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破赭圻。赭圻这个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整个鹊洲这条战线可以攻守的绝佳位置,沈攸之的军队采取了围城打援的战术(这其实可以说明沈攸之军队应该多于敌军),赭圻里面粮草吃紧,对方核心战将刘胡想用船只覆盖偷偷运粮过去,结果此举被沈攸之发现,损失米多斛;刘胡再次想凿开山洞把米运过去,结果工程兵还是被沈攸之的职业兵打败了,无计可施之际,赭圻里面的军队已经不能再守了,开门突围,赭圻归于沈攸之。
2、刘胡和袁顗的矛盾。朝中无良将,邓埦没办法,想起用夸夸其谈(这就是清谈的代表之一)的袁顗都督军事,袁顗站在大帅帐中,天天袒胸露乳,给人家讲道理,又听信说建康物价立马奔溃的传言,想坐收渔利,与刘胡起了很大的矛盾,结果军心不齐。
3、良将张兴世初出茅庐。各路官军与袁在浓湖对峙,以前的军主现在的龙骧将军张兴世建议切断上游的粮道,并在长江这段线上最狭窄、水流最急的钱溪一带部署千人,就可以控制他们万人的粮道,这个提议得到了绝对的支持和贯彻;张兴世还是不是派出200艘船到江面上游弋来回,作出一副逆流而上不可得的样子,刘胡因对方根本不知名,大加蔑视,说“这个家伙是什么东西,我都不敢通过他们地方去下游,他还能攻占我上游?”于是在他骄傲的时候,忽然大刮南风(冬天刮南风,与三国相似了),张兴世的七十几艘快艇立马越过了鹊尾,到达钱溪;刘胡发现后,立马发动二十七支小分队讨伐他,张兴世沉住气,等对方的船队进入江边回环漩涡之中(这个和梁鸣海战有点像),立马发动攻势,杀退了刘胡的进攻,正当刘胡好不容易想通和袁顗集体攻击张兴世之际,刘休仁忽然分兵攻打袁顗部队,兵分两头,刘胡和袁顗都不能顾忌大败,于是钱溪完全为政府军占有。
4、致命性的决战。钱溪大营修好以后,反政府军的粮食已经不能运到鹊尾了,而那里集结了十万人的兵力,于是袁顗这个时候忽然被饿得聪明起来了,他都督刘胡去攻打钱溪,但刘胡此次是人性大于理性,第一次借口自己不习水战,三十人一个的船,自己作为主帅很危险,心不在此,一定会败;第二次献拙计,说敌人都能逆流而上修建堡垒,我们为什么不顺流而下送粮食呢?这个计策最后是要了袁顗的老命,但是当时的他却认为自己从谏如流,立马组织了了一堆粮食强突,张安世的一世功名就在你这堆粮食上面了,你在埋着头突的时候,张安世立马组织水匪拦抢,三十万斛的米、10万水军的军饷、布匹等共数十船都成了张安世升职加薪的资本。袁顗回到大营,正要推诿责任,拿刘胡开刀,刘胡立马英雄了,拿出了与袁顗大为配合的姿态,立下军令状说,我刘胡子,可以趁人家分脏喜悦的机会,出2万兵,击其惰归,我死不要紧,功劳全部是袁大人的,袁大人这时候感动涕零,抛弃仇恨,立马按要求选出了最好的的马给他,攻击张安世;但是刘胡子一出城门,连码头都没上,直接带着2万兵一溜烟往西跑了;袁顗气得五雷轰顶,你奶奶个熊,不过幸亏自己也留了后手,最快的飞燕马幸亏自己还留着了,学着坚壁清野,烧了水军基地,单枪匹马立马飞也似的狂奔。到这里,反政府军的有生力量基本只有刘胡的那点逃兵了,刘休仁接手了还没被烧死的十万降兵,随后刘胡、袁顗、邓琬的头也相继在内讧中被送到了沈攸之大营之中。兵器制作部(江西制作兵器似乎出名)里的一个受虐待急于复仇的帅哥拿起绳子捆绑了刘子勋,送到沈攸之大营混了个百夫,只有可怜这个什么事情也不懂的花美男刘子勋,12周年没过完就成了刀下亡魂,传首京师(这个小侄儿子估计刘彧也不认得,没见过,这个问题后面萧衍解决了,请宫廷画师连夜拍照回来观赏)。一个反抗的剧本就此落幕。
之后的刘彧,在谋臣的帮助下,用几个月的时间相继平定了西蜀、河南的叛乱,耗时较短,乏善可陈,就不浪费读者时间。刘彧的这个称帝之突然、平叛的过程用时之短(几乎叫做以一郡的力量再次统一天下,比光武帝平叛的15年统一天下耗时少了13年)被***称之为“可谓奇矣”,不过彼时的天时地利人和,我等是不能身临其境的,只能看着这段传奇在历史上被创造了出来。
日期:2015-07-22 13:19:42
乙浑的死亡
而几乎在义嘉王覆灭同时的北魏,发生了一场政变,简言之,乙浑死了。
这个人的死亡是必须的,但是不是康熙逮捕鳌拜的剧情,而是慈禧斩杀肃顺的剧情,而在这个处理的过程中,当今的太后冯皇后又比慈禧当时的情况严峻的多,因为乙浑已经在一步步安排自己的亲信任职宫中,斩杀了几位辅政大臣,气焰已经十分嚣张,到了马上就要封皇帝的地步。此时的拓跋弘贵为皇帝,却也只能啼哭,虽然他应该有康熙一般的早聪,但是却没有那般智谋,如果当初是拓跋弘团结自己几个特充的人斩杀乙浑,也许天下的天平就不会过早地倾斜到冯太后那里去。
我们看冯太后是如何做的?简单的两点:一是提升了外戚李嶷以及自己的老爸冯熙,占据八议的席位,几乎限制了乙浑的独断专行;二是紧急召唤自己的五个小叔子王爷入朝,这几个王爷里面有没有和多尔衮一样,能和太后青梅竹马的我不敢肯定,但是都是生长于宫闱之中,他们的共同语言明显多于老人家乙浑。
在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冯太后忽然发动政变就不足为怪了。至于乙浑的死得具体过程,历史也没有明说,他的历史也在像吃了白漆一样,空白了,在北魏的墓葬、石佛等地方愣是找不到他的踪迹,只有一句话,拓跋丕控告乙浑谋反,丞相、太原王乙浑伏诛。
太后上台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将有功的臣子官升一级,第二件事就是趁热打铁树立威严,七月发布了一道诏书,所有诈取爵位的,原谅但要削职,上辈人买爵位的,不再世袭,非正常升官的,都回到原来应有的地方去,如果地方政府、朝廷所在上报不实,按大不敬论,(这个和习主席整顿军队内部非正常升迁途径有的一拼)。这样一个诏书,显示出了用人的公正性,言外之意也有如果以后能参与国家治理的大事业中来,那不管以前你是什么人,升迁总有机会,这也是这部诏书的出发点之一。
史官书写北魏历史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国史案,案件的主要受害者是崔浩及旁及的几百人,主要是说把北魏历史写得太偏斜了,而在今后的一百多年里,书写历史一直成了北魏王朝的一块心病,是要是写还是写虚,他们也一直在纠结,所以在北魏的史书里面也直接写了,有段时间因为没有史官,历史为空白,包括写魏书的作者本人,也曾因为书中涉及有些正直,导致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愤恨,死后连墓都被掀了。所以,我觉得北魏的历史,其实是根据史实也不一定正确,算是一部遵从了史书的小说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