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12-24 06:56:24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上一篇较近期的小评文吧,怀念和祝福遇到过的老师朋友。)
浮生若梦,不妨“撑把雨伞去观景”
读高迎春老师散文集印记
雪后了无痕,唯春阳灿灿。雨水节气一过,满眼满心里生长融融暖意。小区花园里那丛迎春枝条越发蓬勃,今晨竟开了一朵。
周六总是美好的,春天总是美好的,更美好的是收到远方寄来的书。
我爱收藏书,尤爱来自民间的草根作家的书,最好是相识之友人的。自13年底,较少读散文了,但散文和杂文随笔一直为我所喜,为的是这份亲切与熟稔,就像面对镜子,面对一泓静水,可以照见作者,也可以照见自己。读这种文章,能让人不孤独。
《撑把雨伞去观景》分为五辑,除去第一缉《岁月记忆》和最后一缉《心灵之约》,其他以写植物为主。很多文章中有引经据典之处,足见作者知识之渊博。读了感到有趣之外,还能增长不少见识。比如花木的名,一种叫商陆的,结紫红色浆果,我一看就想起在山坡上见过但不知道名字,作者却知道它,而且知道叫它“胭脂草”。这简直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了。
从这本书扉页上,看到作者的照片堪称英俊。从简介上,读到迎春老师的出生年龄和生日,正月十五元宵节,非常好记的一个日子。巧合的是,我的父母皆是正月生日。迎春老师属马,我家人也有属马的。迎春老师是我来到文学论坛最早遇到的一位老师,其慈悲正直仁德信义,具备山东人的特点,可亲可敬。
遇见迎春老师的书,是如此幸运。他让我想起名家汪曾祺老先生,因着书中的烟火气息,因着文笔的疏淡从容。
汪曾祺老先生《昆明的雨》为很多读者喜爱,其中写到“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这篇文中写到了昆明的雨、菌子、杨梅、白兰花、木香、酒店屋檐下的鸡。文笔轻起轻落,所写事物亦样样平常,但组合起来,回味悠长。
我读了便觉得好文章便应当如此,似这种不留痕迹的技巧与淡中蕴浓的情味。“淡极始知花更艳”,修炼成这种水平绝非一日之功。而迎春老师此书中不乏这样的作品,比如第一篇《楼顶那丛绿》,开篇好极了:八二年初春,我从乡村小镇保店调往县城工作。那时的宁津县街道拥挤,门店破旧。唯一像样的建筑,就是那高四层的影院了。正是这个影院,使我心中珍藏了一个秘密。”
后面便很自然写到了楼顶上的小树,红荆与柳树,十几年里长得足人高,虽然不如生长在肥沃土壤里那样成材,但是已经创造了奇迹。作者还写到了用傻瓜相机为其拍照并珍藏。
这篇文虽短小,却非常有味道。(作者把它排在第一篇,显然也是对其情有独钟。)这篇文堪称范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尤其可贵的是它开篇的“随意”与自然,能一下子将读者引入一个意境之中,仿佛渔夫一脚踏入桃花源。
散文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贴近生活,贴近心灵。开篇第一句便有“我”,开门见山,时间人物地点事物统统出现,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语句简练,没有一句废话,节省读者的时间就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
作者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所以能精确锤炼字词句;作者已过知天命之年,所以行文豁达通透,不耽迷于文字表面的炫耀,而是直达文学的本质与内核。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能想起一首王维的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散文之所以让人喜欢读,一定要有作者的影子,和爱心。《我家种着观音竹》写得也很好,讲述了一株养了五年的观音竹的故事。它原本枯萎了,被送给作者“死马当活马医”,在精心护理下竟然起死回生。一个爱花之人,必然有一颗仁慈悲悯之心。也正因为如此,笔下才有了种种不可复制的细节,万物赋予了灵性。看到这里,不由得想到蒲松龄先生笔下的花妖,还有《红楼梦》中的仙草,那些花木往往幻化成女子,只为了报答一份恩情,这是何等温馨的缘分啊。
这株观音竹因为“姿色出众”,被人惦记上了,被要走了。作者依依不舍,念念不忘,“忽又想起该给观音竹浇水了,紧接打了个提醒电话,心想养花也同养儿女一样,不然送出门去怎么还让人这般牵肠挂肚呢,难怪佛陀说,东西从人的手中放下容易,若要从心中放下就难了。”
作为散文来说,最要紧的就是一个“情”字。作者做到了真情的注入,这点非常宝贵。我注意到这些花树中,总有作者以及家人的身影穿梭其中,为清凉的植物散文平添了几分烟火气息和人气的暖意。其中作者多次写到上幼儿园的小孙女晓越,写到勤劳的母亲和贤惠的妻子,还有论坛文友们,其中有不少位文友老师是我在中财“认识”的,比如敬一兵老师、王克楠老师、范廷伟老师、凌云昕老师等。
比如“假日里,携了妻子和孙女,去看望远居德州郊区的姐姐”,写到杨树和农家小院。写“母亲生前,极爱养花”,写到夹竹桃。从一只荔枝笔筒,写到荔枝树,写到为母亲买水果,“母亲在世时,为了让她品尝这些一辈子难得吃一回的热带水果,我没少给超市送钱。现在母亲转眼老了两年,即便再想孝敬她,却已是不能了。”人世间最令人伤感的,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一份惆怅与思念,便如溢出眼角的一滴清泪,闪烁在字里行间,令人唏嘘不已。
迎春老师不但擅长写作,也擅长评论。他在一篇评论中写到:“散文作品,初级较量是文字基础的较量,以描景状物意使笔至,画形写意得心应手为标准;中级较量是文字才情的较量,以结构新颖意蕴充盈,领异标新风格显见为标准;高级较量是文学品味的较量,以作家人格魅力突兀,作品关照自然与生命,体现人生斯世的精湛之义,具有转换生命的力量为标准。”这样的说法高屋建瓴,非常精彩。我觉得最后一层境界,跟莫言说过的“命运感”有异曲同工之妙。是的,真正好的作品不是浮华的、妖媚的、狭隘的、自恋的,而是有质感有分量的,是生命体验的结晶与升华。这就是作家,是大家的标志。
对于一个恪守道德的作者而言,散文是最接近作者本人的文体,作品与作者血肉相连,不可分割。迎春老师便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一篇动人的散文,应该有作者心的跳动,血的流淌;应该吸天地之大气,聚人间之正气。”言为心声,迎春老师说出了这番不同凡响的话语,也确实做到了。中财作者高手云集,倘若说迎春老师是山东作者的领军人物,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吧。这不仅仅是从写文章的高度,更是从做人与处世的角度,以德高望重来概括,可谓名实相符。
优秀的作家可以虚构精彩的小说,却很难虚构感人肺腑的散文。因为散文的背后,需要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活生生的人的支撑。这份人品,需要时间的考量与验证,需要面对无数双眼睛。
迎春老师文中多次写到与文友的交往,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读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有一天迎春老师路过我们这里,可一定要记得告诉我一声,那时候,我要敬上一杯当地的香醇美酒,亲耳聆听几句老师的教诲。
苏东坡说“事如春梦了无痕”,所以沈复写了《浮生六记》。人生在世,大概多数人难免坎坷,经历风风雨雨,不妨以文字为伞,“撑把雨伞去观景”,不亦乐乎?这是我对此书名字的一点猜测,对与不对,皆化作一份真诚的祝福:老师正当如日中天的年龄,希望能读到迎春老师的第四、第五本文集,相信那将是一片更美丽的风景!
写于2014.2.22周六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