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才是和珅-走出成见,走近真实》
第34节作者:
附壤 日期:2014-07-17 22:17:36
父亲去世了,安成万分悲痛。但安成悲痛的不是他父亲,而是他自己。
按照清朝的礼制,官员父母去世,称为“丁忧”,要离官回家守丧三年。在这漫长的三年里,“官”肯定是不能当了,而且还不能嫁娶、不能行内、不能喝酒、不能赴宴、不能听戏、不能应考……总之,没有娱乐,没有应酬,有的,就是在家憋着,甚至于要住在坟前搭好的小棚子里,睡草席,枕砖头块……
对于任何一个志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读书人,一生中却要有“六年”时间(一般情况下)过着苦行僧般的归隐生活,而且这样的制度在中国古代实行了千年之久,一切的一切,还要追溯到孔子他老人家。
在《论语》中,有一段孔子的学生宰我同孔子专门讨论三年守丧的问题,宰我看来,守丧一年时间就够了。然而孔子却说:子女下生后,三年时间都时刻离不开父母的照顾,所以当父母死去之后,也应该用三年之丧报答父母。最后,以“仁”字为核心建立起学说体系的孔子,给予了宰我非常严重的批评:
不仁!
孔子如此坚决维护“三年之丧”的态度,也坚决地影响了后世。从汉朝“独尊儒术”后,三年之丧的制度竟然生生贯彻实行了下来,并且一直延续到明清,延续到安成。
按照规定,此时安成应该收拾行装、移交好工作,立即赶往祖籍为父亲守丧。
然而,三年的时间,风云变幻,等他再回京城的时候,估计早已物是人非。到时候能不能重新做回司务这个“肥差”?安成心里着实没底,再加上自己为争取这个职位付出了那么多代价,此时去官回乡,实在不甘心!
于是,安成在埋怨了几通老父“死不逢时”外,也做出了一个铤而走险的决定:把父亲去世的消息隐瞒下来,密不报丧。
可是,安成的保密工作却做得不到位,不久,安成的“事迹”就败露了。户部那位新任尚书也知道了此事,不过在他看来,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不是再把安成“打回”笔帖式,而是杀杀和珅的气焰。
掂量了一下自身实力以及当时的形势,这位尚书并没有冒险把这件事上报皇帝,而是密报给了当时一位性格耿直的大臣:吏部尚书永贵。
日期:2014-07-18 22:43:17
这时的永贵,已经是一位72岁的老臣了。此前的时间,永贵已经侍奉了雍正、乾隆两朝皇帝。虽然资历很深,可是永贵的仕途只能算是不温不火,早在雍正年间,永贵就已身为江西巡抚,四十多年后,永贵终于攀上了自己仕途的巅峰:但也只不过是吏部尚书,外加协办大学士(大学士的副职)。却一直未入军机处。
可能正是这样不温不火的仕途生涯,再加上耿直的性格,才让永贵对和珅心生厌恶,毕竟和珅26岁就已经入职军机处。
总之,当永贵知道这个消息后,立马派人暗访查明了此事。然后第一时间给皇帝写了奏折,在奏折里,安成当然罪不可赦,而作为曾经保举过安成的和珅,同样罪不容恕。
这一切都是在秘密中进行的,目的就是要在乾隆面前占一个先机,给和珅一个措手不及。
眼看和珅的一场大祸就在眼前了。
然而,此时不得不佩服和珅的远见。此前不知何年何月,和珅竟然同永贵的儿子伊江阿攀上了关系,而且关系杠杠滴。譬如这次事件,伊江阿知道父亲在写奏折弹劾和珅的时候,不惜违背父亲的意愿,马上溜出后门,将这件事告诉了和珅。
听到这件事,和珅也是大吃一惊,惊出一身冷汗。不过对这个突然袭击,和珅已经有足够的时间,有备而无患。
和珅连夜做好了准备。
第二天,永贵上奏乾隆,除了指出安成“大逆不道”之外,也指责了和珅包庇安成云云。
而乾隆的反应,即在永贵的预料之中,又在预料之外。
日期:2014-07-25 22:43:28
预料之外得是,乾隆似乎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情。再看旁边并不显吃惊慌乱的和珅,永贵一下子明白了过来。
自己晚了一步,和珅已经“恶人先认错了”。
永贵仍旧没有死心,他继续弹劾和珅,大意是像安成这样父死不报、大逆不道之人,居然得到了和珅的提拔,可见和珅也不是什么好鸟。再说安成父死不报的事情户部早有人知道,和珅作为户部侍郎外加安明的“知遇”恩人,怎么会不知道呢?和珅明显徇私包庇……
沉默是金,可如果这时候沉默,那就是金属了,而且是贱金属。
比起永贵有些凌乱的陈述,和珅的回答则有条理得多,归其原因,和珅打得是一场有准备之仗,而永贵,轻敌大意被伏击。
首先,和珅指出安明在自己手下办事的确尽心尽力、尽职尽责,那么多年的司务的工作经验在那摆着呢,臣只是按能力保举;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臣保举安明在先,安明父亲去世在后,按这个逻辑,怎么能说臣保举大逆不道之人呢?最后,臣也是昨天才知道这个消息,所以连夜立刻上表,这等大逆不道之人,理应重罚,而作为安明的领导,臣也愿听凭皇帝的处分。
一通慷慨陈词,几乎滴水不漏,此时,就连永贵也说不出什么了。只有一旁冷眼旁观的乾隆,意识到该是自己一锤定音的时候了。
一句句话,经乾隆的嘴舌,变成了一道道神圣不可侵犯的旨意,宣判了两个家族的命运:
和珅,虽受安明蒙蔽,但也难辞其咎,给他降两级处分。
安明,着令凌迟处死,全家籍没。
至此,这宗野史中流传的和珅被弹劾的第一案,在乾隆的一锤定音中结束了。反观这个记载,一个八品小官的案子,竟然让两位重臣拿到乾隆面前裁决,一个父死不报的罪名,竟然让安明这个芝麻小官惨遭极刑,从哪方面来看,都有小题大做的意思,而从许多地方来看,这段记载都有些“扯”。
但如果结合一下当时刚刚发生不久的一件事,似乎能找到这段野史记载中一丁点合理之处。
这件事就是:在和珅被弹劾的前一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乾隆皇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以86岁的高龄,崩。
这位崇庆皇太后,生前享尽了荣华富贵,号称“以天下养”,她也几乎是清朝最有福气的女人,生长在大清朝最鼎盛时期,没有参与政治的愿望,也就没有了勾心斗角的心累,最重要的,是有乾隆这个孝顺儿子。
从许多资料看,乾隆皇帝对生母的孝顺,是发自内心的
早在崇庆皇太后六十大寿之时,乾隆就曾大兴土木修建“清漪园”,并将里面的一座山命名为万寿山。而清漪园,便是著名的颐和园的前身。
这仅仅是六十大寿,到了七十大寿、八十大寿,乾隆对庆典的举办,一次比一次隆重。
乾隆的一生,喜爱游山玩水,但只要皇帝后身体允许,乾隆都会带上崇庆皇太后。这位前半生一直待在京城的女人,后半生跟随儿子三游五台三上泰山四下江南,而谒陵和秋猎更是场场不落,遍览大好河山。
直到86岁高龄的时候,这位幸福的皇太后,才走完了自己尊崇之极的一生。
崇庆皇太后去世后,乾隆悲痛怀念之情,尽在下面这件事体现出来。
他发了一道谕旨,要内务府制作出一座金塔,金塔里放上崇庆皇太后的头发,塔内雕刻供奉无量佛一尊。如今,这座重达三千余两的金发塔,珍藏在故宫中,塔内珍藏着乾隆母子深情,万世流传。
不仅如此,崇庆皇太后去世后第二天,乾隆就宣布普免天下钱粮一次,而其棺木下葬时所经之地,年赋税均减十分之七……
乾隆之孝,斯至于此!
而安明事件发生时,距离崇庆皇太后去世不过一年多的时间,此时的乾隆,还没有完全走出母逝的阴影,安明此时“顶风作案”,落得如此下场也怪他咎由自取吧。
所以,安明这段野史记载,有它“丁点”合理的地方,但就整体而言,杜撰的成分很多,不足以作为信史。
即便从对安明的个人情感来说,也不希望这件事情真曾发生。否则,对安明,只有一句话:何苦来世上走一遭。
野史的有趣,在于过程的绘声绘色,正史的枯燥,大多在于它只注重结果。就像这件事,正史中留下的是一个结果:
和珅降两级留任,但不久,被调任崇文门税务总管行营事务监督。
而崇文门,号称天下第一税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