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将英雄梦(全景展示中国三千年战争史)》
第33节作者:
江湖闲乐生 老肥挺着满腹经纶的肥肚子,说:“臣听说过一句话:走自己的路,穿别人的鞋,让别人郁闷去吧!从前大舜为了感化三苗,不惜跟他们一起跳热舞;大禹为了交好裸人,不惜脱光了衣服牺牲色相。‘鸟生鱼汤’们都不怕世俗的嘲笑,君王您又有什么好怕的呢?只要您觉得自己做的对,就没啥好犹豫的!”
赵武灵王只觉得天空中一道耀眼的闪光灯直直的打在自己身上,明媚而温暖,霎那间,已经泪流满面。
他擦了擦脸上滑落的眼泪,目光如炯:“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就算全世界的人都笑我,我也要胡服,我也要建功!!
好一句振聋发聩的千古名言!这一刻,我突然觉得随波逐流的我们,在敢为天下先的赵武灵王的面前,瞬间变得非常渺小,小到如一粒尘埃,飘飘散散,无地自容。
大家看到这里,或许觉得有些奇怪,赵武灵王为何定要“胡服”,大臣们又为何如此抵触?不就是换种衣服穿吗?怎么就牵涉到国家与民族危亡了,真的有那么夸张吗?
真的有那么夸张。
首先我们说,赵武灵王为何一定要胡服?
第一:为了军事需要。
在赵武灵王之前,天下之战争,实乃战车之战。战车的好处,在于冲击力强,在广阔的平原地带,它是无敌的军事堡垒。然而战车有个巨大的缺点,就是机动力差,追击的时候慢的像头牛,退却的时候像只龟,特别是到了山地丘陵地带,笨重的战车基本上就等于废了。就如先轸明明大败楚军,却无法展开有效的追击,而让成得臣的主力得以从容撤退;又如之后的囊瓦,不过一战输给了吴军,逃跑的时候却连吴国的步兵都摆脱不了,最后主力尽丧,社稷覆亡;所以,如果当今战国,谁要是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军团,那么它,铁定是无敌于天下了。
然而当时的战国七雄,拥有骑兵最多的,也不过千骑。通常来讲,中原的军队,大多以步兵为主,辅以战车,再配以极少量的骑兵,这作战方式在北方游牧民族如林胡、楼烦、东胡强大的射控骑兵军团高机动性和强大的冲击力面前,往往不堪一击。我们的赵武灵王在这上面,已经是吃了无数次亏了,血的教训,无比惨痛。
所以骑兵的发展,乃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中国的军事理论,发展到了孙武,已经臻于极致;中国的军事制度,发展到了吴起,也已臻于完美;那么到了武灵王手里,中国的军事装备,也到了该彻底改进的时候了,赵武灵王这么多年游历于塞外草原,为的就是这一刻。
然而赵武灵王要训练骑兵,就必须使用马匹,要使用马匹,就必须抛弃中原人的宽袍大袖,改穿“胡人”那种便于骑马射箭的短打扮服饰。
事实上,胡服,只是个手段,骑射,才是他的终极目标。
第二,为了政治需要。
这个需要,是隐藏在军事需要下面的,似乎不容易被人发现,事实上,胡服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融合,至关重要,没有它,我们的民族,或许不是如今这个样子。
从现在来看,赵武灵王的政治视角,可谓高瞻远瞩,其实他心里非常明白,以赵国的实力,无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将胡人尽灭(其实即使集合整个中国的力量,在最强大的时候,也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同化胡人,也就是所谓“用夏变夷”。
然而胡人属于游牧文明,华夏属于农耕文明,双方在风俗文化方面大相径庭,想要胡人认同华夏的意识形态,谈何容易。那么怎么办?“胡服”其实是一个好办法——让中原人学习胡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向胡人灌输自己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之下,将胡人“华夏化”——这一种较为和平的文化征服,最后往往收效要更大,毕竟华夏文化,要高于蛮夷文化,双方融合之下,只有“用夏变夷”,绝无可能“夏变于夷”。
当然,这个路途注定是缓慢而曲折的,但是如果不踏出这勇敢的第一步,剩下的路根本没办法走下去。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赵武灵王拥有这个勇气。
我们回过头来看,赵武灵王这勇敢的第一步的确很关键,之后的汉唐,不就是继承了赵武灵王的思想,对胡人“文化怀柔”与“武力征服”双管齐下,从而铸就了我们的巍巍中华么?
历史证明,无论是汉化,还是胡化,汉族最终输出的是价值观和社会规则,是“道”;输入的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术”。“道”才是一个民族的根本,苦苦执著于“术”而泥古不化,这就是我们前一章所说的的“狭隘民族观”,不可取。
所以,我觉得当下很多人叫嚣着要恢复“汉服”,其实大可不必。难道日本韩国人穿上源自我国唐代的和服韩服,他们就是中国人了么?难道海外华侨们衣食住行都按照西方的来,他们就不是中国人了么?依我看,一个民族的存在,并不在于穿的是什么衣服,而在于民族认同感,大家都拥有相同的民族意识形态,那么这就是一个团结而伟大的民族,跟穿汉服还是西服,一点关系都没有。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赵国的大臣们对于“胡服”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抵触情绪。
我们知道,周王朝是个礼教之邦,身份等级制度非常严密。而服饰就是等级的标志、地位的象征,因为高冠大袖、飘逸潇洒的袍服可以让有闲阶级们区别于蝼蚁小民,让他们在心理上就高人一等。
我们举个例子,从前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在格斗中帽缨被打断,他明知风险,竟停止战斗说:“君子死而冠不免。”为了保持帽子的完整,他竟将帽缨重新扎上,也将自己的小命拱手送给了敌人。也就是说,对于周朝的贵族们来讲,为了保住自己身份地位的象征,他们甚至不惜去死!
正因为此,《礼记·王制》中曾严厉的规定:“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所以,赵武灵王要胡服,要全国上下穿成胡人一样,就等于抢去了贵族们的所谓尊严、抢去了贵族们的心肝宝贝命根子,那他们能答应嘛!答应才怪!
事实上,除了拥有胡人血统的楼缓肥义等人,赵国的高层没有一个想胡服的,而其中最反对的那个人,竟然就是赵武灵王的亲叔叔,公子成。
所以赵武灵王和肥义商量,拿公子成第一个开刀,只要搞定了他,其它人就好办多了。
公子成大叔已经窝在家里不上班好多天了,他在跟大侄子赌气,说什么:“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
这意思,就是说中国是礼乐之邦,一向以礼乐来让蛮夷臣服。改穿胡服,违背了先圣的教诲,破坏了中原文化礼仪,有损民族尊严。总之一句话,说啥也不穿,死也不穿!
赵武灵王一听,哎呀,看来叔父脑袋里的弯儿还没转过来呀,如今之计,只有寡人亲自去劝了,俗话说“烈女怕缠郎”,我就是死缠烂打,也要把这块硬骨头,缠成软脚虾来!
于是赵武灵王挑了一个大晚上,特意跑到老叔家去作政治思想工作,说:“老叔啊你听我言……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俗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国也。故礼服各地不同,其便一也……”
公子成听的一愣一愣——说啥,礼仪与服装无所谓,只要利国利民穿啥都行,这是什么理论?我脑袋晕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