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闻拾趣——不靠谱讲述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那些神鬼志怪事儿》
第45节

作者: zkm20051987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9-17 13:32:00
  135、子不语——助鬼制恶人
  传说凶恶的人临死前,阎王爷必定会派出恶鬼来抓他,因为只有通过恶鬼的力量才能制服这凶恶的人。
  扬州唐某的妻子是个远近出名的泼妇,为人凶残彪悍而且特别小心眼,家里的妻妾奴婢稍不如意都会被她下令活活打死。不久,这悍妇得了急毛病,不过虽然她生了病,但是却丝毫不改往日骄横撒泼的作风,躺在床上犹自不停的咒骂众人。唐某隔壁有位名叫徐元的邻居,这哥们臂力惊人,比泼妇早一日昏厥在床上,只是虽然他晕倒躺在床上但还是不停的发出呼喊喝骂声,就像在与人打架争斗一样,旁人看见一致认为这家伙八成在做噩梦说梦话呢。就这样折腾了整整一天,徐元终于苏醒,旁人就问他到底梦见了什么玩意,居然有这么大的反应,徐元就回答:"妈的,我那天好好的突然就被一群鬼差抓壮丁拉去帮忙,原来那群鬼差是奉了阎王爷的命令去拘捕隔壁老唐家里那只母老虎,没想到那悍妇力气实在是太大了,一大群鬼差居然奈何不了她,而他们听闻我徐某人臂力惊人,就找到我希望我能帮他们将那悍妇擒住。不过那悍妇的确有两把刷子,大爷我与她缠斗了整整三天三夜,终于在昨晚上趁那娘们不慎露出破绽将她绊倒,这才将她捆绑起来交给了那群鬼差,干完这事那群鬼差才将我放回来。"众人听罢马上去隔壁查看唐妻情况,果然那泼妇已经气绝而亡,而她左脚脚踝处还残留着一块乌青的抓痕。

  日期:2015-09-17 22:57:00
  136、夷坚志——刘氏冤报
  福州人高君贽,进士及第之后娶了檀家的女儿为妻,婚后夫妻二人感情深厚,没多久就生下来一个大胖小子,二人细心照料以及教导自家儿子,待儿子年长之后颇有其父当年的风采。古人讲究成家立业,这成家还在立业之前,眼看儿子转眼间也成年了,是时候给他找个媳妇让他成家了,就这样,老高的宝贝儿子娶了同郡一户姓刘人家的女儿,还先后生了两子一女,不幸的是最小的孩子还没出生多久小高就去世了,留下孤儿寡母和年老双亲甚是凄惨。更不幸的是老高眼见自己白发人送黑发人心情也愈加沉重,官至朝散郎之后没多久也抑郁而终。高家剩下的两个男丁中长孙也就是一个智力平平的普通人,甭指望他能担负起复兴高家的重任,另外个孙子现在还小,一时半会也别指望了,只有婆婆檀氏和儿媳刘氏两个妇道人家一起撑起了这个破碎的家。

  眼看着高家好好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就快玩完了,一件更致命的事又发生了。俗话说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刘氏正当虎狼之年,又死了丈夫,这家里没人能解决的事当然就要找外人帮忙咯,这不刘氏死了老公没过多久就与一个秃驴勾搭上了,更过分的是两人居然还在家里偷欢,全当家里没人似的。檀老太太见儿媳这么不守妇道实在是看不过去了,就理所当然的责备刘氏希望她能悬崖勒马好歹给家人在外人面前留一点颜面,刘氏被婆婆责备之后对此是又愤恨又恐惧。正巧没过多久赶上檀老太太生病,刘氏就不给老太太买药希望这老太婆因此病重而死,这样自己在家里与秃驴私通就没人多嘴了。檀老太太本来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加上遭受丧夫丧子和儿媳偷人等一连串的打击,这一生病又没人管,结局就不难预料了,不久她就如刘氏希望的那样去与自己死去的丈夫儿子团聚了。但是即使这样刘氏也觉得不心安,因为老太太身边有两个婢女啊,万一她们将自己的所作所为告官了自己岂不是也玩完了?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将这两个婢女也一起毒死算了。刘氏是个很有行动力想到就做到的人,当天她就在两个婢女的食物中下毒,但是可能遇见了奸商买到了过期毒药,二人居然没被毒死,刘氏也是个狠辣果断的人,也不管二人是否还有气直接就强行将二人装殓并焚烧弄了个毁尸灭迹。

  将家里所有碍眼的人除去之后,刘氏很是过了一段舒心的日子,奈何因果循环报应不爽,过了几个月,刘氏得了场怪病,一天到晚喊叫她所毒杀掉的那两个婢女的名字说:"我脸疼死了,别在拉扯我的头发了。"或者说:"鞭打得我也太多了,我实在受不了了,能不能行行好少打我几下。"家人对此非常奇怪,就问她到底怎么回事,刘氏有气无力的回答:"婆婆与死去的两个婢女在我身边鞭打我。"刘氏就这样被折磨了十来天之后就咽气了,不过对她来说这样也不能不算一个解脱,后来她的儿子因为祖父也就是高君贽生前的关系和人脉当了官,可能由于父亲和祖父死得早没人管教的原因,再加上的确是中人之姿没啥过人的本事,在任上也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政绩,典型的混吃等死,家道也随之中落。而这件事也是《夷坚志》的作者洪迈从高君贽的从子高介卿处所得知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