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才是春秋——唯一不能缺席的王朝》
第44节

作者: 贾志刚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8-10-4 22:08:47
   
  ——老四之死

  老大老三都死了,老二现在是仇人,谁来干这个国君?
  老四呗。答案正确。
  祭足从陈国把公子仪给请了回来,公子仪的性格跟大哥相近,把国家都交给祭足管理。祭足依然派大将甫瑕驻守大陵,防范厉公。为什么不干脆出兵灭了厉公?因为这个时候郑国已经没有能够领军的大将,再加上宋国出人出钱帮助厉公整固栎城,要拿下栎城并不容易。
  长话短说,一转眼,十四年过去。
  第一号男配角祭足虽然够狠,那也狠不过命去,终于,祭总理去世了。
  算一算,从郑庄公寤生上任,到公子仪上任十四年,祭足担任郑国首相,足足六十四年。这样长时间的总理,那在全世界也没有第二个。
  再算,祭足从郑武公开始担任公务员,中间辅佐了爷孙三代六个君主,这在世界历史上恐怕也没有第二个。
  为什么祭足的政治生命能够这么长?他喜欢洗脚。
  祭足去世了,郑国人民感到很悲痛,免不得写一些“人民的好总理,你在哪里”之类的悼念文章。但是,有一个人高兴坏了,幸灾乐祸的人始终是存在的,谁?郑厉公。
  “哈哈,老祭,你还是死在我的前头了。”厉公听到这个好消息,连夜庆祝。
  祭足死了,厉公再也没有对手,立即行动,第二天夜里偷袭大陵成功,活捉守将甫瑕。甫瑕贪生,当面求饶,承诺帮助厉公除掉公子仪。于是,厉公以甫瑕的老婆孩子为人质,放甫瑕回郑国都城。甫瑕倒也说话算数,跟厉公里应外合,杀死了公子仪和他的两个儿子,迎厉公复辟。
  这一年是郑厉公元年,也就是前680年。
  厉公不是昭公,厉公可没有那么心慈手软。他知道,清除异己是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子之事君有二心矣。”(《史记》)昭公先把甫瑕请来谈话,直接说“你是个叛徒,你这样的人怎么敢用?”
  甫瑕没话说,基本上,厉公也没给他发言的机会,推出去就给砍了。甫瑕后悔死了,早知如此,何必帮他复辟呢?
  其实,叛徒不叛徒并不重要,厉公之所以要杀甫瑕,其实并不因为他是个叛徒,甚至不是因为他整整对抗自己十七年。
  杀了叛徒,按理说忠臣就该重用了吧?不然,忠臣更要杀。
  第二个被找来谈话的是原繁,祭足死后,原繁就是资格最老的元老了,而且,作为公族,原繁还是厉公的伯父。想想看,原繁该有八十多岁了。
  “寡人出,伯父无里言;入,又不念寡人,寡人憾焉。”(《左传》)厉公对原繁说:“老伯啊,当初我被赶走了,你呢也不暗地里跟我通消息;我回来了呢,你又不来表个忠心,我很不高兴啊。”
  没办法,八十多岁的原繁被逼上吊自杀了。
  叛徒要杀,忠臣也要杀。年轻的要杀,老得快死的也不放过。这就是郑厉公。
  之所以要杀甫瑕,是因为他握有兵权;之所以要杀原繁,是因为他是大臣中的首领。
  现在,掌握兵权的甫瑕被杀了,在公族中最有号召力的原繁也自杀了,两大威胁解除,厉公终于可以安枕了。
  有人问,祭足呢?与厉公有深仇大恨的祭足呢?虽然祭足死了,厉公会灭他的门吗?答案是否定的。
  厉公没有动祭足家的一草一木,甚至他还特别关照祭足的子孙。祭足一家安然无事,舞照跳,马照跑,厉公说了:“老祭嘛,各为其主嘛。”
  对于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来说,恩怨可以一笑泯之,但是利害关系要随时牢记,铲除异己绝对不能手软。而厉公显然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尽管他不一定是个好人。
  不管怎样,老四也死了。
  根据《史记》的记载,“初,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居六年,厉公果复入。”什么意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六年前,曾经有两条大蛇恶斗十七天,一条是农村户口,一条是城镇户口,最后,农村户口战胜了城镇户口。六年之后,厉公果然回来了。算一算,正好被赶走十七年。
  所以,蛇这个东西不要轻易惹他,他们能预测历史,就像癞蛤蟆能预测地震一样。
  郑国一口气杀了三个国君,真够乱的。有人说,小国才这样,大国不会。
  那么,来看看大国是怎么干的。
   
   

日期:2008-10-5 10:38:35
  
  二十.周公主义

  周朝开国,武王在分封诸侯的时候显然有所考虑,决不是随手就把那里封给谁。武王分封诸侯的方式就像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把最危险的地方给能力最强的人,把最安全最舒适的地方给最弱的人。
  看上去这不公平,但是,从长远看,这很公平。我们常说:风险越大,机会越大。
  按着当时的天下形势,陕西属于周朝的根据地,而西戎那时候不成气候,因此周朝的伟大首都并没有迁去中原,而是留在西部;在南面,一帮蛮子国家都在深山老林里,不成气候,因此不去管他;主要的敌人在哪里?第一在东面,东部的夷人实力很强而且忠于商朝,周朝的势力那时候根本到不了东海;第二是在北面,北面的狄人来去如风,破坏性很强。
  基于这样的形势,武王作了以下的人事安排:姜太公封在齐国,在今天的山东北部,主要对付东夷;周公旦封在鲁国,在今天的山东南部,主要对付淮夷和徐戎;召公奭封在燕国,在今天的北京一带,主要对付狄人。这样,周朝初期三个能力最强的人都分配了重任。
  后来到了成王,又把晋国给了最有出息的弟弟唐叔虞,在今天的山西南部,同样用来对付狄人。
  事实证明,把最艰难的任务给能力最强的人等于是给了他们最好的奖赏。齐国、鲁国、晋国任务完成得非常好,不仅防范了敌人,而且征服了敌人,燕国也很好地屏蔽了狄人。齐国鲁国晋国先后成为大国,周朝东部变成了无国界,直通大海。而后起的晋国一统北方,与楚国一同成为超级大国,只是北边的草原实在无边无际,才给了匈奴人繁衍壮大的机会。
  说到周朝的大国,从地位、国土、国力、文化等诸多方面来说,齐国和鲁国绝对是首屈一指的。这两个东方最大的国家,同时又是整个周朝最为和睦相处的两个国家,世为婚姻的两个国家,几乎没有战争,很长时间就像一家人一样,以至于到了如今,山东就简称为齐鲁。
  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介绍这两个国家的历史。
  那么,我们先说鲁国。换言之,从周公开始。

  ——孔圣人心中的圣人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但是,孔子的心中有他的圣人。
  孔子心中的圣人是谁?周公,确切地说,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姬旦。
  孔子非常推崇周公,认为他是古代最伟大的圣人。孔子反复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周公,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中华民族的所有美德和智慧都体现在他的身上。周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天文学家、音乐家、文学家。历朝历代,人们对于周公的尊崇从来没有改变过。
  非常遗憾,现代人对周公所知甚少,知道的一点皮毛大致就是“周公解梦”或者“梦见周公”。
  周公是中国文化的先圣、至圣,将中国文明推向了最高峰。我们今天的文化观念,道德礼仪,风俗习惯,都是由周公创立,一直传承至今。孔子一生所做的事情,无非是倡导周公的政治理想和周礼文化,老子的《道德经》不过是周公整理编写的《周易》的读后感。总结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第一个重要的人物是黄帝,实现了天下归一,带领中国人进入文明社会,是人文初祖。第二个便是周公,开创了中国文化,将中国文明推向了极高境界,是先圣至圣。不夸张地说,周公缔造了周朝的繁荣,也缔造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政治和道德文明,他的民本思想,直到今天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理论基础。
  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没有走出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范畴,而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则不过是周公思想的不同解读。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周公,那就是数典忘祖,那是耻辱和愚昧。
  开始说周公之前,尤其提醒以下姓氏保持恭敬,因为这里将要说的是你们的祖先,伟大的祖先,令你们自豪一生的祖先,这些姓氏是:鲁、蒋、邢、茅、祭、展、柳、臧,还有一部分姓周、汪、季、孟、施的。回忆一下,前面那个洗脚的祖师爷祭足就是周公的后代,厉害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