑧周恒王的第三招
诸侯们经常不审批不报告就自顾自的打群架,周恒王感觉太伤自尊了。尤其可恨的是郑庄公,踩他几脚,他居然拿天子踹的脚印当徽章,到处招摇撞骗。如果再不教训郑国,周王室就真的颜面无存了,于是恒王咬咬牙打出了致命的第三招:讨伐郑国。
恒王铁了心要打郑国,大臣这次实在劝不住了。郑庄公虽然不想打(跟王室对掐的分寸太不好把握,输了没脸面,赢了没名声),但恒王一副绝不善罢甘休的气势,郑国知道躲不过了,也只好接招。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统周军及陈、蔡、虢、卫四国部队讨伐郑国(除了卫国,没有一个大国强国参加,恒王的号召力可见一斑)。郑庄公率大夫祭仲、高粱弥等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北)列阵迎敌,史称繻葛之战。
战争即将打响,但我先喊个暂停吧,为了讲清楚这次战役,我觉得有必要先简单回顾和拓展讲一下古代战争的阵法。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在黄帝时期,为了避免大家冲上来就混作一团群殴,黄帝发明了阵法,但黄帝时期尚属于传说时代,是不是真有阵法已经无法考证。阵法有据可考的是在商朝后期,据说当年武王伐纣,周朝的军队就在牧野排兵布阵。
西周时期的作战阵型仍比较单一,一般双方都列方阵或圆阵正面冲击对方。这种方圆阵,实质是把军队摆成回字型方块或圆圈,大将位于阵形中央,外围兵力层层布防作战。后来,春秋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为了在战争中获取胜利,根据地形条件,敌我实力等具体情况研究布置战斗队形,逐渐演变出来很多花样的阵型。繻葛之战就是先秦历史上第一次详细提阵法的战争。
据记载,周室联军分为三军:右军、左军、中军,其中右军虢公林父指挥,蔡、卫军被编在里面;左军由卿士周公黑肩指挥,陈军被编在里面;中军(王室军队组成)则由桓王亲自指挥。很明显,在这个布局里,周恒王是想以精锐的王室中军正面突破郑国的中军,两翼的诸侯国军队基本是碍于王室情面不好不来的,恒王也清楚不能指望他们干大事,就让他们凑个人数吓人,帮助搞个掩护打个杂吧。
面对周室联军的这一布局,郑庄公很快想好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把精锐之师放在左右两翼上,先击溃周室联军的薄弱的左右翼,再夹击周王。郑国军队由郑庄公及原繁、高渠弥等人率领中军,祭仲指挥左拒(拒是方阵的意思),曼伯指挥右拒。
战斗打响了,周室联军作为进攻一方,召集三军以密集的战车方阵,缓慢而齐整地向郑军迫近。这种大方阵战术的优点是阵列的整齐庞大,可以在气势上压迫敌人,摧毁敌人的抵抗意志。但三军集合形成整齐的板块,没有独立的战术单位,机动性非常弱。
在周室联军强大气势的压迫下,郑国的三军仿佛被吓傻了,反应变得迟缓,接着郑庄公率领的郑军中军开始缓慢后退。看到郑军示弱,周恒王兴奋地觉得自己就快抓住胜利的尾巴了,下令继续前进。结果,此时郑庄公在战车上突然挥舞蝥弧旗(令旗),郑军刹时擂鼓震天,郑国的左右军迅速向周室联军的左右翼冲击。更可怕的是,郑军左右军摆出了 “鱼丽阵”:25辆战车一字摆开,每辆战车后面跟5名步兵,再后面是26辆战车间错摆开,每辆战车正对着前面两辆战车之间的空隙,依此往后摆了四层。“鱼丽阵”的特点是战车之间并不密集,留有很大的空隙,后排的战车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补位,形成交错的格局。这样的阵法机动性强,进攻速度快,能够疾驰前进而不必担心相互冲撞。
无法机动,进退缓慢的周军方阵,遭到机动性强,进攻迅速的郑军“鱼丽阵”的突袭,结果可想而知:左翼陈军被冲破,几乎没有抵抗就四散奔逃:本来就只想来打个酱油回家,看到玩命了,谁都想跑。右翼的蔡、卫二国眼见陈军溃逃,也逐渐丧失斗志跑了。
两翼都跑了,中央的主力王师左右两侧陷于郑军的包围之下。郑国公子子仪从左面,祭足从右面,一起向内旋转式冲击,夹攻王师。郑庄公率领的中军立即跟上前来从正面冲击王师。王师三面受敌,连连败退。恒王本来还想力挽狂澜,坚持指挥战斗,结果一辆郑军的战车迎面驰来,郑国大将祝聃一箭射向桓王。好在没中要害,只是肩膀受伤,还是快逃命吧,桓王咬牙命令全军撤退。
周恒王采用的传统正面突破战术,终于被郑国的中央凹进,两侧包抄的战术击败。
获取绝对的胜利后,郑庄公下令不许追击,庄公太清楚了,郑国这些年发展的政治根基,在于几代国君都有周王卿士的身份和掌握王师的力量,彻底击溃王室,并不是郑国之福。万一部下再不知轻重杀了周王,自己将成为众矢之的。为了重申自己是尊王的,庄公特派大夫祭仲去慰问受伤的周桓王,恒王极其无奈的回到洛阳。
砍完无聊又失败的三板斧,恒王再也没有劲折腾了。
郑庄公声威大振,宋、卫、陈等宿敌都来求和,郑国成为当时中原最强盛的诸侯国,郑庄公小霸的局面形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