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国风云----------“五胡乱华”那些事儿》
第44节作者:
明轩公子 日期:2015-11-10 08:18:25
衣冠南渡——王马天下势难共(七)
不过拓跋猗卢临走前倒是赠送了刘琨不少宝马良驹以及粮草辎重,助他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重新巩固地盘。刘琨遂以阳曲为中心,在拓跋猗卢的帮助下,重新开拓势力。
这边刘聪和刘琨对掐,那边石勒也没有闲着。虽说他已经先败段部鲜卑,再夺邺城重镇,重新恢复了昔日地盘,可是在他的辖区内却一直流窜着一伙无政府部队——乞活军。乞活军是民间汉人百姓自发组成的军队,他们不隶属于任何势力,其目的只是为了能在乱世中自保,能够勉强活下去,所以取名“乞活”。他们就和清末的“捻军”一样,由多支小分队组成,各支小分队之间属于同盟关系,没有协同作战的管理架构,也不存在统一的领袖。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两地,而这两地恰恰是石勒所管辖的地方。
乞活军最初的战斗宗旨是为了生存,可是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反胡存汉”成了一些乞活军战斗的大旗,而石勒这个坐拥河南河北的胡人首领则成了乞活军头号要打击的人。这一次石勒集结重兵对辖区内的乞活军进行扫荡,其中一个叫李恽的人坐拥数万乞活军,成了石勒目前的心腹大患。老李这家伙曾经接受西晋政府的编制,被授予青州刺史一职,此人很擅长游击战,让石勒的几番扫荡都无功而返。更让石勒惊讶的是,老李手下有一位十三岁少年,勇猛异常,经常在两军交战时,独自一人杀入石勒军中,无人可挡。
后来几番打听之下,石勒才知道这个人叫冉瞻,家族世代为兵户,因当年王浚伙同鲜卑乌桓洗劫邺城,结果冉瞻的家人都死于战乱之中。孤苦无依的冉瞻自然也投身于行伍,结果这小子可能遗传基因好,特别地能打,很快混到了一个乞活军的小头目。
石勒知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道理,于是用计擒获了冉瞻,失去了冉瞻的老李部队也很快在扫荡中被歼灭,老李本人也死于军中。很快石勒便劝降了冉瞻,并让自己的侄子收他做义子,留他帐下听命。很多人或许会对冉瞻的投敌感到不解,可是细想之下却又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他只是个十三岁左右的孩子。而孩子在那个时期,成熟的三观没有形成,谁对他好,他就会跟谁干,与民族大义,是非曲直无半点关系,这条定律依旧适用于当下的十几岁少年。
消灭完李恽后,河北河南的乞活军运动一度陷入了低潮,而石勒也可以把目光投向东北的王浚了。消灭王浚,拿下幽州,扫除自己大后方最后的一枚钉子,到时候自己就有本钱可以和匈奴汉国并驾齐驱了。
而就在石勒厉兵秣马,准备北上与王浚决战的时候,汉国国主刘聪居然干了一件缺德事,这件缺德事让原本保持着微妙关系的晋朝势力联盟正式走向分裂。事情起因还要从刘曜大败说起,刘曜的大败让刘聪很不爽,不爽之余他只得拿手里的晋怀帝出气。他故意在酒会上让少帝穿上奴仆的衣服为汉国的君臣倒酒,结果引得汉国大臣哄堂大笑,可是晋朝的旧臣面对昔日的陛下“青衣行酒”这一幕却悲从心来,嚎啕大哭不止。
刘聪一看这架势,心里吃惊不小:怪怪,都做了我汉国的臣子了,居然还不忘旧主,其心当诛啊!于是宴会结束后就将这些晋朝旧臣统统杀光,而靠出卖节操企图苟活的晋怀帝也没能逃脱一死,在刘聪御赐的毒酒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三十岁。
这边晋怀帝刚死,那边长安的司马邺政权得到消息后便立刻称帝,表示承继了司马炽的法统,牛睿由于远在江东,信息传递较慢,晚了一步,也只能自认倒霉啊。新皇帝倒是不忘大封功臣,封琅琊王司马睿为左丞相、大都督,南阳王司马保为右丞相、大都督;凉州张轧为太尉、凉州牧;幽州的王浚为大司马;并州刘琨为大将军。
当然,封他们官职也不是白封的,新皇帝还下了一道旨意,要求他们各路大军一同出动,消灭汉国,为先帝报仇。但是这些最后都被证明是司马邺的一厢情愿,首先他这个皇帝就没几个人认,司马炽当初继位的时候虽然局势已经开始失控,但毕竟是由权臣司马越迎立的,具有广泛认可性的皇帝。无论是幽州的王浚,还是并州的刘琨,亦或是江东的司马睿,都是司马越的一党,也就是说他们对于司马越的决策是表示认可的,至少表面如此。
日期:2015-11-11 10:52:18
衣冠南渡——王马天下势难共(八)
可如今司马邺这么个玩意算什么?一个被几个默默无名的太守所扶持的皇帝,谁会去认,这些割据一方的军阀甚至如今连表面文章都不愿意做了,对于这位新皇帝,很多人给出的答复就是:不认识,和我没半点关系,别支配我做事哦。
而刘聪倒是被这个新皇帝的“意淫”计划惹火了:想找各路诸侯打我?我先灭了你再说!于是他又派刘曜领数万大军准备二度入关,但是关中地势实在险要,面对晋军的严密把守,刘曜打了几个胜仗之后便遭到了晋军的围攻,再次败退回平阳。
不过刘曜这边再次吃瘪的同时,石勒又是全面告捷,因为就趁着这段时间,石勒终于打下了幽州,消灭了王浚集团。之前也说到了,石勒在为和王浚的决战做准备,而王浚那边也没闲着,相反他还是提前下手,只不过目标没瞄准石勒,而是之前和石勒单方面媾和的段部鲜卑。
王浚对于段部鲜卑单方面媾和的不道义行为强烈不满,而他的反制措施不仅仅是谴责,还有武力威慑,这一次他拉拢了另一部鲜卑——辽北慕容鲜卑,准备好好教训下不听话的段部鲜卑。
慕容鲜卑可以说是鲜卑族里面汉化较早的一支,当拓跋鲜卑以及其他鲜卑还在鲜卑山过着“山顶洞人”的生活时,慕容鲜卑就已经下山,到了如今铁岭一带过起游牧民的生活了。后来,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慕容鲜卑的一位首领与“帽子”结缘,从来让慕容鲜卑有了“慕容”这一姓氏。因为当时该首领喜欢戴汉人戴的“步摇”(一种类似于帽子,带在头上的装饰品),而鲜卑语中的“步摇”和“慕容”谐音,久而久之,大家都称呼这位首领为慕容,慕容由此成了这支鲜卑人的姓氏。
此时慕容部的首领叫慕容廆,早在此人年轻时便已游历中原,还获得过晋朝丞相张华的褒奖,也正是这趟中原之行,让慕容廆得以很好地接受汉文化。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为了躲避中原混战而“闯关东”的汉人们更愿意投入慕容鲜卑的怀抱,这为慕容鲜卑带去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让慕容鲜卑日后入关逐鹿中原有了丰厚的资本。
正是基于慕容鲜卑汉化较高的原因,所以这次王浚决心拉他入伙,一起消灭段部鲜卑,断石勒一条臂膀。结果双方接洽地非常顺利,原来慕容廆也早有消灭段部鲜卑的想法,毕竟在东北的地面上,鲜卑人一直是以宇文部,段部,慕容部三分天下的,如今少个竞争对手何乐而不为呢?更何况如今有人愿意帮忙,还是晋朝政府在东北的最高长官王浚,于情于理都该参战。
于是慕容廆指派他的儿子慕容翰领军前去配合王浚作战,可没想到的是,在那还遇上了拓跋鲜卑的人马。原来王浚怕慕容鲜卑不肯答应,就做了两手准备,哪知道这两头都答应了出兵,不过多一份力量也不是什么坏事,最多到时候利益分配可能会有些口角。而拓跋鲜卑之前还跟王浚有过领土纠纷,不过眼下消灭段部鲜卑才是当务之急,旧日恩怨也就先放一边了。
从昔日的盟友到如今兵戎相见的仇敌,王浚和段部鲜卑之间关系的迅速变化更佐证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一千古真理。战争初期,王浚同盟军这边形势一片大好,段部鲜卑多所城池被攻破。可是随着战场的纵深,王浚同盟军这边由于缺乏配合,导致了部队无法协调作战,处处陷入被动局面。而段部鲜卑却抓准时机,给予了军力最弱的王浚部凌厉一击,重创了幽州军。眼看牵头人被打爆了,拓跋鲜卑和慕容鲜卑这两位合伙人自然遵循“见好就收”的原则,各自撤出了战场。
王浚这次的军事行动只能用“彻底失败”这四个字形容,非但没能消灭段部鲜卑,自己还反被揍了个半死,甚至还把段部鲜卑狠狠地推入到了石勒怀抱。这下子,原本想在与石勒决战前减轻下压力的王浚,非但未能如愿,还等于是间接帮着石勒又壮大了一把。可是,军事上大败的王浚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态度,竟然开始谋划起了登基称帝之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