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3-30 20:03:44
第二节
龙虎之争
(1)
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经过连续两次的北伐失利,诸葛亮想要再次向曹魏用兵肯定会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这是蜀汉综合实力评估后的客观结论。但诸葛亮的行动却让所有带有此假想的人吃惊不已。
公元229年春,诸葛亮似乎在春天的生机盎然里挥去了心里因两次失败留下的阴霾。精神抖擞,充满激情的在汉中再次誓师北伐,拉开了第三次进军曹魏的序幕。
在诸葛亮一生的五次北伐中,(演义中是六次,而且都是出祁山,但事实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是出祁山的。)前三次的间隔是很短的。从公元228年春到229年春,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连续三次北伐。
这对于积弱的蜀汉帝国来说,是一种承重的负担。身为国家丞相,帝国名副其实的一把手,诸葛亮的心里难道不清楚自己的家底儿是几斤几两么?
无休止的征战让生活在蜀国的百姓必须担负承重、繁杂的徭役,土地荒芜,人定锐减,难道他真要一意孤行没有点滴焦虑。
难怪后世有许多人都骂诸葛亮,说他自私残忍,为了一己遥不可及的虚名,置国家安危和百姓生死不顾;也批罗贯中为何将如此之人毫无节制的美化,让他的真面目藏于深林高山之中,以至于让不明是非之人盲目崇拜百年、千年,却依然没有休止。
日期:2016-03-31 09:13:29
龙虎之争
(2)
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有这样一句经典格言: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或许每一位历史人物都是抱着如此心态来处理所要面对的人和事的。
正如一首经典歌曲里唱的: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古人如此,后人指指点点中,或赞或批、或敬或骂都显得合情合理。那么诸葛亮功过,北伐的对与错,后人评说方式和言语不论怎样,都将是正确的。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不是诸葛亮,亦或是与诸葛亮同一个政府里上班的公务员。我们评判的依据又是什么?还不是那些经过无数次过滤保留下来的历史文献。
当时蜀汉的真实处境到底怎样?诸葛亮除了上述分析的几种北伐原因外,又有怎样的真实目的。他的同事不知道,同一时期他国之人更难知道,陈寿怎么知道的,司马光如何知道的,我们又是怎样了解的呢?
不在当时,不是其人,谁又能绝对保证就一定是什么呢?
一千多年过去了,厚重的历史早已尘封在黄土之下,关于过往是几何,还不是单凭几页发黄的史料。
烟火环绕的人世,又有几人能称之为智者,能将这身前身后,淹没在历史巷弄里的故事说个究竟呢?
日期:2016-03-31 18:18:18
龙虎之争
(3)
答案很明确,凡胎肉长的我们没有一人可以做到。如果说一定有,那么这样的人只能生活在传说之中。
好了,不需纠结这些臆断和猜测的东西了,还是言归正传,继续跟着诸葛亮北伐的脚步,去回首那一段被人熟知,却有太多不确定的历史。
相对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大张旗鼓,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显得较为安静一点。
进军路线既不是佯装为辅,迂回为主,也不是直出谷道攻击关中。而是进攻魏蜀两国割据区域。
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诸葛亮亲率大军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见蜀汉援兵到达,又加之是诸葛亮亲自统帅,便退军而去。
蜀汉大军的第三此北伐虽不是轰轰烈烈,也没有震动三国的大动静。但就是这么一次较为平静的北伐,却得到了最实惠的,蜀汉帝国梦寐以求的生存空间。
虽然获得的仅仅是两个郡的地盘,但对于这场战争中处于劣势的蜀国而言,一尺一寸的增添,都是弥足珍贵的。
诸葛亮在取得二郡后,安抚了当地的氐人、羌人,然后留兵据守,自己率军回汉中。
日期:2016-03-31 20:20:16
龙虎之争
(4)
汉中是蜀汉北方之国门,更是进取中原的战略跳板,其战略重要性对蜀国是不言而喻的。诸葛亮深知其特殊,因而在取得武都、阴平二郡后,专门调集人马在汉中周边建筑汉、乐二卫星小城,以加强对汉中的守护。
因成功夺取二郡,后主刘禅再次恢复诸葛亮为丞相。其实对三国这段历史稍微了解的人都可能清楚,刘婵恢不恢复诸葛亮的丞相一职,似乎并不影响他对蜀汉帝国指手画脚,或者好听一点的叫做治理山河。
纵观整个三国中期,没有一个国家丞相级别的官员能像诸葛亮一样位高权重。后来权倾朝野的司马懿,也只是在后三国时期才得以登顶权力之巅。
也难怪,在权力至上的年月。所谓自比管仲、乐毅的志向报复,也会在品尝权力带来的乐趣后被权力所奴化。
对于权力的热衷与追求,或许人类共同的生存属性。
当权若不行方便,如入宝山空手回;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有权即有理的这些言语,似乎成为世人追求成功的不二信条。
无数血淋淋的历史镜头反复上演人性与权力之间的角逐,最终在带给自我凄惨的同时也给人类带去灾难。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