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师,写作是不是很困难啊?”
陈少龙有些意外,对方没有再问历史方面的问题,而是问起了写作,他想了片刻,然后回复对方:“写作是一个艰辛而又有趣的过程,有过写作经验的应该都能体会到。”
“那么您在写作中就没有遇到过令您痛苦的事情吗?”
痛苦?陈少龙自己清楚,作家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再也写不出来了,他自己正在遭受着这种痛苦的折磨,但是,他又怎能对自己的一个粉丝说这些话呢。
他回复:“痛苦的事情当然会有,比如创作灵感的枯竭,就像是枯死的树,凋零残破,不过,这种事情是不会降临到我的身上的,哈哈。”
陈少龙看着自己打在对话框中的这些字,心中一阵酸楚。自己就是一棵枯死了的树啊。
“呃,真羡慕您这样的大作家,下笔成章,妙语连珠。我就不行了,写了好久都写不好,看来我是没有成为作家的天赋了。”
“哦?你也喜欢写文章?”
“是啊,从小就喜欢,这是我的理想,可惜,写了好多年也没有什么成绩。”
“你都写什么文章?”
对方沉默了足足五分钟。
寂静的对话框,陈少龙等的有些焦急。他很希望和这位粉丝多聊几句,他最近太寂寞了。
“你还在吗?”陈少龙主动问。
“在。”
“呵呵,你写的都是什么文章啊,说出来谈谈,说不定我能帮到你。”
“我有些不好意思,不敢说。”
“怕什么嘛,你既然是我的粉丝,又叫我老师,我们就是自己人,说说你写的东西。”
“我说了您不要笑话我。”
“怎么会,说吧,我不笑话你。”
“那我说了。”
“说。”
“我写的是通俗历史。”
“哈哈,我早就猜到了,你对历史这么熟悉,我就猜测你是写历史类的文章。说吧,你主要写哪个时代?”
“后汉三国。”
“哦。你不是喜欢明朝吗?”
“我是喜欢明朝,但我更喜欢三国。”
这个时期不好写,写的人太多,大家太熟。”
“是啊,而且我写的也不够好,反正也是没人看的。”
陈少龙忽然对这位粉丝很感兴趣,他主动询问:“你的文章发表在哪里?”
“还没有发表。”
“还没有发表你怎么知道没人看?”
“唉,肯定是这样的,我对自己的水平很清楚。”
陈少龙就像是百无聊赖的人发现了一个打发时间的事情,他追问:“能不能让我看看你的文章?”
“啊?陈老师您要看我的文章?”
“怎么?不行吗?”
“不是,不是,我只是有些意外。您能看我的文章当然是太荣幸了。”
“哈哈,那就发来我看看。说不定我能帮到你。”
“真的可以吗?”
“当然。”
“嘻嘻,那就多谢您了,给您说实话吧,我的本意就是让您帮我看看文章。”
“哈哈,那咱俩又有了共同点。”
“哈哈,是啊。请您稍等,我把我的博客地址发给您。”
“博客?不是文档?”
“不是,我都是在博客上直接写。”
“哦,那好吧。”
不多时,对方发来博客地址,陈少龙点击链接。
网页显示浏览博客需要密码。
是加密的博客。
对方又发来一串字符。“这是密码。”
陈少龙输入密码,网页显示出来了。
果然是通俗历史,陈少龙随意翻了两页。
作为一个职业作家,又是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少龙对业余历史爱好者的文章多不屑一顾,虽然他表面上很尊重对方,但在他骨子里,文人清高的气质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
鸿儒与白丁岂可同日而语?
陈少龙因寂寞而浏览这个博客,但他绝对没有任何重视的意思,这次浏览他仅仅是作为打发时间的游戏来对待,他的本意是看上几眼,在内心里对这类漏洞百出的小白文章批判一顿,然后以高高在上的导师的身份对作者发表一番义正词严的勉励之辞:文章虽然生涩,但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再接再厉,坚持努力,云云云云。
这样,这个无聊的夜晚也就基本熬过去了,自己可借着着酒意,怀抱对粉丝高谈阔论的虚荣蒙头大睡一晚。
于是,陈少龙随意打开了一篇文章,打算开始一段嘲讽对方的阅读。
陈少龙看到,这个博客的作者是连载一部书,书名叫《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初看看这个书名,陈少龙就嗤之以鼻:切,这类哗众取宠,自以为是的书太多了,多半又是读了一点历史就不知天高地厚的历史票友的文章。
然而,令陈少龙始料未及的是,这次阅读不但没有令他产生嘲讽,反而令他产生了惊艳,最后,由惊艳转化为了震惊。当陈少龙随后打开其中一篇文章后,他第一眼就被吸引了。那篇文章的标题是《三国时代的跨省追捕》
“跨省追捕”是当今社会众所周知的公共话题,本无新意,但是,加了一个“三国时代”的定语,这就有意思了。陈少龙主攻明史,但对中国历代都有所研究,他快速的 用大脑搜索了一遍自己的知识储备。
竟然没有找到“三国时期跨省追捕”的知识。
咦?这个文章有点意思。
作为“内行人”的陈少龙被吸引了。他随后认真的看下去,他要弄清楚,作者是牵强附会,故弄玄虚,还是真有其事,是真材实料的历史故事。
陈少龙一口气将这篇将近一万字的文章看完。
他震惊了!
这篇文章不但不是牵强附会,而且是货真价实的历史典故,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这个隐藏在历史角落中的小故事,写的诙谐生动,不仅如此,作家还旁征博引,引发了历史上的制度和文化问题,并对相关历史人物进行了精辟的点评。
简单来说,这篇《三国时期的跨省追捕》讲的是后汉时期有一个人叫薛夏的天水人(天水,今甘肃天水市一带),这个人年轻时学习很好,很有才华。但是,这个人出身卑微,是个草根。
汉代没有考试制度,那时候选拔人才的办法是一种叫“举孝廉”的制度,就是由当地有名望的士绅望族推荐。汉朝前任皇帝们发明这项制度是为了保证底层精英能够顺利向上层流动,但是,这个出发点很好的制度到后来却变质了。
举荐人才成了官吏和门阀垄断的专利,平民寒门要想升迁,唯有巴结这些名门望族,否则几乎没有升迁的机会。
薛夏就遇到了这种问题。
日期:2016-01-23 09:42:34
当时天水有“四大家族”,姜、阎、任、赵,这四大家族相互联姻,垄断了天水当地的实际管理权,可以说是“土皇帝”,在当地为所欲为。
偏偏薛夏同学刚正不阿,不愿与四大家族同流合污,于是,四大家族便合谋要弄死薛夏。
薛夏听说后,逃离了家乡,跑到了中原。
薛夏认为跑到中原四大家族就没有权力抓他了,可出乎意料的是,四大家族打听到了薛夏的消息,“跨省追捕”,在颍川(今河南许昌附近)将薛夏拘留,并要扭送回天水发落。颍川当地执法部门也配合四大家族的行动,薛夏在劫难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