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第55节作者:
高天流云A 真是没办法,心虚有时比肾虚还要命。
来的人是南唐左仆射严续、李璟的儿子蒋国公李从鉴以及户部尚书冯延鲁,一见面赵匡胤就像对付李守节那样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说!你们国主为什么和我的叛臣私通?!(汝国主何故与吾叛臣交通?)
“私通?!”这一句,把严续和李从鉴也不知是气的,还是吓的,反正一口气憋住,什么也放不出来了。因为想想也对啊,私下里的交通啊,为什么不能简称一下呢?可是剩下的那位冯延鲁却面不改色,他慢悠悠地回了一句话,让赵匡胤差点跳了起来。
――陛下只是知道他们私下里交通,可是,你不知道我们还曾经参与谋反呢。(陛下徒知其交通,不知预其谋反。)
真是火上浇油,赵匡胤怒不可遏,这个冯延鲁他认识,当年曾经是柴荣的俘虏。好啊,看来还是罪没受够,竟然敢这么气他!但是就算是在火头上,赵匡胤仍然问了一下,这么说是怎么回事。
冯延鲁回答得很平淡。
――李重进当初派过来的使者就住在我家里,我们国主的话都是通过我传给使者的。国主说“造反可以理解,但是你失去时机了,当潞州李筠造反时,你就应该一起造反。现在你单独面对整个朝廷,我南唐就算有兵有粮,也不敢帮你。”就是这样,李重进才失败的。我们南唐有什么错?
请留意,这是南唐人第一次问赵匡胤南唐有什么错。赵匡胤明显没有准备,不能像后来那样理直气壮地叫出来那句传世之语。这时他拉下了脸,骨子里的军人本色突然暴发。
――就算是吧,可是诸将都劝我乘胜渡江,直取南唐,你看怎样?!
答案是不怎么样,这样的气势能压倒严续和李璟的儿子,却对曾经进过战俘营的冯延鲁无效。面对赤祼祼的恐吓,冯延鲁冷冷地回答道
――李重进是无敌的英雄,可是在您的面前也不堪一击,何况我们南唐?不过我们先王(是指李昪)也为我们国主留下了数万精兵,如果您舍得数万将士与之血战,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是长江天险,波高浪急,万一有什么闪失,您自己想结果吧。
好了,话说到这个份上,似乎就要轮到赵匡胤问他,知道什么叫天子之怒吗?而冯延鲁就算真的是唐雎先生转世,想给赵匡胤来个血流五步,伏尸二具都不可能,赵匡胤的单打独斗能力会让他绝望。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赵匡胤的反应却是微微一笑――哈哈,你真逗啊,跟你开个玩笑,你就当了把说客。累不累啊?
当天大伙儿就此打住,除了喝酒吃肉,再不提什么长江南唐,然后几天之后赵匡胤就宣布班师回朝。
连载(108)
大队人马回京城,一路之上,除了皇帝本人脸上还带着微笑之外,所有的将士们都一脸的郁闷。他们不解,他们愤怒,他们想杀人!就是那个冯延鲁,想必这个前战俘现在已经在南唐受到英雄般的欢呼了吧?就因为他敢梗着脖子跟大宋的开国皇帝顶嘴,而且大宋的皇帝竟然突然之间软了蛋。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这些大兵的心里,他们战无不胜的皇帝跟这种没用的文人多说句话都是浪费唾沫星子,直接杀过长江去,把南唐那帮软柿子一把捏碎,那该多么痛快,而且一了百了!可现在倒好,被这个不知死活的混帐老文人几句话就崩了一脸的屁,灰溜溜地往老家跑,这算怎么回事嘛!
这只有赵匡胤本人知道。的确,打过长江去并不是不可能,而且一但他下定了决心,别说是冯延鲁,就算真是唐雎复生,也不过就是伸手拔刀再砍出去这么简单而已。可是赵匡胤自己清楚,自己的底子有多薄,好不容易把李筠和李重进都摁倒了,这时候要是在长江边上稍有闪失,大后方那些刚刚稍停下去的大小节度使们就又会一个个的崩出来。那时就真的大事去矣。
现在有什么不好吗?李重进死了,扬州回来了,此行的所有目的都已经达到。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全须全尾的回到老巢去,休息几天,然后把自己的内部彻底理顺。
第一件事,就是再次确立赵普的身份地位。
在平定李筠之后,赵匡胤因功提升他为兵部侍郎,充任枢密副使,作为枢密院的二把手,名正言顺地接管全国的军务大事。从这个时候起,赵普就开始在北宋初年,至少十年的大权独揽时期。这里要提一下什么叫枢密院。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朝的唐代宗时候,标准名称叫内枢密院,很遗憾,这个在后来威名赫赫,统率全国军队的部门,最初的领导人是……太监。而且只是负责朝廷的机密文书。就是这么的简单。到了五代的时候,国家动乱,百业凋零,连太监都成了稀有动物,于是才用了文人谋士来当枢密使,来参与国家的军国大事。
针对于赵普,他在枢密院一干就是两年,这让后来的元朝人都非常佩服,元朝的脱脱先生在修宋史中的《赵普传赞》中,大为称赞赵普作为赵匡胤的首席心腹,兵变成功之后赵匡胤不急于酬其功,而赵普也不急于得其政,君臣相安,同心同德,非常罕见。
但是,这都是见皮不见骨的说法。元朝的仁兄们对汉族的历史研究得不到位。因为在五代时候,以及北宋初年时期,政府的权力中枢就是在枢密院,而不是宰相那里。道理极简单――枢密院掌管全国的刀把子,这是当年最重要的国计民生保证。宰相,不过是摆设。至于后来宰相的位置又稍高于枢密使,一来是赵匡胤所立的祖宗家法,不许武人当政;二来,也是因为赵普后来被提升为宰相。他以他的影响力和长期造成的权力重心的惯力,把实权都硬生生地转移到了宰相一边。
关于赵普,是个让人头疼的话题,按说北宋初年百废待兴,而赵普得到了赵匡胤百分之百的信任,事无巨细完全参与,而且很多时候可以独断专行,赵匡胤也一点都不见怪。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在赵普的资料里,几乎什么都找不到。
翻遍宋史,赵普的资料少得可怜,就连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赵普因为某人当用,而赵匡胤就是不用,那么赵普就一次上奏、两次上奏、三次上奏,把赵匡胤惹火,把他的奏章撕得粉碎,他都一一捡起来粘好再送去,直到赵匡胤答应为止,这样的事情,都查不出他具体是为了哪个人做的。
历史上就称为“某人”。
《赵普传》中所记载的事,要么极大,像赵匡胤雪夜问国策,要么就极小,用赵普当年的某一份奏章来充数。极少有他某年做过某事的具体记载。这让我想起来一个人,当年纳粹德国的二号人物马丁•鲍曼。他是纳粹第三帝国里最神秘也最狡诈的人,人称“元首的影子”。当时全世界都知道纳粹的外交是里宾特洛普,空军司令是戈林,宣传是戈培尔,甚至陆军方面有隆美尔、凯特尔等等等等,可是谁也不知道这位马丁•鲍曼做过些什么,可是他却无处不在。
或许就是因为参与的隐密事太多了,马丁•鲍曼不愿留下哪怕一张照片,而赵普想必也是如此,有太多的事没法摆到桌面上来。而从留下的那些蛛丝马迹里,我们可以隐约地看见些赵普的真实面目。
赵普面色阴沉,目光炯炯地站在阳光和阴影的交界处,他冷冷地看着每一个人,包括赵匡胤兄弟二人,他一方面以天下事为已任,史称刚毅果断、未有其比,一方面他生性深沉克忌,需要狠毒的时候他杀人都不见血(后面我们可以看到),等到需要无耻的时候,他比谁都能无耻(我们也会看到,我会列出证据)。而这一点都不会影响他在历史上的意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