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权门-魏晋士族的权力之路》
第9节

作者: 人和咸鱼pym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张温不禁汗毛倒竖,这是个相当危险的讯号,很容易就能牵扯到私通敌国的罪名。他颤颤巍巍地答道:“诸葛亮、邓芝是为表达对我国的尊重。臣与他们并没什么交情。”
  “哼!狡辩!还有件事,暨艳最近搞的什么官吏考核,你知道吧!”
  “他之前的确和臣提过……”
  “这段日子朝廷人心惶惶,都是因他而起!”孙权越说越气,“啪”的一声,他的手重重拍在案几上,将案几上的书卷和笔震落一地。他指着张温咆哮道:“暨艳是什么人?!当年,他父兄专门跟我作对,我听了你的话,宽宏大量才对他既往不咎。后来,你又跟我信誓旦旦举荐他做官,没想到惹出今天这么一堆麻烦。你们!你们都是蛇鼠一窝!”

  听到这里,张温恍然大悟。孙权提到诸葛亮跟自己的交情不过是借题发挥,令他不爽的根源,其实全为暨艳。
  暨艳的父兄缘何与孙权作对?这需要介绍一下吴国孙氏政权的发家史。
  孙权的爸爸名叫孙坚,祖籍江东吴郡(今浙江省苏州、上海一带),孙坚一生辗转中原各地,也因此,他麾下将领多是中原人,而非江东人。孙坚死后,长子孙策率领老爸的宿将和大批新归附的江北士族(例如周瑜、鲁肃、张昭等人)又打回江东,建立起孙氏政权。孙策英年早逝,其弟孙权继承权柄,后开创吴国。早年间,江东士大夫秉承儒家思想衣钵,渴望正统皇权统一天下,他们打心眼里排斥孙家割据势力,暨艳的父兄便属此列。而且,无论孙策还是孙权都杀过很多江东士人,只是到后来,孙氏政权逐渐稳固,江东士人才不得不接受这个既成事实。

  “王上,那些都是陈年往事了。暨艳的确是心系社稷啊!”
  “什么心系社稷,分明是颠覆社稷!我现在就要把他抓起来,送交司法判罪!”
  “王上开恩!”
  “你别再跟我提他了!还是想想你自己怎么办吧!”
  俗话说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像暨艳这种性格本就极难在官场生存。张温明白,如今谁都保不住暨艳了。
  果不其然,没两天,暨艳被处死,官吏考核不了了之。但事情远没有结束。孙权心里盘算着一个更大的计划,他将目标锁定了张温。

  这里要特别讲一下孙氏的祖籍——江东吴郡,在吴郡有四大豪族,人称“吴郡四姓”,分别是张氏(代表人物张温)、朱氏(代表人物朱据、朱桓)、陆氏(代表人物陆逊)、顾氏(代表人物顾雍)。《世说新语》中这样描述四姓的家风:张文,朱武,陆忠,顾厚。
  “吴郡四姓”作为当地势力最强的豪族,和众多江东士族一样,早期大多对孙氏政权持不合作态度。尤其是陆氏,陆逊的祖父陆康当年即是死在和孙策的战争中,陆氏与孙氏算结有世仇。不过,随着孙氏政权越来越稳固,包括陆氏在内的“吴郡四姓”为了家族能得以延续必须做出妥协。时过境迁,“吴郡四姓”如今全成了孙氏政权的中流砥柱。陆氏大佬陆逊更放下仇恨,在夷陵之战中力挽狂澜击败刘备,可说是拯救了吴国。但即便如此,江东士族,尤其是“吴郡四姓”还是颇让孙权忌惮。毕竟,孙氏本是吴郡小豪族,若不是后来在江东称霸,原先根本没法与“吴郡四姓”相提并论,孙权面对“吴郡四姓”,免不了有矮人一头的卑微感。对孙权来说,他最信任、倚重的人是早年跟着他父兄打天下的江北宿将和那些因躲避战乱从江北逃难到江东的士人,譬如从徐州琅琊流落至此的诸葛瑾(诸葛亮的兄长)便属于此类。

  吴国当时的丞相,也是吴国第一任丞相孙邵便是江北士人,他坐到这个位置上,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孙权压制江东本土士族,正因为此,他和江东士族之间一直冲突不断。两年前,孙邵遭到张温和暨艳联名弹劾,差点被赶下台,最后还是孙权亲自出面才把孙邵保住。再说此次处决暨艳事件,很可能就是孙邵与孙权联手发起的反攻。孙邵身为吴国第一任丞相,这么一位重臣,其事迹却几乎全部丧失,没在史书中留下哪怕是只言片语的描述,原因也很简单,他和张温是政敌,而编撰《吴书》的作者——与张温同乡的吴郡士大夫韦昭因讨厌孙邵故将其人间蒸发了。再说《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由于史料缺失,即便想给孙邵立传也是无从下手。

  简要言之,吴国的内部矛盾就集中在孙氏政权和江东士族之间,尤其是实力雄厚的“吴郡四姓”更令孙权寝食难安。
  这些年,江北士人在江东扎下根,其家族势力渐渐能跟江东本土士族比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北重臣一个接一个死去,江东士族又有重新崛起的趋势。孙权越来越不安,而今,他正希望借暨艳事件拿张温开刀,灭灭“吴郡四姓”的气焰。
  “当初张温举荐暨艳惹出那么大乱子,这回他又趁出使蜀国私通诸葛亮。新帐老账一起算!”
  孙权将张温缉拿下狱,打算将其处死。
  后来,经同僚百般求情才勉强保住张温性命。张温最后被贬为平民,他的两个弟弟也一并遭到罢黜,甚至连他的三个姊妹也都被勒令和夫家离婚。就这样,“吴郡四姓”中的张氏家族退出历史舞台。张温于六年后以平民的身份病死。
  日期:2016-03-16 13:07:46

  山梁雌雉
  张温、暨艳事件后的第五年,孙权称帝,迁都到了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市)。在此之前,他一直是王,而且,即便吴王这个称号还是他早先和魏国结盟时被曹丕册封的,也就是说,他名义上一直是魏国的藩王。多年来,他以外交手腕游走于魏蜀两国之间,他统领着三国中实力第二的国家,却是最晚才称帝的国君,其隐忍能力绝非常人能及。
  讲到这里,再大致说说吴国的权力架构。到孙权称帝时,地位最高的臣子依次是上大将军(吴国特有的官位)陆逊、大将军诸葛瑾、以及丞相顾雍(第二届丞相,首任丞相孙邵已死)。在孙氏政权的早期,重臣无一不是江北士族,到了如今,江东士族重新抬头,三个重臣里“吴郡四姓”就占了两个名额,这实在是孙权无力扭转的。
  孙权只能尽可能平衡臣子的权力,吴国表面上是丞相制,但实际上和三公制差不多,因为丞相没有军权,充其量相当于孙权的高级顾问,再加上顾雍又是个沉默寡言、相当低调的人(这也是他能当上丞相的主要原因),所以吴国丞相的权力并不重。

  最大的实权派是上大将军陆逊,这全因他屡次建立撼世奇功的缘故。陆逊跻身吴国重臣之首,陆氏家族也成了吴国势力最强的豪族。自然,孙权不愿看到这种局面,这就需要有江北人能与之抗衡,于是,诸葛瑾被拖了上来。基本上,这些年但凡陆逊升迁,诸葛瑾一定紧随其后,二人始终保持地位基本持平的状态。孙权迁都建邺后,陆逊留守武昌,诸葛瑾镇守江陵,二人构成吴国在南荆州抵御魏国的重要军事力量。

  客观地说,诸葛瑾一生战绩乏善可陈,根本没打过什么胜仗,但官位却一路飙升,绝对称得上是吴国政坛不倒翁。究其原因无非有二点:一、他是江北人;二、他深谙官场之道。在诸葛瑾的一生中,从没跟任何人发生过冲突,无论是劝谏孙权,还是平衡同僚间的关系,他都很有一套。再有,诸葛瑾性格谨慎也是出了名的。他出使蜀国时,只在公开场合谈及公事,从不在私底下和弟弟诸葛亮会面,是故,即便在吴蜀关系最恶化的那几年,他的政治地位也未受到丝毫影响。然而,诸葛瑾绝非是个无所作为的谄媚庸臣,反之,他以自己优秀的情商维系着吴国政坛的安定与和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