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最神秘且被质疑的华夏文明真相》
第12节作者:
六丈金 赵时珙和老吴绝望地看了看小张手中那个特别小的刷子。
下午,洛、赵、吴三人离开的时候,周围已经围起了铁丝网,大量的民警被调来,在四周巡视。
日期:2015-09-11 05:55:00
“这次收获挺大的,损失也挺大的。”梅童一边吃着飞机餐,一边总结。
赵时珙在翻看着电脑上的现场照片:“临离开的时候,我听一个民警说,昨晚搞爆破的几个人是附近村民,自从地宫一号被发掘以来,他们就开始采购丨雷丨管丨炸丨药,家里还剩二三十公斤丨炸丨药,人已经跑了。”
梅童简直无话可说,默默地往嘴里塞东西,味同嚼蜡。
老吴从前排转过身:“我发现了一个咱们那水墨山水画的线索……”
日期:2015-09-11 06:18:00
第十二章 九寒
老吴从前排转过身:“我发现了一个咱们那水墨山水画的线索……”
梅童和赵时珙都竖起了耳朵。
老吴举着相机:“你们爸爸买的那幅画上,右下角那个印,梅童说是元代八思巴字蒙古文的‘太尉之印’?”
梅童点头:“是,我问了系里蒙古史老师。他们说故宫里还保存了一方明初时候,退居到草原的北元政权所铸造的八思巴字‘太尉之印’实物。还有我上次和你们提过的‘河西译语’,我怀疑和咱们图上文字有关的那个,那套译语所在的文献末尾,也有一方摹写的八思巴字‘太尉之印’,也是北元的。不过这三个印的笔画结构我对比过,各不一样,应该是三块不同的‘太尉之印’。”
老吴按捺不住激动,将相机递过来:“你看这个印的笔画结构,是不是和咱们画上的一模一样?是不是和咱们画上的是同一块印盖上去的?”
当时灵浴寺地宫一号展览上,都是元明的文物,那些经卷画帛上有不少蒙古字的印章。那么多文物挨在一起,还真没有人在意经卷上各式各样的印章。也就是老吴开古玩店培养出来的职业爱好,展览结束还找内部人员搜集了文物的高清照片。
梅童和赵时珙接过老吴递过来的那幅人物画像的照片,画上是个薄衣轻裳的少年在戏水,上面有寥寥几个文人题咏,都押了印章。
离那少年最近的题跋,写着“九寒嬉水图”,图下是一方工整的汉文“骓”字章,再下方的水面上,押着一个歪歪斜斜的八思巴字“太尉之印”,周围没有任何题字。
赵时珙和梅童仔细比对了下,果然和赵家那幅画上的印章一模一样,连右上角的那道缺口都丝毫不差。
赵时珙和梅童的思维一下愣住了,此时对着这个这么明显的线索,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往下推理。
日期:2015-09-11 06:18:00
一路上,二人的思路都处于卡壳状态,一直持续至回到赵时珙家。
赵时珙家位于离繁华商业区不远的“万乘国际”公寓大厦内。现在梅童虽然大部分时间住宿舍,但隔三差五就来赵时珙家住一住。因此家中的格局,赵时珙住主卧,梅童一人占了客卧和书房两间。
这个公寓还是赵时珙在出国之前买的,当时刚刚开盘,赵时珙就定下了其中一个中套,当然离不开赵爸爸和赵妈妈的经济支持。
买完房,赵时珙便背起行囊飞到北美一个夏天春暖花开、冬天冰雪之城的地方开始了留学生涯。等到交房之后,留在在山城读研的洛梅童忙里忙外地帮着张罗了装修,又以高价将其出租了出去,直到不久前赵时珙突然空降山城。
日期:2015-09-11 06:20:00
今天从广西飞回来,已经深更半夜,梅童自然不会再回学校宿舍,而是直接回到了赵时珙家。
一进门,梅童就把自己扔在沙发里,呈大字型摆开:“这事越来越有意思了,那两个印章可真是巧,山水画,九寒图,太尉之印。元朝那么多太尉,又不是每个都记载了,就算每个都有记载,也没法知道咱们画上和那幅九寒图上的太尉之印是属于谁的。”
赵时珙把门锁好:“想不出来就先别想了,赶紧去洗漱睡觉,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柳暗花明。”
梅童打着哈欠直接在沙发上翻了个滚,声音已经含糊不清:“我在想画中那个叫九寒的嬉水少年,按照古人的习惯,九寒大概是他的字。那么他姓什么,名什么,是谁?他和咱们手里的画有直接关系么?”
赵时珙觉得有点头晕,他闭上眼,站在客厅昏暗的灯光里,心中默默念过九寒图上那些不知名的文人题咏。他想从其中抓住什么,可是却劳而无功。只能猜到一些题咏作于九寒生前,一些作于其英年早逝后。
“九寒九寒,数九寒冬梅花开。”赵时珙脑海中闪过这句大俗话,无意中看了一眼缩在沙发上已经睡着的洛梅童。
“起来,起来,别睡沙发上,”赵时珙在梅童屁股上啪啪几巴掌,强行将他晃醒,“睡着凉生病了又得害我伺候你。”
日期:2015-09-11 06:22:00
第二天梅童睁眼的时候,赵时珙早已去上班,手机上有几条强子发来的短信,无非是一些朋友之间的正常问候。两人又津津(无)有(聊)味地讨论了下当前的时事八卦,梅童才提起书包去学校。
这几天,梅童被赵时珙折腾得脑子里一直转着浑天仪浑天洞之类,因此在图书馆坐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搜搜相关的文章。
这一搜,梅童发现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有学者提出“浑天仪注”那篇文不是张衡他老人家亲自写的,而是另有其人。其研究引经据典,证据确凿。
梅童立刻给赵时珙挂了个电话:“……所以说,张衡虽然制作了浑天仪来观测天象,但是他的宇宙观可能还是他所著的《灵宪》中所说,天圆地平。与浑天仪注里面,用生鸡蛋打的那个比方完全不一样。”
赵时珙在电话那头恍然大悟:“这样来说,我收回我之前评论的,张衡自己宇宙观自相矛盾的话。”
梅童嗯了一声:“因此,我在想广西那个地宫二号,如果真是某个时代的古人挖出来的浑天洞的话,那么是类似于《灵宪》中张衡所说的那种天圆地平的浑天洞,还是更倾向于《浑天仪注》里圆鸡蛋似的浑天洞?”
赵时珙沉默良久,梅童听到他敲击键盘的声音,过了会儿,赵时珙才道:“我猜是《灵宪》,因为张衡在《灵宪》中明确提出天是南北短东西长。广西那个浑天洞,也是南北短东西长。而《浑天仪注》虽然说天如生鸡蛋,但随后又补充天体如弹丸,也就是说天体像个圆溜溜的生鸡蛋。”
“可是,”梅童提出疑问,“浑天洞肉眼就能看出来南北短东西长,与《灵宪》中记载的微小比例差距不符合。”
赵时珙笑道:“要是按《灵宪》中的比例来缩小,基本就没法在一个空间有限的山洞里体现南北和东西的长短差别了。比方说,你要怎么挖个洞,让南北比东西短一毫米,还要体现出明显的长短差?”
梅童表示认可,同时提出:“这样我们可以把《灵宪》里面的话一字一句梳理,看当初建了浑天洞的人还还原了《灵宪》中的哪些。我觉得既然山坳里发现了那么大一个工程,搞不好山洞也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