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行业长篇小说--真武百年》
第40节作者:
铁萼奇兰 很多兄弟看了都有点担心,唯独孙青铜很兴奋。他明白,这可不是秋蝉鼓噪硬腾气血,这是着了凶相,已经目中无人了。孙青铜自家有一套猫窜狗闪兔滚鹰翻的赖皮打法,不与对方同等拼搏,而是发挥所长,克敌之短,对外说时比较文雅,唤作“太白醉酒”、“果老跌睡”一类。冯老三可能是受了沈全启发,也开始玩弄缠手拥身的倒地打法。他的身形本来练得就比较圆,但凡给他牵住都不用摔了,往往打一个滚儿就解决了对手。肩周脱臼的事情时有发生。
物以类聚,狗咬架就与猫不同,狗不用爪拿,全靠一张嘴,所以它闪避钻空的能力极强,团身转咬,钻裆入怀,反别拿耳,左右甩头……遇到体型大于自己的,它更懂得主动倒地,从难防的角度咬住敌方咽喉,这也算是一绝了。
摔跤手按说倒地就输,能主动倒地,就是放弃了跤手的荣誉,显然就是较上了生死。冯老三的状态让孙青铜兴奋不已,他就爱看这些不打不踢却能制人无奈的东西。在他看来,冯老三跟庞秋实是两个极端,冯老三油滑迅猛,庞秋实短促爆烈,谁有个失手差脚后果都难预料。孙青铜就强忍着手痒,把心思多用在了观摩上。
日期:2016-05-05 20:58:38
实战观摩,首看气势,再看拳路,然后是劲路。有时也先看拳架,因为不亲身感受很难摸清劲路,因而看人对战,劲路基本就是看反应与效果了。无论平时如何强调内练、虚空、含蓄之类,都必须先得有物才能谈及敛藏,所用拳架再含糊,发拳、收拳则会让来路暴露无遗。
两方交锋,没等动手一方就感到了压力,浑身虚脱,五脏发凉,举手投足都不自在,这就是内部不实,只有真正对敌的时候才能检验得到。只有做到外示安逸,内实精神才算敛藏,也才能够达到“拳到无心”的境界,否者神情涣散,反映迟缓,这就是露怯、真空了。勉强应对,虽然被动挨打,却还算有了点内在,这才能谈上招招架架,你家我家。
孙青铜有意接近金芝贵,当着尚燕虎对人评头论足,他为人开朗大气,很快也与这一拨人混熟悉了。
西有查拳,东有螳螂,这两个拳种在山东地面发展很好。胶东螳螂拳主要在东三府一代流行,此时许多支别还没形成完备,主要是梅花与七星两支。梅花一路在基础拳架如插捶、崩补、八肘、拙刚、乱接、翻车这些之外,更多的是练习七段摘要。风格顺劲连绵,枝摇根固,出手三五成撮如同梅花翩飞,螳螂钩子太极手,翻车辘轳锤,一肘遮半身,缠揽滚漏,封闭迎面,挂耳窝肚,糊眼撩阴,确实是圆转硬实,刁钻阴毒。
七星螳螂在基础套路之外,又有自家的出洞、偷桃等白猿七套拳,硬脆崩磕,长短钩错,静讲七星打,动讲七势连。虽然套路略显生硬,但拆拳之后分成众多连手,穿插联络,回圈无端,好似金盘散珠,一滚俱来,就是硬打也不易招架。
后来在梅花之后又发展出了太极一支,依着古传拳谱做了统筹调整,使得体系更加完备条理。螳螂有个有趣的现象,各支别均有地趟功,但却各有传承不甚相当,有的承袭古拳跌扑,有的结合自当地的地趟拳,还有孙青铜承这一脉,是猴拳加螳螂,猴拳擒拿自带地趟功。螳螂拳尊奉的古谱为少林正宗《衣钵真传》,但各支脉的抄本出处又各不相同,打法指导为“衣钵真传”中《短打要论》,有门则由径以升堂,无门则破壁而入室。出手准则为少林《八打八不打》,拳法讲七长八短,有八刚十二柔,七势集连拳。套路虽多,但都是互补衔接的串招,贯通理法之后变化无常却统归刚要,各支别也都就差不多了。拳风都是一气呵成,不给敌人喘息之机。因为秉承了少林绝手,即便功力不强,连手套招也刁钻难防,因而有速成之说,可以现学现用。
金芝贵这一路有别有后来的支脉,特色是螳螂打,铁臂砸,糊眼摔落,螳螂砍劈。拳套内容虽然名称有别,但却贴近少林古谱,大概是跨虎阴阳分,通臂连环手,圈锤兼勾肘,偷漏铁门靠……全身十二锤,闪赚双手扣。拳法左右换式,练就贯通变化,带有通臂拳的影子。
武术源于战场,藏于民间,所谓战场,是隋唐宋明抵御北方部族的战场,就民间武术,宋时有过一个高峰,然后因为政治而急剧衰落了,明时又有了一个高峰,然后因为政治也急剧衰落了。民间的武术,也总在国家危亡之际才下山离野,拼死担当,当国家稳定了,又会迅速潜藏,而今迎来了比以往更为强胜的新高峰,也是家国迎来三年年未遇之大变故的时代。
冷兵器时代的武术发展到了最高峰,是因为拳法由源流分了门派之后,终于在今天有了公开交流,而各家拳法往上追溯,多起自唐宋,成与明清,拳谱图影也是在这个时候才臻于完善,由散落单操与思想理念达成明文标准。
日期:2016-05-06 10:43:45
兵者为凶器,武术自古不是炫耀人前的技艺,越是大成就者往往越有大隐情,所以往往传拳者都含糊源头,但就文字、图影看来,多家拳法都是尊奉宋太祖长拳为拳祖之首。《衣钵真传》集合以少林为主天下拳学,提及最多的便是太祖、通臂、罗汉、螳螂。
胶东螳螂门所得拳法是跨代继承的,在少林拳谱完善时就已经形成了。长拳为长拳根本,通臂为内劲精髓,罗汉为短打法门,螳螂为招式集连。“螳螂”指的是两手交替攻防如通螳螂运臂的技法,以及闭门硬扣的象形战术。所以胶东流派有长拳加螳螂、螳螂加长拳两种,而七星螳螂又叫罗汉螳螂,通臂劈挂也有叫太祖通臂的。
因而也形成了民间拳法的几大体系,太祖长拳影响最广,罗汉为少林正宗,通臂劲法本隐于多家拳法,而后以猿猴身法、脊臂劲通为特色的正脉,也逐渐显于世间;螳螂拳被王朗带回山东,无意中也帮少林保存了图谱。
孙青铜请教金芝贵,一是已知招式的发力与内涵,再就是核对拳谱。螳螂拳两手叠替,见缝打钻,制敌一瞬,不求长远,只要打开门户摧残敌方就好;一动分五手,虽然分解了力道,但又密不透风,为最后一击争取了铺垫。所以螳螂招式长短掺杂,貌似跟哪家拳都能套上,但又不是别家风格。
七长八短一说,长有拉钻直捅、崩捶侧击、斜圈泠横、勾漏缠鞭之类,归根结底就是螳螂封捅打。八短虽然另有说法,但是只要将劲力从腕手刀臂回到肘膀肩背上也就可以了。所谓通臂打,则是以脊背通劲快打螳螂劈砍,无论长短,就都能出来重击了。
孙青铜也是帮袁镜仪问的,袁镜仪很想了解螳螂本门的发劲方式。按豫东的说法,“旱鸭子戴驴娃”原本是练象形拳的,有说是另一脉的六合十形,也有说是螳螂拳的。
金芝贵也不保守,就讲了,螳螂是迅捷的短打,确实是太祖拳架通臂劲,抽筋一缩成螳螂,最讲究周身囫囵,暗劲连通,所以可以由泰山压顶直转地躺插花,如此才入了少林正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