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异事件—农村真实的灵异事件》
第31节

作者: hnthhc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5-05 07:56:00
  (转)
  为什么说身处邪地阴地的人不妨佩戴朱砂
  阅读:126552011-11-16 11:40
  标签:杂谈
  曾经在11月14日织过一条围脖,这么写着:
  X
  如果你身处邪地、阴地,不妨佩戴朱砂,不然很容易发生一些用科学解释不了的问题。
  结果给朋友批了说我太坏,我是真的坏么?
  我不想去辩解自己是好还是坏的问题,这个由我本人来评价都不是非常合适的角色,人都有双面,我觉得自己好,对于某些被我关心爱护的人来说我自然是好的,而对于被我凶过骂过的人我算不上是什么好人的,而我,也不想一味的被别人认为是好人。
  为什么我说身处邪地、阴地的人不妨佩戴朱砂,自然是有原因的。当然,也有人质疑这些为啥会混迹于邪地阴地,是不是某些特殊行业的人才需要佩戴,比如殡仪、丧礼等,其实不是的,相信很多人生活在城市,在一些地方感觉很舒服,但是在找房子租住或者走到某一些地方的时候,忽然感觉身上发冷,出现鬼打墙的迹象,又或者晚上睡觉的时候梦见有人死死掐住自己不放,细细询问后才知道此地以前吊死过MM。我自己就出现过找租住房屋的时候总觉得此套房子有人,但是中介说媒人居住的情况,和朋友聊到此事,广东一些略懂风水的朋友就强烈要求我千万不要租住此屋,如果非要居住可能会出事,要不就只能借助外物提升阳气镇压此屋的煞气。

  这样的地方用科学解释不了,但又不是所有的人都觉得不舒服,当科学没法解释这类奇特现象的时候,有些人就求助于风水先生。
  就像我前两篇文章转载的时候提到:在风水学中,朱砂是经由日月精华的矿脉中采集,因吸收天地之正气,所以带有极强的磁场。朱砂不同于玉石、天珠握在手里是冰凉的感觉,它握在手心里是温暖的,也就是说,朱砂是带有极强阳气的磁场。
  能看到那些东西的人,阳气不旺阴气较盛,但是佩戴朱砂后,提旺了身体阳气,某些不明物体自然不敢靠近,对于自己总是安心不少。
  日期:2015-07-30 15:35:00
  朱秀华借尸还魂
  更多图片(1张)
  《朱秀华借尸还魂》为台湾的地方民间故事。1959年,云林县麦寮乡的“借尸还魂”事件轰动全台。当时麦寮的建材行老板吴秋得的太太林罔腰因病死亡,但就在断气后又突然复苏,而后,向大家说明自己的灵魂是金门少女“朱秀华”,只是借尸还魂。
  分享
  故事
  1958年,八二三炮战袭击金门,因此不少人要搭船逃离金门,而十八岁少女朱秀华的父母亲朱清、朱蔡蕊带着女儿也欲搭船离开。朱秀华的父母不幸被炮弹击中而身亡,于是朱秀华逃到一艘渔船,但渔船行驶不久也被炮弹击毁,就这样载浮载沉三、四天,漂流到台湾云林县的台西乡外海的海丰岛(今外伞顶洲)。然而,这时有几位渔民发现这艘船靠在沙滩上,船上的人几乎已死亡,只剩朱秀华仍奄奄一息,但数位渔民眼见她身上带有黄金首饰,于是起贪念,朱希望渔民搭救,愿以身相许,终身为奴婢,谁知当抢完财物后,这些渔民深怕后患,遂不顾朱秀华的死活,合力将渔船推离岸边,有一位名唤“林清岛”的渔民打算搭救,劝阻众人,众人羞辱打骂林清岛一番,林只好放弃救人。

  朱秀华溺毙,灵魂飘到台西乡,遇见当地的五条港安西府所供奉的张尊王、李邺侯、莫将军等三位王爷神,朱向王爷们哭诉,王爷们大怒,命朱秀华居住于海丰岛三年,等待报仇,朱秀华心地善良,并未报仇,只每日暗助林清岛捕鱼。当时有一群无主孤魂,颇为朱秀华被害打抱不平,竟然主动找到当时劫财杀人的渔民们并加以附身,该等渔民在海边徘徊,逢人就自白“我当年劫财伤人”,说完便跳海自杀。林清岛深知这事情经过,立刻为了朱秀华修建小庙奉祀,并请法师连作功德七日,超渡朱秀华。

  三年后,朱秀华的灵魂来到五条港安西府,地藏王菩萨降临,认为其阳寿未尽,可以设法再返人间。于是三位王爷神便与当地的玄天上帝沟通一番,认为当时的麦寮地区需要信仰来加强善良民风,而且朱秀华日后可在该地兴建台湾民间信仰的庙宇。之后因麦寮乡的建材行老板吴秋得的太太林罔腰,其寿命已到期限,不久将离开人世,所以可借她的肉身来还魂。
  事情爆发,全台震动,政府特命斗六军医医院院长刘海波,由云林县政府主计室杨主任,业检室赖主任陪同,去采访林罔腰,诊视其是否有精神病。刘院长表示,他观察的结果认为:“讲述时,精神表情自然,言语清楚并无异状,眼光神情,不像精神病的样子,此番观察尚难作病理的判断。” 杨主任也表示:“我家住彰化鹿港,鹿港口音和麦寮口音相同(海口腔),但她却有厦门方面的口音。”

  1971年,朱秀华(林罔腰)也于麦寮乡兴建玄天上帝庙,庙名为“麦寮镇东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