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在烧——高智商犯罪推理小说》
第45节

作者: 百年如歌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10-25 13:11:00
  这是专案组成立以来,萧屿召开的第三次全员参加的案情通报大会。
  由于之前查案受阻,专案组的士气有些低迷,很多人走进会场时都蔫头耷拉脑的,以至于萧屿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宣布魏广军的死并非意外死亡,而是被人设计谋杀的,并且与杀害江涛的是同一个人,底下一下子就开锅了。
  萧屿没有多做解释,让身边的警员把电脑连接到投影机上,趁着大家观看录像的时候,闭着眼睛琢磨下面的工作应该如何安排。

  录像放完,心里面也大致有了数,接着让小庄把整个案件详细介绍了一遍。
  小庄费了半天口水把案情讲完,底下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说话,显然是被凶手复杂严谨、丝丝入扣的作案手法惊住了,要不是听到萧屿亲自参与了试车,并找到了路灯损坏的原因,恐怕早就有人站出来质疑小庄在编故事了。
  被凶手震住可不是好事,太影响军心士气,没开战就先矮了一截,后面的仗还怎么打?
  萧屿扫了一眼下面黑压压的人头,咳了一声,这次没再征求任何人的意见,直接开始分派任务。
  首先,还是从监控录像上面入手。凶手虽然用纸把脸遮住了,但是基本的体貌特征还是可以确定的。
  日期:2015-10-25 13:22:00
  男性自然不用说了,身高176厘米,上下误差绝不超过2厘米。
  这是老白特意跑到现场进行了实地测量,并且查阅了停车场监控探头的物理参数,最后利用专门的测量软件计算出来的数字,准确性毋庸置疑。
  体重在140斤到150斤之间,属于不胖不瘦的中等身材,考虑到冬天穿的衣服较多,可能会有5斤左右的误差,结合之前在江涛被害现场找到的鞋印,确认凶手穿的是42码的鞋。
  唯有年龄这一条不好确定,凶手从始至终都没有把一寸皮肤暴露在监控探头之下,但是萧屿大胆地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就是30到40岁之间。
  因为这十年是人生中的黄金时期,无论身体精力、头脑智慧、还是人生阅历,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

  如果年纪过轻,很容易热血上头,做出来的事情不会这么严谨富有理性,而超过四十岁,很可能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和磨难,再加上家业儿女的拖累,把一切都看得淡了,容易失去了犯罪的冲动。
  当然,这只是个模糊的参考范围,并不是严格教条地把年龄限制在这十年之间,上下相差少许是可以的,相差太多就要慎重考虑了。
  同时,萧屿第一次在正规的会议上把凶手的文化程度也加了进来,认为凶手接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有理工科的背景和很强的动手能力,从事的有可能是教师、工程师、科研攻关以及金融咨询等脑力劳动量大的职业。
  日期:2015-10-25 13:24:00
  但是光有这几条还远远不够,符合条件的人太多了,还需要更加细化人群,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嫌犯拼图,按图索骥才能让凶手无处遁形。

  关于这一点,底下的人议论纷纷,江涛的案子刚好过了半个月,魏广军也已经死了四天,就算之前有人见过凶手的样子,也早就忘了。
  可行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对比江涛小区案发当晚的录像,从中找到凶手,同时还要通过监控查魏广军死前的那几天,是否有人跟踪过他上下班。
  在依靠高科技手段的同时,萧屿还加强了传统的侦查手段,就是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走访,重点关注修车店、洗车场,以及能够给机动车打气补胎的个体修理点。
  凶手要把硬币放进魏广军的车里,一定会在这些场所进行,说不定就会有人注意到并且记住他的样子。

  此外,还有造成魏广军车祸的罪魁祸首,马路上的那两块石头。
  魏广军出事当晚,在进行过现场勘查之后,这两块石头被人们顺手搬到了路边,第二天萧屿试完车,特意把它们带了回来,就放在老白的实验室里。
  因为他发现石头的外表很新,茬口上也留有明显的开凿痕迹,完全不是在山上自然形成的饱经风雨的状态。
  萧屿给老白也安排了一组人手,让他开车带着石头去开发区周边的采石场鉴定,争取通过石头的来源,找到凶手把它们运到现场的轨迹。

  萧屿相信,凶手在搬运石头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目击者,就算不记得凶手的长相,也会记得凶手运载石头的交通工具,这又是进一步锁定目标嫌疑人的途径。
  日期:2015-10-25 13:26:00
  布置完这些,萧屿回过头让潘国庆抽出几个人,协助小庄去调查魏广军的背景资料和人际关系,这项工作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进行了。
  萧屿特意叮嘱小庄,要把调查的重点放在魏广军和江涛的共同点上,凶手绝不会无缘无故地选中这两个人,找到两起案子之间的联系,凶手的犯罪动机就出来了,有了犯罪动机,凶手的身份就不再是困扰警方的难题。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两个人本身就是姻亲关系,日常的联系是少不了的,如何拨开纷繁复杂的家长里短这些表象,准确地找出致他们于死命的共同原因,对小庄来说是个考验。
  看到小庄有些迷茫,萧屿不厌其烦地开导他,从两个人的工作、生活、社交三个方面着手,列出他们的交叉点和共同认识的人,把他们和凶手的典型特征进行比对,看看彼此之间存在哪些共性,如果能把这些数据做成一张图表,就会事半功倍了。
  在小庄豁然开朗的同时,萧屿看到边上的冯队把自己刚才说的这些一一记在小本子上,不由得有些触动,自己当年就是这么一点一点跟着前辈学习的,准确地说,是偷师。
  冯队记完,抬头问萧屿:“老大,我的任务呢?是查监控还是实地走访?”
  萧屿知道他问这话的意思就是想跟着小庄实地走访,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实际走一圈下来才能把这些东西吃到肚子里,变成自己的经验。
  萧屿正在犹豫的功夫,身旁的潘国庆插了一句:“老大,咱们现在的人手不够,你看能不能先把冯队调回来,反正林小鹏那个案子也不急于一时,倒是眼下这两桩案子拖不得。”
  见冯队热切地看着自己,萧屿低头想了想,说:“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人手不够我向上头申请,冯队还是继续跟进林小鹏的案子吧。”

  冯队脸上掠过难以掩饰的失望,点点头没说什么。
  日期:2015-10-25 13:28:00
  其实相比之前江涛的案子,凶手这次设计魏广军的时候,虽然表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犯罪手法和高人一等的智商,但是在整个作案的过程中,还是留下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瑕疵——为了高调挑衅警方,而委托广告公司制作的大型户外广告。
  这对萧屿来说,是非常重要且难得的线索。
  凶手必须把自己的要求告诉广告公司,对方才能够承揽这项业务,就算一两句非常短的广告词可以在电话或者电子邮件里面说清楚,但是付广告费的时候,凶手总要露面吧?不收到钱,广告公司脑子进水了才会白给你干活。

  总之,只要凶手跟人打交道,就一定会留下可以追踪的痕迹。
  因此,萧屿对抓获凶手的信心还是比较充足的,不再像之前那样茫然无措和举棋不定。
  不过这一点萧屿只在会上简单地提了一句,没有多讲,因为潘国庆派去广告公司取证的人还没有回来。
  会议结束前,萧屿特意强调了保密纪律,完全保密不可能,至少是不传播不扩散,不能让外界,尤其是媒体,知道魏广军的死另有隐情。

  杜宝山接口道,他已经让分局主管宣传的杨副局长联系区里的宣传部了,封锁传统渠道的同时,更加注意监控网络论坛和手机微信这些新兴的媒体。如果发现有人恶意传播造谣,警方会第一时间把对方请回来进行“说服教育”。
  搞行政工作的就是政治头脑敏锐,萧屿对杜宝山能够想在自己前面很满意,转过头又嘱咐潘国庆,让他有时间去魏广军家里跑一趟,做做他老婆的思想工作。
  因为后期的侦查过程中,警方需要了解魏广军死前的一系列活动和相关背景资料,所以魏广军的死因是无法在他的家属面前隐瞒的,这就需要大家相互体谅和理解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