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说,别讲鬼故事,因为啊,鬼也喜欢听故事!》
第19节

作者: 卜芷卉
收藏本书TXT下载
  “舒坦吧?”二爷问道。
  刘老瓜连连点头,让二爷多扎几针。
  “那不成,治病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心急病难医。”二爷假模假式地说道,然后深叹一口气儿:“可惜此地容不下咱师徒了,你日后就自求多福吧!”
  “别介啊!”刘老瓜赶紧拉住了二爷:“先生多留几天吧,大不了村长那边有我挡着。”
  见目的达成,二爷这只老奸巨猾的老狐狸无奈地摇头道:“医者父母心,也只能这样了。”
  等我们赶回老种家的时候,大伙已经准备“撬秧”了。

  村里的老人拿着扁担进来撬秧,连撬三下,一边撬一边对着门口喊:撬秧了,躲开风口啊~
  院子里的所有人都闪到两边,不对着门口,免得被“殃”打了,怕“殃”打后生病的。撬秧之后,孝子拿一个口袋,兜住逝者的头部,抬到外面灵棚的棺材里,灵棚对着正门口。
  接着就是“拨正”了,把亡人抬进棺材,孝子拿着一杆秤一面镜子在逝者面部晃动,连喊三遍:爹诶~明的是镜啊,灵的是秤,拨的是正啊!告诉逝者灵魂不要走偏。
  拨正之后,才开始正式封棺钉棺楔。
  一老头拿着小锤,手里握着棺材钉,当钉左楔时,喊声:“头往右躲诶~”

  钉前右楔时就喊“头往左诶~”,旨在告诉死者,躲开钉下去的棺楔,不要被棺楔伤着。
  这时候,跪在地上的孝子连喊三声:“爹,三股道从当间(中间)走啊,走亮道啊!”
  然后像前天的那两口棺一样,弄个“黑面四角”:铺上黑纱,挂上五帝钱
  繁琐的礼仪终于结束,仪仗队领着棺材出了院子,朝着南山的坟岗出发。
  我们跟在刘老瓜后面,一行人到了南山,由村长找了块地儿,孝子挖第一稿“打墓破土”。
  只是到了坟岗进口就被拦下了,棺材洞的具体位置除了孝子根本没人知道,送丧随行的只到坟岗。
  追到这一步,二爷问我:“有没有想起啥?”
  我木讷地点头,确实想起了我那死去的老爹,因为我爹当年为了偿我爷爷造下的杀孽,被讨债的老牛“呼走”。死于非命。
  “犯呼”也就是“犯煞”,民间风俗有“连三”的说法,如果家族至亲在三年内先后去世,“连三”的机率就很大。
  而所谓的“连三”,就是还会有一人将被死者“带走”。如果没有懂行的先生及时处理,死人怨气不息,就会祸延生人,整条村子连着串地死。
  这可不是大话,有这么个说法,当年闹那啥大革命的时候,咱那头子爷爷就决定废除了土葬,为的就是打倒像这样土葬顺出来的牛鬼蛇神,你想啊,死人都挫骨扬灰了,还能跳出坟地害人吗?
  这叫“抓住主要矛盾”,治病寻源。
  至于个中隐情,我也不敢犯浑多嘴,总之一句话:死人要是办不干净,活人白受罪。

  “差不离了。”二爷点点头:“只不过这次的‘连三’可不简单。”
  “那现在咱咋办?挖坟吗?”我问。
  “不急。”二爷笑眯眯地看着一旁的刘老瓜说道:“天气热得紧,咱先去吃个西瓜纳纳凉。”
  刘老瓜的瓜田偏东,三亩多地儿,西瓜叶儿波浪似的一卷一卷的,刘老瓜在旁边搭了个长棚。
  二爷走进瓜田,张望两眼,扣着手指头敲打几下,咚咚作响。
  “先生,挑瓜有一手啊!”刘老瓜破开二爷挑的西瓜,皮薄囊红。
  “这玩意儿跟看病是一样的,‘望色听诊’。”二爷又开始忽悠:“你的病也是这样,看上去没啥,但内里糟做了一团。”
  我啃着西瓜,乐呵地看二爷把刘老瓜忽悠得团团转。
  “要想治好,我的先问问你,老种家到底怎么回事?”

  那刘老瓜顿时拉下老脸:“不成,这事儿村长不让外头说。”
  二爷也不心急,又说道:“那这病你就另请高明吧。”
  刘老瓜顿时急了:“我说,我说还不成吗?”
  原来,老种的死,有关拐磨山的一个传言。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民间有很多忌讳,比如,湘西苗族在阴历每月初一、十五忌讳挑粪,你要是称呼他们“苗子”他们会跟你急。
  拐磨山也有个忌讳,忌狗,沾不得狗肉,忌口,就连狗字都是忌讳。
  这忌讳则源于一个流言,说是一场大火,烧死了一窝狗棚。
  这养狗的主人有个野名,叫山狗,临死前发下诅咒会变成恶狗回来咬死全村人,
  虽然诅咒一事儿不知真假,但是拐磨山至今还沿袭着忌狗的遗风。
  听到这,我想起了我家也有忌讳来着,忌牛!

  当年我那死爷爷开罪了老牛,所以我家从爷爷辈开始就忌了牛肉这口。
  “那‘山狗’后来哪去了?”二爷问道。
  刘老瓜又切开一只西瓜说道:“这就难说了,是生是死谁也不知道?”
  “不过我听说啊......”刘老瓜那爱叨逼的性子又上来了,张望着四处没人才继续说道:“大概十几年前,拐磨山一场疯狗病要了十几条人命。”
  疯狗病是乡下的说话,医学上叫“犬瘟病”,得了这种病的患者身体突然发热,神经异常,不出三天就不治身亡。

  “后来村子来了位端公,说是有冤魂作祟,然后不知用了啥法子治好了,也是从那以后拐磨山就留下了忌狗的遗风。”
  “二爷,啥是端公?”我好奇地问。
  二爷晃了晃眸子说道:“端公可不得了,跟咱路挡子一样,吃‘阴间饭’的,但本事儿可不得了。”
  那个时候民间高人还真有,不像现在的巷子胡同,腰里揣只死耗子冒充打猎的,上来就一句印堂发黑,电脑算命,真是有够扯的。
  跳大神各位听过吧,端公也跳,但前者请的是东北的胡黄野仙,后者请的是地仙。
  不得不说的是,端公驱邪治鬼,往往着急赶路,但是那个年代交通不便,于是就有了“鬼抬轿”这一绝技。
  端公收了主家的邀请,算好时间,天黑就出发,天亮前要赶回。来回几十里山路,道路崎岖,黑灯瞎火,十分不便。
  为了节省脚力,道行高的端公就会驱使鬼抬自己,第一,鬼要听你的话,叫向东不能往西,不然回不了家;第二,要掐好时间,鸡打鸣前一定要下来。不然的话,鬼就会把你撩在刺架里,刺你个头破血流。
  只不过当年来拐磨山的那位端公和山狗一样,事后就人间蒸发了,再也没出现在拐磨山。
  正说着起劲儿,刘老瓜突然比划了个嘘的手势,让我们低下头。

  这当头,只听见瓜田里传出兮兮嗖嗖的声响,瓜叶翻动,月光下一个鬼影子颤动。
  半分钟之后,刘老瓜从桌子下拿出三支香点了,抚了抚胸口:“老糊涂了,竟然忘了今天是老种出殡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